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学术交流论文:读《老子》,思考语文教育的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9: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老子》,思考语文教育的智慧
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苏洪波
老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涉及面广,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以及美学、历史、文学等等,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不少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仍有不少启迪作用。这种启迪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师的智慧,师生互动的智慧和思想教育的智慧。



一、为人师的智慧



作为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因为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比孩子高,又负着管教的责任,特别是社会规范对教师又比较尊重,因此,教师的权威性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来,而权威有时用不好则会和不容置疑、绝对服从联系起来。在日益民主化和个性张扬的今天,这种权威性与学生的个性往往会发生一些冲突。因此,作为教师要把权威建立在智慧上,而不是严厉上。这种智慧体现在如何对待别人的行为上,这一点在《老子》一书中有不少睿智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



㈠ 以“人”为大



在《语文教育智慧论》一书中对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是这样描述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训练能力和升学、考试的器具,而没有把他们视为一个个有着自尊自强、自律和自胜意识的充满情感与独立特行的人。”可见人本主义思想在当今语文教育中还是非常缺乏的。



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于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可见老子把人的地位看得是非常重要的。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由于过度强调分数,以升学考试为语文教育的唯一指标,结果,疏忽了对学生人文智慧的启发以及对生命的尊重与肯定,导致文化生态的扭曲,道德责任的虚弱和贫乏。



当社会把教育和读书划上等号的时候,教育的内涵就被偷换了。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呆板、情感冷漠、经验匮乏、能力平庸。因此,把学生当作“人”来看待,启发学生自动自发,自信自觉,使其真正成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应是当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须具备的教育理念。



㈡ 欲擒故纵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老子》第三十六章)反观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往往只是一味地灌输,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用大量的练习题困住学生,并不断用各种形式告诉他们“学生的主要任务(责任)就是学习”却忽视了首先应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才能让他们担负起这一责任。因为自由就意味着责任,有了自由的空间,才会有学习的责任感,学到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成长。魏书生先生的学生能有那样强的自学能力,不是老师逼着、赶着得来的,而是因为魏老师给了他们一份自由的空间。正是这种欲擒故纵的方式,反而使学生学得勤奋、学得津津有味。



㈢ 宽以待人



《老子》第四十九章中写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六十一章中写到:“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者宜为下”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宽容是见容于学生的最好办法。当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时,给他一个宽容的微笑,启发他继续思考,或站在他的角度想想他为什么这样做。老师的宽容、豁达会给学生以心灵的启迪。



记得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幼儿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教师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没有责骂而是非常诚恳、耐心地问道:“孩子,你画的这是什么呀?”幼儿一本正经地说道:“在一片大森林中,有许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睡觉了……”教师由衷地赞叹并鼓励到:“好,孩子,你真不简单!”



教师的宽容、引导,真心地赞美与喝彩,保护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作为教师应该用温暖的爱心,博大的胸怀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二、师生互动的智慧



语文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交流和接受教育的。因此,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互动的情境中,没有师生互动,便没有教育活动,而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学会生存》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关系中的感情品质。”这种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智慧在《老子》中有不少论述。



㈠ 慈爱是金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第四十九章)他还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老子》第六十七章)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非常强调善待他人,以慈爱之心对待别人。



语文课上,经常遇到学生的回答不和我们的意愿,甚至有的学生大违常理。记得有一次讲《为人民服务》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觉得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要能每天吃喝玩乐才最有意义。”面对这样出人意料的回答确实让我很窘,只好让大家讨论他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事后想想,倘若我们能更多地换位思考一下,孩子这样说,自有其原因。教师只有好好引导才能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只要用慈爱对待每个学生,各种教学方法都能灵巧有效,不同品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教导,就能创造一种“对话”空间,师生之间就能有相互的理解。



慈爱是“对话”的基础。教师要想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必须有慈爱之心,有了慈爱之心,才不会强行控制和操纵学生,才不会让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难怪在老子的三宝中,他将慈爱放在了首位。



㈡ 平和之心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关系,处理二者关系的基础是保持慈爱之心。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矛盾由于某种误会被激化,这时,要保持慈爱之心,除了应加强修养外,常怀平和之心是个很重要的方法。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就是说:“轻率则失治身之根,急躁则不能治理天下。”可见,老子很注重以平和之心待人接物。



平和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件,能欣赏教学的各个环节,遇到意外情况,表现镇定,思考也比较周密。整个课堂教学会表现出层次性、有序性、和谐性。教师的应对往往有条不紊,体现出优雅之美。所教学生也往往能够从容、沉稳。而这样的心态是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和灵感的,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根据心理学研究规律,学习效率与人的情绪激奋水平有很大关系。即:前者随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之,学习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时最高。这就是著名的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不就是平和的心态吗?



㈢ 吃亏是福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这意思是说:“亏缺的反而会得到保全,屈枉的反而会得到正直……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便没了你的对手。”老子的话并不是让人去不闻不问,而是让人们在待人接物时不可有非分之想,更不能被偏见、成见所影响,要保持心灵的平静和清醒。作为语文教师,经常会面对一些后进的,犯错误的学生,如果教师总是维护个人的“尊严”,动辄训斥学生,反而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谈起这样一段经历:



一天,我放在讲桌上的备课本竟然被人撕烂了两张,我火冒三丈。知情人立刻“揭发”出撕本子的人。我一看那个学生,心里“咯噔”一下,愣了。我思忖良久,对全班同学说:“我先向大家作个检讨。昨天,因这位同学写字潦草,我一气之下,将他的本子撕为两半。我不该这样做,我撕了他一个本子,而他只撕了我两张纸,说明他还是给老师面子的,他比我好。”教室里静静的,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第二天早上,在我的办公桌上端端正正地放着一个和我的备课本差不多大的新本子。



当于老师以粗暴的行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时,招来的是学生的以暴对暴,当他勇于承认自己错误时,反而赢得了尊重。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这种看似不争的行动,却得到了“莫能与之争”的效果。可见,教师只有不怕“吃亏”,在事实面前不为了“面子”去争,才能保持情醒的心智,处理好与学生的各种关系。



三、思想教育的智慧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过程是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生成高尚的品性,促进学生生命的觉悟。这既是语文教育的一种功能,也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种责任,即教化的责任。怎样教化学生呢?从《老子》一书中,我们仍能得到不少启示。



㈠ 顺应规律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看其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守住它,万事万物将会顺应自然而变化。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办事。我们应该明白每个学生都各有自己的特点,要依照他们自己的个性和条件去成长。就拿作文教学来说吧,传统作文教学的思维模式就是让学生“记忆──仿造──创作”,存在严重的先验论色彩,学生在没有深入体验痛苦时,先学会了写“痛不欲生”,还没有明确什么是“意义”时,却要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于是文章中“为文造事”进而“为文造情”者大有人在,完全脱离了应“为情造文”这一规律。以至于无病呻吟、假话连篇者“霪雨而泛滥”(刘勰《文心雕龙》)



良好的思想教育应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之中才适应学生的成长规律。还拿作文教学来说,我们的作文课堂首先应适应学生的特点,要关注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在此基础上来引导他们人格的成长;要联系学生的生活,适应孩子的思维特点,给他们创造的空间。让那些假、大、空式的套话,虚伪的语言远离我们的学生,教会他们“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



㈡ 培养情操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后几句的意思是自我表现的,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能昭著;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反而不能长久。老子在这里特别教育人们不要骄傲,不可有霸气。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在学生面前不能有丝毫的霸气,还要教育学生在与人相处时不能有霸气(不可有欺人之心)。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情操。合作教育的中心是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师长之间,生生之间都要有健康与协调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理解。我想要达到这三个要素的前提便是要做到老子警告人们的不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合作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对话才能真正进行,理解才能真正产生。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上以词语交流的教学为主,若从培养学生情操入手,从人际关系、情感领域对语文教学活动重新考察,一定会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天地。



㈢ 打好基础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第六十三章)“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这里,老子强调了打基础的重要性,这对语文教学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知道:阅读活动的发生,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的满足,一是识得足够的字,二是有足够的阅读经验积累。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本意义的生成须靠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填充文本结构中的空白点、未定点,然后才能生成作品的意义。可见读者的经验起着基础的作用老作家萧乾曾把读者的“生活经验积累”比作“现款”,读物则是写着数目的“汇票”。数目和价值的大小,全看它能从你的“库存”中兑现出多少“现款”。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经验,也就是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因此,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重视积累、打好基础,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虽然《老子》一书并不是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书,而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但正因为它是一部哲学著作,其中的许多论述对于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不少启迪。它行文言简意丰、质朴而充满哲理。其中很多内容常读常新。作为语文教师,若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读它,一定能从中悟出不少语文教育的规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2:2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