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2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PT课件下载地址:
http://www.lspjy.com/forum-6-1.html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将相和》导学案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将相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四、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0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1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23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3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43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或“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完璧归赵”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玉璞(即未经过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就叫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结果说是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脚。不久,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玉璞奉献给武王。武王也使辨别玉的专家来鉴定,结果同样说是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最后哭出了血。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这样痛哭,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痛哭,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文王于是就派人对这块玉璞进行加工,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于是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由于这块宝玉的珍奇,加之来历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间所公认的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为诱饵来骗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蔺相如不畏强暴,甘冒丧失性命的风险,完璧归赵,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于“和氏璧”的珍贵。

  廉颇是战国后期赵国的名将。赵惠文王时封为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为赵国立了大功。长平之战时,坚壁固守三年。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遭致惨败。燕国乘机攻赵。赵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颇,战胜燕军。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投奔魏国。魏国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将。最后老死在楚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赵惠文王时得到世上稀有的宝玉——楚国和氏璧,秦国强以15座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璧出使秦国,与秦王当庭力争,完璧归赵。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随赵惠文王到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愤愤不平,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对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愧悟,负荆请罪,二人成为至交。将相和的故事传为美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7 13:09:51 | 只看该作者
【解词造句】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将相和] 将:武将。相: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文官。将相和,就是武将和文官和睦团结。这是本课的标题,指将和相由闹矛盾、不团结到和好团结。
  [和氏壁] 楚国人卞和发现囊豢楸τ瘢虼私泻褪媳凇?br>   [召集] 召:召唤。召集,指通知人们聚集起来。例:小李是这次会议的召集者,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她。
  [蔺相如] 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例:我向你推荐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
  [理屈] 理由已被驳倒。例:他们在国际上早已理屈词穷,现在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动兵] 出动军队打仗。
  [进宫] 宫:宫殿,指帝王居住的房屋。进宫指进入王宫。
  [随声祝贺] 祝贺:庆贺。随声祝贺,指跟着别人的声音也表示庆贺。
  [诚意] 诚:真诚。诚意指真实的心意。例:只要双方都有团结的诚意,隔阂就容易消除。
  [绝口] ①因回避而不开口。②住口。例:他绝口不提这件事,因为他被它深深地伤害了。
  [理直气壮] 直:正确、合理。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充分,说话很有气势。
  [强逼] 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威胁,逼使服从。
  [好商量] 指好说、好办的意思。
  [无价之宝] 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指极其稀有的珍贵东西。例:时间是无价之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它。
  [隆重] 盛大、庄重。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隆重地举行了开国大典。
  [宾馆] 宾:宾客。宾馆是国家招待来宾的地方。
  [失信] 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例:为人做事,很要紧的一点就是不失信。
  [手下人] 他管辖下的人员。
  [抄小路] 走近便的小路。
  [大大方方] 行动非常自然,一点不受拘束。
  [信用] 说话算数,不欺骗,取得别人的信任。例:不讲信用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朋友。
  [客客气气] 非常和气而且礼貌。
  [完璧归赵] 完:完整无缺。璧:古代的一种玉器,本课指和氏璧。赵:战国时期的赵国。“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在现代口语中时常使用,比喻把原物完整地归还原主。
  [渑池] 古城名。在今河南渑(miàn)池县西。
  [胆怯] 怯:害怕。胆怯指心里非常害怕。例:听了这一番话,他开始感到心虚和胆怯了。
  [抵御] 抵:抵挡。御:防御。抵御指抗击外来的侵略。例: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风林。
  [鼓瑟] 瑟:古代的一种乐器,有25根弦。鼓瑟就是弹瑟。
  [推辞] 推脱不干。例:对他们的盛情邀请,她婉言推辞了。
  [缶] ①古代的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②一种小口大腹的瓦器。
  [攻无不克]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形容善于打仗。
  [战无不胜] 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
  [能耐] 指本领、技能。[诸位] 各位。
  [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
  [削弱] 本课指国家力量由强变弱。例:二战以后,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了。
  [负荆请罪]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作打人的刑具。负荆请罪,指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
  [同心协力] 协:合。思想一致,共同努力。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近义词】
  商议(商量)诚意(诚心)胆怯(怯懦)
  抵御(抵抗)记录(记载)推荐(推举)
  能耐(本领)

  【反义词】
  胆怯<勇敢> 进攻<撤退> 热情<冷淡>
  拒绝<答应> 危险<安全> 削弱<增强>

  【难句讲解】
  1.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提出交和氏璧必须举行隆重的典礼是合情合理的,使秦王无法拒绝;实际上是,蔺相如为了赢得时间完璧归赵,而采取的对付秦王的办法。
  2.赵王封蔺相如做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赵王为什么封蔺相如为上卿,因为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职位比廉颇高”这句话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句话在课文中起过渡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佳句赏析】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地位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起先为个人名利而闹,有居功自傲的缺点。但他后来知错了竟毅然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这种诚恳、坦率、直爽的性格,作为古代一位堂堂的大将军,确实不可多得。蔺相如的这一举动,既表现了他为国家利益着想的思想,也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

  【句式变化】
  一、扩句:
  秦王没占到便宜。
  在渑池会上,秦王没占到便宜。
  二、将间接引语改成直接引语:
  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怕他呢!
  他们对蔺相如说:“您怕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怕他呢”?
  三、将直接引语改成间接引语: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章法结构】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10节):讲的是完璧归赵的意思。
  第二段(第11—14节):讲的是渑池会的故事。
  第三段(第15—18节):讲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

  【中心思想】
  本文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几件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知识扩展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年):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4: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