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与你同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课前预习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预习新课并思考探究性问题。
认真安排知识预习和探究作业。
二、学生小组深究活动汇报
小组(1)汇报:测量校园裸地、草地和灌木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2)汇报:测量有盆花的教师办公室与无盆花的教师办公室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3)汇报:测量家庭居室有花卉房间与无花卉房间相对湿度的实验报告。
小组(4)汇报:展示不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图片。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小组代表发言(课件辅助)。学生交流学习。
教师强调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的正确的实验结论。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评价优秀的实验报告。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向全校师生公布教师办公室湿度数据、图表和结论。指导学生对教师提出养花建议。
教师听取发言并提出建议:在墙报或班级手抄报上公布测量结果,并向家庭提出保持居室湿度建议。
教师观看并强调指出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三、学习教材重点与难点
学生听讲、观看并主动思考问题。
教师讲授重点: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普遍存在的。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教师讲授难点:1.将测量的数据转换成直方图或曲线图的制图方法(课件辅助)。2. 绿色植物能增加环境湿度是因为植物体有蒸腾作用(课件辅助)。3.干湿计的测量原理(课件辅助)。
四、理解进一步探究课题:盆花花卉的种类和数量对教室湿度的影响。
学生A:介绍测量长寿花盆花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B:介绍测量多种盆花花卉湿度实施方案。
学生C:介绍如何正确给盆花花卉浇水。
教师指导预习探究作业并讲解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附:干湿计测量空气的相对湿度原理
干湿计由两支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和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组成。温度计A叫做干球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温度计B叫做湿球温度计,它的水银泡上包着棉纱,棉纱的下端浸在水中。由于水的蒸发,温度计B指示的温度总是低于A的。A、B的温度差叫做干湿球温度差。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小,即空气越干燥,湿球温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越快,B的温度就降得越低,两支温度计的温度差就越大;反之,空气的相对湿度越大,即空气越潮湿,湿度计B上的水蒸发得就越慢,A、B的温度差就越小。所以,干湿球温度差的大小跟空气的相对湿度有直接关系。如果把不同温度时相应于不同的干湿球温度差的相对湿度计算出来,绘制成一个转动转盘(计算尺),那么根据干湿计上A、B两支温度计的读数,从转动转盘(计算尺)上很快就可以指示出空气的相对湿度。如,当干球温度(例 34 ℃)红刻线对准湿球温度黑刻线(例 29 ℃)时,小箭头所指示数值即是空气的相对湿度(6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06:5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倪一浓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离不开环境对他们的影响。那么,生物又是怎样适应和影响环境的呢?教材是按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部分编写的。第一部分出示了几幅图片,试图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理解各种生物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理解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最后总结: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二、设计思想

一般在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往往会考虑用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和图片,课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课时重点组织学生做“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研究活动。笔者认为,第一课时若能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相对真实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能近距离、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比单纯地看图得结论要好得多。所以,设计这节课,我们是想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再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通过“给生物找个家”的活动,让学生更直接、更亲近地去领悟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察和思考,体验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认知层次,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生物也影响着环境。

三、教学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标本,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

(2)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力以及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理解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课前准备

准备三、四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几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生物标本(动物、植物),用布将这些标本罩上并编号;放大镜;学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围坐在放有标本的实验桌周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向学生展示三幅生物和环境非常和谐的照片。
探究活动:“给生物找个家”──观察生物标本,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各小组交流探究的结果。班级研讨,明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发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辩证关系。
学生体会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根据记录表上的要求(课前准备好的),总结并纪录相关生物标本的特征,并做出相应的结论。

各小组选派代表,表述观察和讨论的结果,并观看相关生物的生境照片。

列举生活实例,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作用。
倾听,提问。
展示课件。引入课题和探究活动的内容:“给生物找个家”。
布置活动,提出观察和讨论的要求及讨论的题目──根据各组桌上摆放标本的形态特点,小组讨论,猜想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观察、指导。
倾听、补充、总结。
肯定学生的发言,纠正观察和理解错误。
引导学生达到共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当然,生物对环境也是有影响的。
出示教室照片,引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回答提问,总结。

【点评】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讲授”,面对所有的问题更多使用讲授法去解决,不能更好的关照学生的感受,主体与主导关系不清。而学生也习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烂漫的孩童逐渐“僵化”、“老成”,随之而来的是想象力和创造的被泯灭。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时间的养成的过程,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新习惯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新课标下的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位置转换,从过去的“权威”位置,转换成组织者、引导员,似乎像旅游团中的“导游”,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发现和创造后的愉悦。
本节课的主题是围绕着“给生物找个家”的探究活动,开展的分析、讨论,最终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讨论探究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分析、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实录



贵州省贵阳市第二十三中学 姚南燕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教师课前先自制“大树—叶—草”活动教具和绘制的长颈鹿。

2.在题板上写出四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3.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二、学生课前准备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等途径得出答案。

(2)让学生预习教材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湿度的表格,并交给教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的表格在课堂上利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知识。根据本节内容,可采用学生游戏表演,分组探究、讨论和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教具,让学生动脑、动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搜集和处理数据等多种方法。

2.能力培养。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教育。

(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很早以前,地球上生活着长颈的长颈鹿,同时也生活着短颈的长颈鹿。(展示图片1)

提问: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短颈的长颈鹿呢?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扮演长颈的长颈鹿,另一位同学上来扮演短颈的长颈鹿。请全班同学注意听录音故事。(教师展示“大树—叶—草”活动教具。布置场境:选一高一矮两个学生做临时“演员”,“演员”一边听录音故事,一边即兴表演)

表演过程:(放录音,同时展示图2)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生活着很多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它们以地上的草和一些树叶为食。但后来,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长颈鹿的食物急剧减少。一天,长颈鹿们(两学生)去寻找食物,它们看见地上的草,很快地吃了起来(两学生把教具上的草拿掉,做吃草的样子)。草吃完以后,就吃树上矮处的树叶(两学生把矮处的树叶“吃”掉)。矮处的树叶吃完以后,就只能吃高处的树叶,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吃到了树叶,短颈的长颈鹿(矮个学生)吃不到树叶。短颈长颈鹿因没有获取食物而饥饿、生病死去(矮个学生表演“死”的动作),从而被淘汰。所以,现在只剩下了长颈的长颈鹿。你看,长颈的长颈鹿(高个学生)正津津有味地“吃”着树叶呢。

师:大家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表演怎么样?

生:很精彩。

师:我们一起给他们鼓掌吧。(学生鼓掌)

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生物适应环境就能生存,不适应则被淘汰。所以,短颈的长颈鹿被淘汰,长颈的长颈鹿生存下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板书: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板书;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师:请大家看教材第19页上的图片资料(展示题板),并结合题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可以讨论。5分钟后,进行抢答比赛,四个组中,看哪一组获胜。

问题1:四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提示:骆驼和骆驼刺适于生活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海豹适于生活在寒冷的水域里;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

问题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提示:骆驼有驼峰,眼睫毛长而密,足垫厚,腿较长等;骆驼刺的根很长,地上部分很矮小;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旗形树树冠像一面旗帜)

问题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 ℃才会出汗;一次性喝水100升后,可以45天不喝水;驼峰中有脂肪,可以贮存能量,所以它适于生活在荒漠中)

问题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提示:旗形树生活在风口处,大风把树迎风面的枝条吹断,顺风面的枝条继续生长,所以只要风大的地方,就容易看到旗形树)

抢答过程:(略)

(注:教师可把三个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答对一题加10分,回答不完整的,本组同学补充正确后也可加10分。教师进行提问时,应考虑到各组学生的积极性,在最后宣布获胜小组时,其他小组也应给予鼓励)

比赛结果:(略) 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同学们应该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都与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师:大家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除了对环境适应以外,还能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下一堂课,同学们要做一个探究活动,要用到一种仪器──干湿温度计。(展示自绘干湿温度计挂图,介绍使用干湿温度计的方法)

结束新课,布置作业:各小组长领取干湿温度计以后,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组员一起根据教材第20页中的要求,制定探究性计划,做出假设,并设计一个调查表格,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表中,下一堂课我们进行交流、讨论。

二、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个行动中去。

师: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提示:有)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师: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四个小组各派一个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第一、二、四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三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师: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师: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师:根据四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师: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师: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师:请第三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8-9-23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实录



贵阳市二十三中学 姚南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课前先自制“大树一叶一草”活动教具和绘制的长颈鹿


2.在题板上写出4个问题:


(1)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四种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四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3)骆驼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4)旗形树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3.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学生课前准备:


(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长颈的?”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寻问家长等,得出答案。


(2)让学生预习书第29页的《探究》内容,设计好测量空气湿度的表格,并交给老师检查,选出一份较好的表格在课堂上利用。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的知识。根据本节内容,可采用学生游戏表演、分组探究、讨论和抢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教具,让学主动脑、动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2.能力培养


(1)学会使用干湿温度计,并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2)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3.情感教育


(1)使学生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引言:为什么现在国家要投入巨额资金,实行退耕还林计划呢?


(提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讲述:退耕还林计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希望同学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去。


提问:植物对环境有影响吗?


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板书: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讲述: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对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地方的湿度进行了测量。老师随机抽取4个小组,4个小组派一位同学来填写表格,请填上测量数据的平均值(教师展示小黑板上学生设计的表格)


提问:四组同学,能说出你们的假设内容吗?


学生假设:(第1、2、4小组假设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第3小组假设草地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四个小组都假设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湿度最小。)


讲述:我们来分析四个小组的数据。(注:教师要求学生把4个小组数据进行对比,并算出4个组的平均值。)


学生分析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都沉浸在讨论和分析中。)


提问:根据四个小组对裸地、草地、灌丛的测量数据平均值,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灌丛>草地>裸地。)


提问:根据4个小组早、中、晚的数据平均值,你们又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早上湿度>晚上湿度>中午湿度。)


提问:四个小组的假设怎样?


(提示:第3小组假设与结果不一致。)


提问:四个小组测量都准确吗?


(提示:第3小组不太好,因为他们数据中草地湿度>灌丛湿度,这与四组的平均值不符。)


讲述:请第3小组的同学分析原因。


学生分析:(要求言之有理即可)


(注:老师注意给予帮助。)


讲述:请同学们看书第20页,请回答第1、3、4题。


(提示:l题:因为从四个小组测量结果来看,茂密的灌丛中植物多,蒸发的水分多,故湿度大;裸地没植物,湿度小,所以,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


(3题:不能放在水洼边测量,因为水洼蒸发的水蒸气会影响测量结果。也不能放在地上测量,这样测量的数据就不准确。)


(4题:算出平均值,使测量的结果更趋于合理化,更代表共性。)


讲述:请看第5题,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各自选择一种好的处理数据方法。给同学3分钟的时间。


学生活动过程:(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提示,拿出纸笔,有的在计算,有的在画图,大家非常认真。)


讲述:我请两位同学,把你们小组的测量草地(早、中、晚)湿度的数据平均值写在黑板上并绘成曲线图。


学生丙分析:从图上可看出早上湿度最大,中午最低,到晚上有所回升。


提问:还有哪些同学采用了其他的数据处理方法?


学生丁:我把第1组三处早、中、晚的曲线画在同一坐标上,还可看出灌丛湿度最大,裸地湿度最小。(学生展示绘图)


鼓励:非常好。


提问:通过同学们的探究,大家知道了植物对空气湿度有影响,也说明生物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同学们还能举出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提示1:蚯蚓可以给土壤松土,同时还能增加肥力。)


(提示2: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提示3:屎克螂能吃牛粪,促使牧场中草的生长。)


讲述: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共同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讲述:请看书第22页的技能训练。


观察猫和兔双眼在头邪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吗,请提出问题。


(提示1:为什么兔的双眼长在头部两侧,而猫的双眼长在头的正面?)


(提示2:兔眼与猫眼在头的位置不同,这与御敌和捕食有关吗?)


结束语: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非常积极和主动,我相信同学们学会了测量空气湿度的方法,同时,知道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处理数理的能力。希望同学们再接再厉,把生物知识学得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
发表于 2008-9-23 06: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四十二中学 石彩云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节课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以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了解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探究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实际使用,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的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在小学虽有所接触,但运用得少。对于干湿计从没接触过,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

【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等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资料收集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课例赏析】

王晓贞站在台前,大屏幕上展示着他们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八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这是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2003年9月15日

天气:晴

调查目的: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湿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调查表如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8-9-23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

  裸地
裸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草地

草地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灌丛

灌丛一天湿度变化示意图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也高于灌丛温度。
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大家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她说:“这是为与草地和灌丛做对比。”于是我趁势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的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我相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应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了图表、折线图、条形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老师!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的?”“哪位同学能解答”。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论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我的引领,最后形成结论: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同学,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们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来到学校集合,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灰尘四起,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空气干燥。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校对面的市一中,可却是另一种景象:那里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当我们回望自己的校园时,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肆虐,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了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条路相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大家跃跃欲试,有的甚至站起来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所以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又因以上原因多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了能增加空气湿度,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的校园。”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未来的校园。
第六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表。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植物能增加空气的湿度。我建议居室内应放些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0: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