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2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教研新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8:4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陈凤伟
摘 要: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自身魅力和无穷奥秘以及不可估量价值的学生并不多。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数学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主题词:数学教学 数学情感 教师实施

一、问题提出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爱好某种活动时,就是有兴趣的表现,为此愿意主动地去做,甚至不怕辛苦,不怕劳累,也要坚持。人在一生中应该做的事很多,必须做又不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会大大多于感兴趣的。面对没有兴趣又必须去做的事情,就需要控制自己的情感。所以说人的活动总是和情感结合在一起。

与儿童的天性和鲜明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相比较,数学学习显得有些严肃了。能够持久地对数学感兴趣的概率是相当低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8:46:13 | 只看该作者
调查显示: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原因
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原因
书写比语文简单
计算量太大
能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很多问题都不能直接得出答案
能使人变聪明
解答问题经常出错
学得好能够上个好中学
听懂了还不行,还必须要练习
有些知识比较好玩
前面的知识没学好,后面的学习就接不上
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成绩不好经常受到家长老师批评
结果表明: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感悟到数学的魅力和无穷奥秘的并不多。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易转移、消失。因此有必要在数学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数学情感不仅指学习的兴趣、热情、愿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动机,更指数学学习过程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逐渐丰富,进而产生不断体验、不断认识的兴趣、热情、愿望和动机,形成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主要有:
1.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情感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 二十一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要使学生从小适应职业周期缩短,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使数学成为整个人未来发展的有力工具。这意味着数学教育需要培养人的更内在的,更深刻的东西,这就是数学素质。数学情感正是数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
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所以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数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成败。
三、实验教材为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数学教材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数学情感和能力的主要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版小学数学教材,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一)让学生欣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数学本身内在美的追求,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既具有科学真理性,又具有美,数学的图形、结构、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美的因素。如果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是美的,而不是枯燥的运算,不是无休止的问题、问题、再问题,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持久的、执著的追求。比如数学最基本的语言是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符号语言。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当学生看到长长的语言文字化作简洁直观的符号后,他们会感到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则谱成了体操进行曲。
新版的实验教材十分重视符号化思想。从一年级开始使用“〇 □ < >”等;学习周长、面积、运算定律时,把计算方法概括成字母表示等等。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展示符号的简洁美,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数学中的美还有许多,比如说思维有序的秩序美,排列有法的规律美,数量关系中的统一美等,在教材中随处可见,就看教师怎样挖掘?怎样使用?使其发挥作用,触动学生。
【案例一】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可以引进“黄金分割”,让学生查找资料什么是黄金分割?比较“黄金分割”与普通图形给人在视觉上的差异,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让学生用“黄金分割”来解释画面带给人的美感。
【案例二】结合“轴对称”图形,可以介绍中国的古代建筑很多都是对称的,如天安门、故宫,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呢!可以鼓励学生去浏览这方面的史料,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现代建筑中的 “对称”也比比皆是。
【案例三】结合“圆”的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汉字的历史上曾经用“圆形符号”(最早是方形)读作“零”,和阿拉伯数字的“0”有联系都表示没有的意思,但它是一个圆,不是一个椭圆,使学生感到文字的美妙。表示半径的r是英文单词“radius”的首字母,意思是“半径、车轮上的辐条”,直径d是“diameter”的首字母,意思是“直径、对径”,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圆的半径=车轮的辐条”,生动形象,充满了儿童的情趣。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和“割圆术”,感受数学研究中方法的神奇和美妙。
教育是什么?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忘不掉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数学教育呢?就是学生真切的生活,师生的情感交流、现实世界的反映、人类历史的传承、中外文化的交融、最后才是演算、符号。
(二)让学生感受获取知识的趣味美
“数学好玩”,这是在数学家大会上唱响的至理名言。哲学家康德指出“兴趣是任何思想情感都具有的能力,兴趣滋养着促进施展思想情感能力的条件。”兴趣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获得发现的快乐之后产生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美,不断计累积极的情感体验。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作了很大的改进。如外在的卡通画、漫画、图片、表格;内在的素材选取既有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有时代气息的问题,也有思考空间的预留等等。这种变化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产生乐学、好学的内在动力。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一】实验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主题图“游乐园”的素材,设计“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增强学习的情趣性。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兴趣,其实更高境界的“兴趣”应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
【案例二】实验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的《可能性问题》。
教师从猜一猜的游戏情景引入,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当学生在摸球游戏中发现哪种颜色的球数量多,摸出的可能性就大,那种球的数量少摸出的可能性就小时,有同学提出:“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可能性的大小和数量的多少有关系。”是这样吗?教师激发学生,怎样进一步证明你的发现呢?学生产生了继续研究的愿望和动力,他们建议:如果两种颜色的球一样多,那么摸出的可能性也应该一样或者是差不多!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他们主动的投入到下面的实验中。
【案例三】实验版二年级下册教材《9的乘法口诀》。
教师在从《西游记》动画片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故事引入,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巧妙的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九九八十一”的口诀!学生高兴的看到原来动画片里也有数学,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真是无处不在。数学岂不是很有趣、很神奇?
【案例四】数学知识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曾留下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师如果能好好利用,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述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数学史上的伟大贡献,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在研究圆周率的漫漫历史中,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艰辛,但至今仍没有计算出它的结果,使学生对这个奇妙的数产生了神秘感,产生了研究的欲望,因而提出了“圆周率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圆周率到底能不能算出来?”等一系列疑问。使探究、发现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求知识的火种。用数学知识的自身趣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已不是老师“创设”出的情趣,而是学生自身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6 08:46:27 | 只看该作者
(三)让学生探索数学的价值美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生来是有探究和创造的本能的。但是,个体的创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看,都不是这种本能的产物,而是后天社会生活的结果。学生探究的欲望、创造的发展有赖于学校的教育。“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关键是看有无创造性生长的土壤。

数学作为全世界都通用的唯一的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渗透在建筑和技术中,渗透在经济和国家管理中,可以说数学铸造了整个世界,只有让学生感到这就是数学的特点和优点,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比如几何学来源于土地的测量,数与计算来源于人们对数量认识的需要,在实验教材中有一些有关数的发展的故事,向学生展示古代人们是怎样认识数的,数是怎样演变来的。像甲骨文上的记数方法、结绳记数等等。还有在计算器普及之前,算盘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应该了解数学作为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实验版教材中增加了概率、位置、图形变换等内容,为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这样的数学学习是满足素质教育要求的数学,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受生活、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不仅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有用,而且对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

记得相声演员在取笑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时,曾引用了著名的“水管问题”,一个水池,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只开进水管3小时注满,只开出水管5小时放完,两个水管同时开,几个小时水池能注满水?你说没事折腾水管子干什么?面对这个赢得了哄堂大笑、令人回味无穷的笑料包袱,我们也在深思:是不是水管问题真的毫无价值?其实这个问题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动态平衡”问题。如火车站、飞机场客流的统计,这些地方应建造的面积是多大才能保证正常运转?春节期间北京市场每天需要的食品供应量,怎样才能趋于平衡?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不同的人每天摄取和消耗的热量是多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会太胖或太瘦?人口的增减、工业生产的消耗和饱和问题、家庭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不都是水管问题的化身吗?这是一个多好的“数学建模”呀?所以,数学对于人的价值,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需要用心来审视、挖掘、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起到了空前的拓展,可以说数学是推动人类发展的绝对基石。这方面的论述和事例举不胜举,大到飞船登月、火星探测,小到一把牙刷的大小、软硬程度、座椅的角度等等,可以说没有数学就没有人类文明的一切。所以,数学早该揭开冰冷的面纱,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活动的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四)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美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仔细研读教材。实验教材的许多内容需要用心揣摩才能领悟。

【案例一】实验版三年级上册教材的《数学广角》。

这一内容是课程改革实验教材新增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教师创设了聪聪过生日、选择衣服、点心搭配、游数学宫、安排游园路线这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合理组合的数学知识。“选择衣服”“点心搭配”“选择游园路线”等场景,这些学生能看到、能亲身体验,又喜闻乐见的事务与情景让他们产生了亲切感。其中“点心的搭配”,教师改变了教材中的模式,遵循生活中的规律把点心和饮料摆成圆形,让学生寻找不同的搭配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活动中欣赏自己的“搭配作品”享受成功、感受生活中的美,数学的美。

【案例二】实验版一年级下册教材《人民币的认识》。

人民币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学校这个教学环境,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难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已往采用一些虚拟手段,将班级假想成为一个超市,形成一个购物场所,再提供一些人民币的图片卡让孩子尝试购物。以此期待孩子们通过这种虚拟互动方式了解有关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让数学贴近学生,走进生活。然而毕竟是假想的,自然是牵强的。为什么不采用数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将来源于生活的人民币,放回生活中。让孩子们走向社会的大课堂,通过体验主动获取鲜活的知识,让学校的学习帮助孩子整理他们体验的收获,真正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中的生活。

这种方式适应了儿童喜欢自主参与、探索体验的心理特征。它使学生获得学习动机的原型,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有机会真正体验数学。

四、教师是学生情感教育的实施者

数学的教育目标是“以数学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现在教材已经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素材,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自我完善人格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一)教师要端正对待学生的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的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的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投入情感教育时,要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要注重爱护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美好情感的体验,形成不同水平的良性循环,逐步达到共同发展。

(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
    事实上,情感的投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投入。只有学生主动投入情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兴趣、愿望……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投入,培养学生的情感自我控制能力达到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

(三)教师要依据规律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认识规律组织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良好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应该加强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和果断性,形成情感的稳定性。

(五)教师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实验教材在内容上大大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内容。相比之下,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现象就显得十分突出了。这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如基因、克隆、税收、储蓄、股份等。要求教师平时就要注意通过报刊、互联网、电视媒体、集中进修和培训、参加研讨会等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

现在美国心理学界的新观点是:观测一个人能否成功主要指标不是智商,而是情绪商(在心理学中又把它称为非智力个人素质),在人生成功的诸多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控制情绪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却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望、热情,在学习态度上则表现为积极主动。因此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使积极的数学情感趋于持久和稳定,形成数学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在数学教育中必须实施情感教育,他将使受教育者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7-8,2004年7-8

2、《数学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赵文光

3、《数学教育展望》徐斌艳

作者简介:

陈凤伟,北京市史家胡同小学教学主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做各类研究课、公开课几十节,其中获奖课六节,指导青年教师的研究课获国家级、市级、区级奖二十余次。发表教研文章和论文二十余篇,教学案例二十余篇。参与了国家级、教育部、市级的重要课题研究,为子课题负责人,被评为课题研究的先进实验校和先进个人。在北京市素质教育展示活动和第四届多元智能国际研讨会上作观摩课,进行创新型课堂教学展示。在中美教育评价国际研讨会上作论文宣讲,并发表在《美中教育评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