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97|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六年级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500字600字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400字300字200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六年级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500字600字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400字300字200字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笛福)
主要内容: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孙,不甘过平庸的生活,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小说第一部分写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要部分,写鲁滨孙在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经历。仆人:星期五
阅读感受: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孙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孙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人物相关故事性格特征:鲁滨孙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鲁滨孙”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
示例:《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鲁滨孙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须有拼搏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1:43 | 只看该作者
一、《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鲁宾孙”——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因他的顽强意志、不服输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我第二次读《鲁宾孙漂流记》这本书了,因而我对它的理解有所改变。原本只因它的故事生动有趣,但这次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了解了:讲述了一位遇险的海航商人独自一人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克服种种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

    鲁宾孙刚上岛时,感到绝望,并嫌上帝让他独自一人流落到荒岛上,无依无助;但后来的一切让他明白:如果不是上帝的眷顾,他不可能遇救、不可能从破船上得到生活的必需品、不可能避免遭受到龟鳖成患的烦恼、不可能衣食无忧……因此,他开始诚心祈祷、开始计算日期、开始井井有条地过好每一天的生活。这告诉我们:当你悲伤绝望时不应自甘堕落,而应有目标、有条理地好好生活,而且有所依靠、有所信仰,这样才能快乐!

    鲁宾孙生活平稳后,他环游全岛,发现这是个天堂般的地方:有丰富的水果、有无数飞禽走兽、更有茂密的树林。他捕捉野山羊,驯养起来,可以轻而一举地食用美味;他种植稻谷,做面包来食用;他采摘葡萄晒制作成干;他编制竹篓置放物品、烧制陶器用作容器;他捕来鹦鹉,叫它说话,丰富生活;他制造独木舟,有助以后自己获救。说明了不能只沉醉在目前的生活中,而要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为将来做好打算!

    后来,一个食人番被鲁宾孙就下,鲁宾孙给他取名“星期五”并叫他自己的语言,与他真心相待。之后,鲁宾孙发现“星期五”是一个十分善良、温顺、单纯和朴实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野人。让鲁宾孙感到了:上帝虽然剥夺了野人的许多才干与智慧,但赋予他们与我们文明人同样的感恩图报,诚恳待人,忠贞不渝,相互为善。虽然我们有比野人更多的才干与智慧,但我们并没有运用好它们。我们这些文明人还不如那些单纯的野人!

    最终,鲁宾孙终于获救返回故乡,事实上如果他不遇险,他已经是一个很富有幸福的人了。但我想如果不是他的遇险,他的生活便会黯淡无光的!!

点评

在我读完你的读后感后我只觉得你只讲述了主要内容并没你的感想再改改吧[/backcolor]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4-26 08: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1:47 | 只看该作者
二、扭转逆境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有这么一个假设,把你抛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有一艘船供给你充足的食物以及日用品,这个岛上没有凶猛的野兽和野人,那么,你愿意来到这么一个岛上么?或者说,你若变成这样会怎么做?这就是《鲁宾孙漂流记》的最初假想。笛福把这个假想描写在鲁宾孙这个人物身上。鲁宾孙是一个英国青年,他怀着云游四海的志向越过大西洋和太平洋,在惊心动魄的航海中经历无数险情,后来整条船在太平洋上不幸遇难,他作为唯一幸存的人在一个孤岛上生存下来。

    “有时我会发生疑问,为什么苍天要这样作践他所造出的生灵,害得他这样不幸,这样孤立无援,这样沮丧无聊,以致使人找不出理由对这种生活产生感谢的心情?”从这句描写中,不难看出鲁宾孙初登孤岛时的绝望心情。是啊,他需要面对的不是凶猛野兽、惊涛骇浪,而是人类最大的弱点——孤独。他,在这种环境与可怕情绪的摧残下,依然活了下来,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没错,是求生的意志,是生命的本能,是生的动力呀!“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东西。”鲁宾孙拥有把逆境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环境的能力,他懂得如何总结好与坏、利与弊,并善于利用目前的利扭转逆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除了强烈的求生意志,还有鲁滨孙自己的冒险精神、毅力与他冷静的头脑在起作用。他与我一样,与父母有隔阂,有远大的志向与抱负,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可是,换作是我能否有他那样的毅力与勇气呢?他用双手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堡垒似的安全的家,为自己储备充足的食物和弹药,当然那艘船也功不可没。真让我汗颜,若是我在这样的环境下,恐怕早已吓得手足无措,更别提防御工事和建造一个家了。我还在父母的庇护下,在家庭的温床里,做自己的春秋大美梦。虽然我们的年龄无法相比,可单单是在精神上,我却是逊于鲁宾孙许多的。

    鲁滨孙在岛上生活了20多年,终于得救。这是亚力山克大·塞尔柯克的真人真事,笛福用自己流畅的文笔加上创造与想像写出《鲁宾孙漂流记》这部经久不衰的名著。鲁宾孙会成为青年们崇拜的人物,是因为他的活力、创造意识、不怕艰苦、善于团结人的一个发展、进步的人物。是的,要培养扭转逆境和在艰苦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我得从现在开始,反思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1:50 | 只看该作者
三、学会生存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一个人在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凭着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在严酷的生活面前,用自己的智慧战胜种种困难。

    鲁滨孙流落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小岛,到处都是乱石野草,饥寒交迫。但是,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他鼓励自己,在荒岛上搭帐篷,解决居住的问题;他养羊和种麦,解决食物的:正是因为他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令他在渺无人烟的小岛上奇迹地生活了二十多年。也正是因为他的智慧和他的才干,让他学会生存,顽强地生活下去。后来,他拯救了野人,教化了野人,最后才能与野人同心协力地救出船长,回到英国。这难道是天注定的吗?不,不是的,是鲁滨孙乐于助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先后救出野人和船长,才能回到英国的。其实,在这二十年之中,鲁滨孙就是学会生存的本领,才能奇迹地生活了二十多年。

    在当今社会,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依赖自己的父母。因此,他们就不能学会生存了,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这是不行的,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独立的习惯,像鲁滨孙那样,虽落困境,仍生生不息地生存,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就要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世界充满希望,学会生存,从独立自主开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1:56 | 只看该作者
四、《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

    提起鲁滨孙这个叫得十分响亮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世界闻名的探险家。前几天,我刚刚阅读完了英国作家写的《鲁滨孙飘流记》,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直到现在,我还想着《鲁滨孙飘流记》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鲁滨孙飘流记》讲的是鲁滨孙从小就想在海上航行。稍长大些,他随好朋友一起出去航海,学会了些本领,但几次都十分失败,都是死里逃生才活过来的。有一次,他从巴西出发,航海遇到巨大的海啸和风暴,全船的人除他一人外,全部被淹死,他游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利用在破船上找到的东西和在森林中采到的野果,还有捕捉到的野兽,遭到吃人族,在那个毫无人烟在的小岛上住了整整二十八年多,和一些外来的人经历了些战斗,回到了巴西。

    读了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一个普通的人,怎能在岛上仅用几支枪、一些数得清的大米小麦,甚至连鞋子都没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这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鲁滨孙办到了。他曾在无药而发高烧的情况下,利用简单的烟叶、水和少量的食品,做成了一种可以吃的东西。他一连几天四肢无力,但他坚持到底,坚信自己的病一定会好的。他不因一些很难办的事情而绝望的精神鼓舞着我。假如我去我会怎么样。。。

    在这方面,我也有同感。有一段时间,我的成绩都稍下降,我想:我为什么会考得那么差。后来,我寻找原因,重新振足起来,努力复习。终于,我这一次数学考了头一名。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坚持不解的奋斗到底。要不被客观的条件所吓倒,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学习,同样如此。一次考好容易,难的在于要坚持每次考好。我想,只要自己勤奋、努力,我心中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这些天,我常常常深思一个问题:我们生活道路还很长很长,不能在这些小的困难前倒下。以后,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难,是鲁滨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答,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2:02 | 只看该作者
五、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 / 它栖息在灵魂里 / 唱没有歌词的歌曲 / 永远 / 不会停息 / 在暴风中 / 听来 / 最美 /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 / 它甚至能窘困 / 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 ……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我想到了邻居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不理解她每天如花的笑脸。现在我明白了,她的心中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那个叔叔很疼爱她,周围的人那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能帮妈妈做家务,人见人夸,啊,她不依然是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来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着生活了!

    小玲叮当姐姐说过:“你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孙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的充满希望的心,不就是他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当邻居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的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不灭的灯吗?我希望读过《鲁滨孙飘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闪着金色翅膀的小鸟──希望,并拥有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5 14:02:07 | 只看该作者
坚强与自信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我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我认为坚强了,努力了却不一定能成功,带着满怀的期待的心情,初读了《鲁滨孙漂流记》。我被故事中惊心动魄的历险过程深深吸引着,恨不得马上长出一对翅膀,飞到书里,好和鲁滨孙一起经历这么多惊险刺激的事。    在没有人烟的小岛上,独自呆了整整二十八年的鲁滨孙是怎样存活下来的呢?他靠的是自信,是对生命的渴望。因为他相信只要我还有一丝希望,我也要尽我的本能努力活下去。鲁滨孙把自己的生命视为人世间最为可贵的东西。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无视于自己的生命。据说,一位学识渊博的学生,刚刚完成了博士后的教程。可却因为百万家公司都聘请他去当经理,而这位青年却又不知选哪一个,作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他用跳楼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又是何苦呢?    我打心眼里佩服鲁滨孙,说真的,他身上的一种可贵的 、坚强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二十八年里,鲁滨孙经历了风风雨雨,闯过了千千万万个劫难,是他顽强的生存下来。二十八年来,他在岛上发现了羊群,使他有了可谋生的物质,他的每一次探险也给他带来不少收获。在他双手的创造下,一个个精美的瓷器,大纲、还有一个精致的山洞装饰和他的一个别墅,展现于我们读者的面前。只有肯于动手的人才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    就算风再大,刮过去就平静了,就算浪再高,翻过去就安定了。困难被克服了,剩下的就只有努力了,努力过后,成功在远处向你招手。我坚信,风雨过后必有彩虹!让我们坚定的举起双拳,对自己说:“只有奋斗过,才会有结果!”是啊,只有学会坚强,成功之花才会绽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1 11: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