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6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观摩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听课心得体会评课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次袁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让我们收益很大。老师在教学时抓住“中华不振”进行教学,让学生很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抓重点来学习,直奔重点,让学生找到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后进行品读文章,在品读时利用补充材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特别是对于材料的解读当孩子们看到妇人的可怜、巡警的可恶、洋人的可恨、路人的可悲时胸中充满愤怒,从而找到其根源---------中华不振。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让教学落到实处,很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8:37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清新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和谐互动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课堂上,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在这节课中,袁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在问题的设计上,袁老师考虑周全,做到了少而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袁老师能紧扣文章内涵,提炼了一个贯穿整堂课的问题──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自主学习,在探究交流中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内在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8:45 | 只看该作者
这次袁老师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在教学时抓住“中华不振”,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接着又抓重点来学习,让学生找到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后进行品读文章,在品读时利用补充材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华不振”,让教学落到实处,很值得我们学习。


                                                  模范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8:52 | 只看该作者
袁老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在教学时他抓住“中华不振”来组织教学:文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根据这个问题,他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思考,从而找出“中华不振”的原因,这让教学落到了实处。袁老师紧扣文章内涵,在探究交流中很好地领悟了文章的内在思想。

                                                                      花桥小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周一有幸学习了袁老师的一节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收获不小。袁老师精心备课,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中抓住两个“振”,“中华不振”和“为之一振”。整节课紧紧抓牢伯父说的“中华不振”这句话体会,包括为了帮助体会而加入的课外阅读,最后又通过“为之一振”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小小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而这个“振”又正是生字表中要求掌握的,检查预习情况时,学生已经根据字典意义项理解掌握了。所以我想说,袁老师备课精细、设计巧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9:07 | 只看该作者
石桥小学  

袁老师的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几处的教学设计很是精心,值得学习。

学习生字词时,方法多样,效果好,如“振”字在字典里有两种解释,救济和振奋,让学生选择,降低理解难度且效率高。对于“租界地”这个词,由老师给出资料,只需要学生大概了解一下意义即可,不必过于深入,而且对后来的补充资料阅读也奠定了基础。可谓精心设计,环环相扣。

理解课文时,直击重点,毫不拖泥带水,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切入,一是: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一句解决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校长的“为之一振”则展示周情感的转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09:59:14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语言平实,层次清晰。袁老师的课也是如此,不娇揉造作,不刻意雕琢,体现了扎实中见收效,朴实中见功夫。

      首先,课堂的目标十分清晰,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中华不振”呢?在一旁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第二,理解词语的方法多样。有比较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释;有朗读法,为什么你读“铿锵有力”一词时这么有力量;有赏析法,“欺辱”与“欺负”哪一个词更好?……灵活的理解之法突出了中年段的教学特教学特点,也体现出了教师指导的艺术性。第三,合理的补充让文本更厚重了。将文中的一句话读成了一个个画面,用课外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让学生与周恩来一样感同身受,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不振”这一现象的愤慨、悲痛,为体会周恩来的“沉思”作了铺垫。

                                                                                         长春街小学四年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0:1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