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3 09:59:14
|
只看该作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语言平实,层次清晰。袁老师的课也是如此,不娇揉造作,不刻意雕琢,体现了扎实中见收效,朴实中见功夫。
首先,课堂的目标十分清晰,第一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节课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读出了“中华不振”呢?在一旁写下自己的点滴体会。第二,理解词语的方法多样。有比较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释;有朗读法,为什么你读“铿锵有力”一词时这么有力量;有赏析法,“欺辱”与“欺负”哪一个词更好?……灵活的理解之法突出了中年段的教学特教学特点,也体现出了教师指导的艺术性。第三,合理的补充让文本更厚重了。将文中的一句话读成了一个个画面,用课外资料的补充丰富了学生对那段历史的了解,让学生与周恩来一样感同身受,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不振”这一现象的愤慨、悲痛,为体会周恩来的“沉思”作了铺垫。
长春街小学四年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