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 拼音驿站, 看谁把字写得又正确又美观。
这道题看似简单, 实则综合性较强。不仅考查学生认读拼音的能力, 而且还考查辨析同音字、书写汉字和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在这12 个词语中,既有本册课本上的词语, 又有以前学过的词语, 还有课本上从未出现过的词语。有限的答案, 却从多方面进行识字能力与词语积累的考查。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 识字教学也应求“活”,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文中新词, 还要特别注意学习使用频率较高的含有所学生字的成语、谚语、惯用语等; 不但要学生记住本课的生字, 还要与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进行比较; 不但要让学生认识生字, 还要教会他们书写生字, 让学生在书写过程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例: 想一想, 填哪个成语, 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①看见长江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受洪水的严重威胁, 温家宝总理( ) , 寝食难安。
②这对双胞胎小姐妹整天( ) , 难分难舍。
③和表哥分手已经几年了, 今天( ) , 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④我初次与明明见面, 就有一种( ) 的感觉, 谈话很投机。
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听写或默写一些成语, 那只是对所学知识结论的单纯的呈现。而这道题, 设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要求学生灵活搜索积累, 填写适合于这一语境的词语, 这是活的语文。实际上, 无论什么经典的语言,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 才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是孤立地死记硬背, 所学的东西就僵化了, 再鲜活的东西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着眼于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 还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总结规律这一认知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1) 黄继光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 还有20 米, 10 米……近了, 更近了。
(2) 50 米, 马不动! 40 米, 马不动! 30 米, 马还是一动不动! 列车滚动巨大的钢轮, 响声隆隆, 排山倒海, 越来越近……
读这两个句子, 我发现这两个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____________。
读第一句时, 我透过这些数字体会到了; 读第二句时,我透过这些数字感觉到了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可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上题中的这两段文字完全来自于本册课文, 学生不存在认读方面的困难。这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方法, 考前学生无须死记硬背, 但回答时必须经过认真思考。
批注文是西师版小语教材的一类特色课文。此题就是侧重考查学生对批注文的学习方法是否掌握。通过此题的考查, 能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两题可以看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 更要“授之以渔”, 要加强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考试测评中也应积极体现这一理念。但传统的纸笔考试往往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 缺乏人文关怀,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试卷应努力给试题注入“人文”基因,容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世界, 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例: 巧嘴巴说话。
“春节”即将来临, 小明很希望爸爸能给他买一台电脑, 可是爸爸担心小明沉迷于打游戏, 影响学习。如果你是小明, 你怎样说服爸爸, 争取到这台电脑。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在现实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交际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这道题说出了许多小朋友的心声, 出题者把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编成一道口语交际题, 非常自然地将语文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既使学生感到语文的亲切, 又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能力。
例: 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则公益广告。晚上, 一位年轻的妈妈端来一盆热水给婆婆洗脚, 她的儿子看到这一情景, 马上掉头跑了出去。一会儿, 孩子也端来了一盆热水, 喊道:“妈妈, 我给你洗脚。”……
请根据这一内容, 自拟题目, 不限体裁, 写一篇400 字左右的作文。
学生习作的过程, 就是情感形成与表达的过程。学生边写作, 边领略人文情怀, 潜移默化地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于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考查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