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听课感想评课稿资料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1:01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

四(3)班李老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切实把握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讲的是有关战争的事,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小作者的痛苦心境,可是,袁老师以自己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使文本与学生拉近了距离,让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得以发展,较好地体现了她自己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教学设计理念,实现了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在有以上几个特色: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利用视频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是本课教学的第一大特色,张老师利用多媒体及生动的解说,把学生带进战争的境界,让学生自我感悟体会到战争的罪恶,保卫和平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袁老师明白了仅仅让学生读好教科书是不够的,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平台,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停止在就文学文上,应该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所以,张老师就适时生动的解说营造了有利于阅读主题清晰化的情境,这样学生就沉浸在战火纷飞,确烟弥漫的战斗中,耳边仿佛听到战争中孩子的呐喊声,从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战争的消烟”“罪恶的子弹”“娇嫩”“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突破字词难点关,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想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不感慨万千吗?从学生愤然的眼神中体验到他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这些感受来源于文本,又超越于文本,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明的,交流反馈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的互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1:21 | 只看该作者
  评陈老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四(3)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读。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读文需要入情入境地读,文中的雷利是多么地怀念他的父亲呀!当他手捧鲜花,满怀希望去机场接爸爸时,蓝灰接来,爸爸却永远不能回来时,那是多么的悲痛呀,在程老师的引发下,学生们在朗读时都能把自己融入语境中,用动情的声音,饱含深情地进行朗读。尤其是教学“雷利的呼吁”时,学们的一次又一次地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已溢于言表了。整节课中,不仅有声情并茂“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学生的心理完成了由“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这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但是有地方在引入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没有很好的起到导入学生去理解文中那个小男孩对失去爸爸那种疼,而是老师直接说出来,因而孩子不能好好的去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可取。大家共同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

四《3》班

许老师讲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情感强烈,催人泪下。许老师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下面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大量的图片,直观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这篇课文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虽然突出,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离战争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系列战争造成的惨剧,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未成曲调先有情”,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教师以自身的语言渲染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充满感染力的导入,奠定了这节课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之中。

二、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等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特别是三个“和平!”强调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指导学生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指导都很到位。学生课堂上读的形式多样,有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许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突出感悟,使孩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大,有许多地方值得欣赏和回味,我就不多说了。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许老师在课上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娇嫩的和平之花”和“为战争敲响丧钟”的理解,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指什么,还要启发学生知道这样写的好处。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意见,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谢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四《3》班

听陈老师讲课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激情飞扬的老师,精神抖擞的学生清脆婉转的朗读,让人久久回味。

陈老师在讲课中牢牢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真正让学生提高学习了语文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1:57 | 只看该作者
四年级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 这篇课文我以前上过,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为战争毕竟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对文中雷利的遭遇很难感同身受,也就更难以理解雷利的呼吁。但是王老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使学生的热爱和平的感情得到激发(学生哭了),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课的成功得益于这样几个方面:

1、问题设计得精当,只有一个问题“雷利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反复地读书、体会、交流、朗读,教学环节简约,教学重点突出。

2、教学手段运用得恰如其分,成功地创设了情境。在学生理解雷利丧父的悲痛时,低回的音乐起到了很好的暗示和烘托作用,一下把学生的情绪带到了悲伤的场面,在学生理解罪恶的子弹威胁娇嫩的和平之花时,适时地播放关于战争的资料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解句子的含义奠定了基础。

3、训练扎实,不走过场。当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时候,王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心中有学生,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4、语言文字训练设计巧妙。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爸爸在向谁呼唤,在呼唤什么”这一说话训练。这个训练紧密地结合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有一石二鸟之效。

对比王老师的课,我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从本节课中学到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让学生学得更加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2:05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上的这节课充分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当老师讲到雷利爸爸的灵柩回来时,我听着这哀伤的音乐,差点掉泪,强忍住了。

  开头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提完拉倒,而是在学生读完课文后,马上让学生自己回答,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其他优点同小白杨,听完王老师的这节课,感觉自己好像得到了提升,对我思想的触动很大,我还得努力,不能光做教书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2:15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能够引起学生和读者的共鸣。

正是王老师深钻了教材,课前查阅了大量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抓住了“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情感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采用了听、说、读、图片、录象、音乐等多种形式,把这些情感形象、真挚地再现出来,让文本与孩子产生了共鸣,所以,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突出的。我觉得自己的课与王老师相比,真是相差甚远,我要努力向王老师学习学习再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32:24 | 只看该作者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王老师在情境教学上非常有研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通过情境的创设,又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学生,吸引着每一位听课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合理,通过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抓住其中的重点问题切入课文,步步深入地理解,学生情感越来越一步一步被激发起来。 其次,整堂课老师非常注重朗读,特别是教师的配乐范读深深抓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学生的个人有感情朗读,集体的呼吁都恰到好处。

    另外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对“卓越”一词的理解就很巧妙,还有设计的“他在向----呼唤,告诉-----”句式的训练非常好,进一步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资料的展示与交流时机恰到好处,学生交流时如果能变成自己的话会更好。通过数字的展示更让学生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性。教师对教材钻研很透,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如果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更深入一些就更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01: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