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陈老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四(3)班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用情、用心倾诉着家庭的不幸,世界的不幸,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设计了许多不同形式的读。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中体会,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达到感情的升华。读文需要入情入境地读,文中的雷利是多么地怀念他的父亲呀!当他手捧鲜花,满怀希望去机场接爸爸时,蓝灰接来,爸爸却永远不能回来时,那是多么的悲痛呀,在程老师的引发下,学生们在朗读时都能把自己融入语境中,用动情的声音,饱含深情地进行朗读。尤其是教学“雷利的呼吁”时,学们的一次又一次地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孩子们对战争的痛恨,对和平的渴望已溢于言表了。整节课中,不仅有声情并茂“读”,还有潜心会文的“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学生的心理完成了由“平静”到“起波澜”,直至“被感动”的过程。这节课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但是有地方在引入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没有很好的起到导入学生去理解文中那个小男孩对失去爸爸那种疼,而是老师直接说出来,因而孩子不能好好的去体会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可取。大家共同学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
四《3》班
许老师讲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语言朴实,情感强烈,催人泪下。许老师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课的魅力,下面谈谈我一些粗浅的感受。
一、大量的图片,直观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这篇课文憎恨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虽然突出,但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离战争还是比较遥远,所以在教学中,刘老师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大屏幕出示了一系列战争造成的惨剧,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未成曲调先有情”,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教师以自身的语言渲染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了扎实的语言功底,充满感染力的导入,奠定了这节课的情感基调,这样的情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之中。
二、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渴望,与小作者一起倾诉。如,“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等处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表达悲痛的心情。特别是三个“和平!”强调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介绍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以及爸爸“为和平而倒下”这部分,指导学生带着自豪、崇敬的感情来读,指导都很到位。学生课堂上读的形式多样,有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许老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突出感悟,使孩子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大,有许多地方值得欣赏和回味,我就不多说了。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许老师在课上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对“娇嫩的和平之花”和“为战争敲响丧钟”的理解,我认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指什么,还要启发学生知道这样写的好处。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意见,不对的地方还望批评指正,谢谢。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评课稿
四《3》班
听陈老师讲课就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激情飞扬的老师,精神抖擞的学生清脆婉转的朗读,让人久久回味。
陈老师在讲课中牢牢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真正让学生提高学习了语文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