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2 10:36:24
|
只看该作者
《蝙蝠和雷达》教学点评反思评课教师:蒯秀丽
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角度来考虑。具体说,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语言实践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问题上,总结范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两点值得我们学习:
1.以“质疑问难”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范老师着重考虑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将他们的疑问巧妙地融入导读之中,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
首先,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质疑——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范老师扣住这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围绕主线,在讲读其他段落时,还多次激发学生质疑。如:对飞机的安全夜航质疑,对课文记叙的详略质疑,尤其是在分析三次试验段落中,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对科学家如何得到启示这个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在每次质疑后,学生都能带着问题以“读读、划划、想想、议议”等方式研讨课文。这样,以疑促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教学的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句、段分析”突出语言基本功训练。
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范老师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
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她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看哪一句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它怎么飞,也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句时,老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这句最能突出蝙蝠飞行灵巧?”将“无论……也……”这个复句的句子关系渗透于学生的分析中,力求在词、句的分析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本课段落结构上具有鲜明的逻辑性。在范老师引导下,学生抓住第二段的“设问句”和第三段的“疑问句”分析课文怎样承上启下,巧妙过渡,从而体会以“设疑”连接上下文的结构方式。在读下面段落时,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由此揭示出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地理解课文结构上的逻辑性。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