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1 10:33:12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评课稿 听完这节课,我的总体感受是“美、动情”。“美”具体体现在:朗读优美,课件精美,板书完美。“动情”是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用情去感悟。
一、我认为她设计的导入语十分成功,她从上学期学习过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导入,既巩固了旧知,又让孩子们对新知产生一种渴望。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在进行朗读指导中通过默读、浏览的形式,让孩子们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孩子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主要以感悟理解为基础,让孩子在用心体会词义的基础上,带着理解去品读。体现了在朗读中“语调平缓之中有起伏,语气平淡之中有激昂”的要求。如:在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突出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体会,让孩子们对德国有了初步的印象。指导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孩子们读出了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而感到吃惊的语气。在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时常老师通过大屏幕的展示,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读出了对德国奇丽风景的赞美。导读最后一段时,通过“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得孩子们在感悟中读出自己由衷的赞叹之情。
三、在进行课文分析时通过整体感悟,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有机地把握了课堂教学的细节。如:在讲到“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时,老师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去体会,孩子们精彩地回答:“我仿佛闻到了阵阵花香;我仿佛看到了被花香引来的蜜蜂和蝴蝶;我感受到了人们美得如花一样的心灵……”不但体现出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而且让孩子们在感悟中去体会德国的景美,人更美。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全文的中心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然后抓住中心句层层展开,并运用课件欣赏让孩子们的情感在逐步的感悟中升华。达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有效统一和具体体现。
四、 在孩子们课前资料搜集的展示以及老师课件等多媒体资源的合理利用中,孩子们不但向他人展示了自己课前预习中学到的知识,而且也能在别人的展示中学到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在课件展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图片中,孩子们不但积累了美妙的词语,而且在欣赏中感受了德国的美景。在课件欣赏德国风光中,让所有孩子在了解了德国不同地区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同时,激励孩子们对美的追求,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五、 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升华了“美”的主题,也让孩子们认识到其实美丽是没有国界的。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景色迥异的奇丽风光和民族精髓。比如:老师在引导孩子们观察我们周围发生过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情时,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从“捡起一片纸;文明行驶;自觉排队……”的小事,到“修建青藏铁路的工人;汶川地震中的抢险者;节假日坚守岗位的工人;战争年代的烈士们……”的舍小我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孩子们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了“从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到学生运用默读、浏览、朗读等方式读课文,做到了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 并尽力引导孩子们去想象,在想象时抓住对一些关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引导孩子们在说话和自身的体会中进行小练笔的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孩子们在课堂中收获颇丰。
感觉不足的是:课堂上缺少了议论纷纷的场面,如在讲解第三自然段时,我认为常老师应该在进行“通过课件欣赏异国风光和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这些环节之后,让孩子们进行小组的讨论。这样课堂气氛不但会十分活跃,而且孩子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会加深。如果在引导朗读时常老师能通过范读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就更能达到“动情”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