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4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课反思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感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讲述民俗的同时,用最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

李莉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李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另外,在这节课中,李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三段抓“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品景色之美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时,出示画面,“还有那些词可以描绘这样的景色?”不仅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是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不仅有直观形象上的感受,还有语言的碰撞。另外,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仿佛看到了什么,以及写话训练的安排,使整节课语言训练扎实。

      这节课,的确扎实有效,可是针对五年级组的主体“个性课堂”这一主体而言,似乎这节课少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其实怎样的课堂是个性化的,我也说不太清楚,不过,我会继续思考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0:49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课记录)
一、导入:上课前,老师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个字(在黑板上画了个图案―― ,问:这是什么字?)不知道?那再看看这个字的图像,你们肯定知道的——(在黑板上画了朵花)学生马上知道是“花”字。
     幻灯片出示一副很漂亮的花的图片,问,看到这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随便说说,能用几个成语来赞美一下这些花吗?引出――花团锦簇、姹紫焉红等词语)
花谁不喜欢?德国人也喜欢。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字是刚才画的那一朵花
大家读课题,老师问,真的如课题一样,花是让别人看的?我们一起去看看,是不是真的这样。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点名读)重点注意:脊梁、莞尔一笑、耐人寻味等)
   2、指名读课文文段(开火车形式)
   3、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面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指导朗读,重点读准“都”,了解感受“家家户户”的情景。
   4、 作为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现在只有一种感受,就是?(奇怪)带着这样的疑问,他找上了谁?(女房东),女房东怎样回答?(同学们一起读读女方东的话)――重点提问“正是这样”。那到底是怎样?(学生思考回答)
  5、创设情景
     听音乐,让学生闭眼感受,老师深情范读课文第三段
     老师读完,问:“你彷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读第三段,教师指导朗读,升华情感
三、分析感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指导朗读,分析理解)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全班读最后一段
2、情景代入:老师扮演记者,问学生:“季老先生您好,听说你最近又出了一趟德国,那里又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连续这样问了几位“季老先生”(学生)。
五、介绍作者(季羡林先生)
初步指导季老先生是个作家,那么老师相机为学生介绍季老先生的一本著作。然后将那本书借给那节课表现得最好的一个学生。再问:“老师向你们推荐了一本好书,现在同学们有谁愿意推荐其他好书给老师阅读呢?”你们愿意向老师推荐吗?(学生当然愿意,并且举手回答推荐哪些好书)老师马上带出这节课的主题――你们看,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境界?(指着刚才的板书――
              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


自己的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焉红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1:06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这篇课文由湖南的贾峰老师授课,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仅五百字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贾老师的课有以下特点:
一:开篇前互动较好。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贾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调动了起来,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二、思路开阔。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段落式教学,而是抓住景色的“绮丽”和民族的“奇特”这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并且把重点词语“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去理解。
三、课堂气氛不是很好。整体的感觉老师的思路不是很明确,学生的老师的问题显得有些木讷,因此学生的参与性并不是很高。
贾老师的课让我明白,抓住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教师的问题设计有着极大的关系,需要我们抓住契机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1:43 | 只看该作者
今天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宋春囡老师的《与象共舞》和金毅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两堂课,两堂课都有各自的特点,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宋老师的亲切、幽默、潇洒和金老师的深情、严谨、温文尔雅不仅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而且给听课的老师带来了艺术的享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金老师上的《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课前教师的一番谈话,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加上教师富有磁性的语言和极大的个人魅力,让同学们感到特别亲近。金老师的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简介及写作背景的简介直接进入课堂,使学生简单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更好地了解本课的主题。从读课题入手,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学生注意力应当会更为集中,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二、注重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能忽视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的指导。对易读错的字连同词语,如“脊梁、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金老师采用灯片出示后让学生反复认读准确,并对“脊”字的笔顺进行了讲解;对易写错的字,如“姹、嫣”等,金老师自己板书并让学生一起书写。特别是对词语的教学,金老师更是根据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如教学“莞尔一笑”时,教师自己讲解,并在幻灯片上出示意思;而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却出示鲜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去感受,然后让学生通过换词来帮助理解,加深印象,同时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注重朗读训练的精细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学生的朗读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进行人文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德国的风景和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又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重点句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优美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德国街道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引读让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想象当季羡林先生重返故地沐浴在花海中的感受和心情时,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把这种美读出来,达到了朗读训练的目的,最后背诵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在朗读训练设计上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不仅进行了朗读训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对比自己,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学习老师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学习他们热情激昂的教学语言,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今后,我会不断虚心学习,博采众长,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希望能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1:58 | 只看该作者
在平常很多的公开课、展示课上,经常我们关注的是自己怎样把精彩的设计演绎出来,怎样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堂课,我要证明我是非常不错的。而我们听课老师和学生一样,面对老师,也更多地关注了老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的水平,该关注,能反映的是我们的学生,课堂上,最美的花是我们的学生。洪春幸老师就提醒我们说:“我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让课堂上的“花儿”开得更红,更美。回顾刘丽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习她园丁般的“养花”秘诀。
一、抓点顾面,充分无痕的课前预设
这篇课文听过一次,但记忆已模糊,而刘老师的课却让人清晰记忆。刘老师从“花”切如课文,紧紧抓住“花”这一切入点,围绕学习写花的几个重点句段,进而层层递进,自然深入地挖掘出花后面的民族精神,主线清晰,层层深入,看出刘老师课前对教材的钻研把握,明确了对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且对于“怎么教”的细节处理,也是预设的精妙无痕,让人觉得那是课堂随机生成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一开始一个问题引入“作者对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答案就是花,而一张作业纸的设计,“用文中的词在作业纸上写写是怎样的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和思考,而在交流反馈时对字形,语言搭配等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实实在在地、真实地指导,这些相信在课前预设时老师就想到了孩子们会出现的错误或是不恰当,而在课堂中能做得如此细腻、到位。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如此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因此,在第一层,在学习了花的多、美一句后,师就问:“走在这样的大街上,会是怎样的感觉?把理解又推进了一步,在最后,为了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刘老师设计让学生欣赏美景后想象:假如此刻你就生活在小镇上,当你背着书包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忙了整整一天刚下班的人,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感到?假如你是一个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的人,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心情,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
二、重视发展,朴实有效的学法指导
课文很美,语言很美,德国的花很美,那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这种美,在读书中学会感受文字中的美,刘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孩子学会读书,她说:“会读书的孩子读着读着会想到画面,自由读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让语言文字有生命力,语言变化成形象才具生命力,而画面的记忆比文字符号的记忆强多了。
关注学法指导,刘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质疑和反思,如在学习了一段写花的句子之后,老师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不明确的“山阴道”,这不仅又是一个无痕的精彩预设,又引经据典,相关的阅读链接,不知不觉中又提示了一种方法。在最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的提炼中,也还是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不懂的?”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最后还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提升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境界。
记得虞主任也说过,语文就是要教孩子学会读书,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抓点顾面,教会方法,从课前预设到课堂演绎,心中有学生,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课堂上最美的花努力浇水施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2:19 | 只看该作者
天华寄宿学校:《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听课有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1 10:32:30 | 只看该作者
“追寻语文的厚重与诗意”是这次探讨的主题,黄耀红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这一主题,令我们眼前一亮,在平常很多的公开课、展示课上,经常我们关注的是自己怎样把精彩的设计演绎出来,怎样展示自己的才华,怎样通过生动、有趣、丰富的画面来多人耳目,往往架子摆足了,回过头来细细一想:在这堂课中,我留下了什么?语文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困扰终究是困扰罢了,解开迷雾的钥匙却始终没有找到,今天听到了黄老师对语文课堂的全新解读,心中豁然开朗。
      
      黄老师的设计是很新颖的。首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的重点句,再围绕这些重点句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展示了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在课堂上紧扣词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深刻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意蕴情感,课堂上老师的文化素养让听者无不为之喝彩。

   
    有时,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时常害怕用单一的教学技法来贯穿课堂,而黄老师仅用一个“追问”的学法,不断地换词体会,如开头第一句“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去掉“大概也算”行吗?为什么?将这句话都去掉,直入主题行吗?“临街窗户”里的“临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我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一句中,“吃惊”换成“奇怪”“有趣”行不行?为什么?“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里“奇丽”“奇特”换成“美丽”可以吗?为什么?等等。这样的技法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也会用到,但是绝不敢用至整堂课,在这堂课上,孩子们的表现很积极,虽然回答仅仅停留在“不能换。”“用这个词语准确些。”“这样更加恰当。”……看似浮于表层的话语,但对孩子们将来在习作中的遣词造句,一定会有所帮助。

      
      
      “追寻语文的厚重与诗意”,黄老师用自己的厚重的文化功底,在课堂上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把这种厚重释放,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轻松笑过的背后,留给我们太多的深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04: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