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1 10:31:58
|
只看该作者
在平常很多的公开课、展示课上,经常我们关注的是自己怎样把精彩的设计演绎出来,怎样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堂课,我要证明我是非常不错的。而我们听课老师和学生一样,面对老师,也更多地关注了老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告诉我们,我们的课堂,我们教师的水平,该关注,能反映的是我们的学生,课堂上,最美的花是我们的学生。洪春幸老师就提醒我们说:“我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怎么让课堂上的“花儿”开得更红,更美。回顾刘丽华老师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学习她园丁般的“养花”秘诀。
一、抓点顾面,充分无痕的课前预设
这篇课文听过一次,但记忆已模糊,而刘老师的课却让人清晰记忆。刘老师从“花”切如课文,紧紧抓住“花”这一切入点,围绕学习写花的几个重点句段,进而层层递进,自然深入地挖掘出花后面的民族精神,主线清晰,层层深入,看出刘老师课前对教材的钻研把握,明确了对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而且对于“怎么教”的细节处理,也是预设的精妙无痕,让人觉得那是课堂随机生成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看一开始一个问题引入“作者对德国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答案就是花,而一张作业纸的设计,“用文中的词在作业纸上写写是怎样的花”,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学习和思考,而在交流反馈时对字形,语言搭配等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实实在在地、真实地指导,这些相信在课前预设时老师就想到了孩子们会出现的错误或是不恰当,而在课堂中能做得如此细腻、到位。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如此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因此,在第一层,在学习了花的多、美一句后,师就问:“走在这样的大街上,会是怎样的感觉?把理解又推进了一步,在最后,为了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刘老师设计让学生欣赏美景后想象:假如此刻你就生活在小镇上,当你背着书包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情怎样?假如你是忙了整整一天刚下班的人,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感到?假如你是一个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挫折的人,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感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心情,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
二、重视发展,朴实有效的学法指导
课文很美,语言很美,德国的花很美,那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这种美,在读书中学会感受文字中的美,刘老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让孩子学会读书,她说:“会读书的孩子读着读着会想到画面,自由读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让语言文字有生命力,语言变化成形象才具生命力,而画面的记忆比文字符号的记忆强多了。
关注学法指导,刘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质疑和反思,如在学习了一段写花的句子之后,老师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吗?”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所不明确的“山阴道”,这不仅又是一个无痕的精彩预设,又引经据典,相关的阅读链接,不知不觉中又提示了一种方法。在最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的提炼中,也还是问:“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不懂的?”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最后还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又提升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境界。
记得虞主任也说过,语文就是要教孩子学会读书,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表达,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抓点顾面,教会方法,从课前预设到课堂演绎,心中有学生,为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课堂上最美的花努力浇水施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