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1 10:29:02
|
只看该作者
《金钱的魔力》评课稿
最近刚上完《金钱的魔力》一课,这篇文章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在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见钱眼开、惟利是图的丑态。这篇文章在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上很有特色,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展露无疑。但自己上完后总觉得对人物这方面的把握还不足,于是搜索了一下网上的精彩教案,特别是观看了虞大明的教学视频后,感慨不已。
一、教学设计精巧,环环相扣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一个“鬼”字,引出的“鬼相”与“鬼品”的研读。
首先虞老师在揭题中,提问:看到魔力你会想到谁?进而提问:读到这个课题时,你会想起一名俗语?生:有钱能使鬼推磨。接着教师写下了这句俗语,尤其夸大了“鬼”,提问:这句话中的鬼指的是哪种人?其次,老师引领学生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把这篇文章中的“鬼”抓出来。学生很容易将文中的“鬼”找出来——托德、老板。在研读文本时,老师要求把为什么认为托德是“鬼”的理由找出来,即让生找托德的“鬼相”,在找时,用横线划出“鬼相”,在旁边加注,写出他的“鬼品”。
而在研读托德“鬼相”时,教师重点抓住“托德的笑”来挖掘人物的特点。老师站在儿童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形象的沙皮狗的照片让孩子感受到作者描写托德笑的这一段话实际上是在夸张地讽刺托德的笑令人作呕。这是本堂课中的一大亮色,师让生说说有哪些笑,进而出示介绍了多种笑:狂笑,傻笑,冷笑,苦笑,嘲笑,讥笑,狞笑,微笑,奸笑,皮笑肉不笑……。于是师出示了一张沙皮狗的皮笑肉不笑之脸,揭示:这就是托德的笑脸,问生:这脸上有什么纹,于是文中托德那种难看的,恶心的,令人作呕的笑一滥无余。解读了“鬼相”,托德为什么笑得这么难看的,即他的“鬼品”:虚情假意,见钱眼开…轻而易举地感悟到了。当然虞老师的教学不仅仅限于文本的解读,他进而出示了红楼梦中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一组笑,出示自己母亲的笑,回到文本揭示课文是抓什么来写笑的,进行了写法指导,提升了文本解读。
二、挖掘文本细节,体会人物精神
语文的教学应该是从文本语言着手,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内蕴,值得细细推敲。正所谓“一词一菩提,一句一世界”,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文本进行潜心细读,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丰富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托德的刻薄,势利,虞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了一个看似毫无实在意义的“哼”字作文章,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个“哼”字,然后问学生这个“哼”字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学生几番读后,顿悟这个“哼”字是从鼻子里发出来的,于是师因势利导:用鼻子说话,给你什么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托德的那副尖酸刻薄的嘴脸。谁能说鼻子不能说话呢?谁又能说这个“哼”字没有意义呢?
三、精彩朗读,为课锦上添花
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绘声绘色的表达出来,能使字里行间潜在的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隐情妙趣抒发出来。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朗读是把握教材内容的一种手段,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其三通过朗读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义,对于文章的妙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到。在教学老板这第二个“鬼”的研读时,虞老师就是通过读他的“鬼话”来揭示了他的“鬼相”,这里老师用他那富有魅力的语言范读老板的“鬼话”,让生感悟到了老板说话真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无伦次…在这般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一个唯利是图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随即,老师跟同学们一起交流老板为了达到目的用的方法是:拍马法,自吹自擂法,优先法,推销法,百依百顺法……有了前面的朗读做铺垫,学生对老板虚情假意、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便水到渠成了。
观看虞老师的教学,让我受益匪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