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0 20:41:35
|
只看该作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今天听了张老师上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学到很多。老师把课堂分解为三个板块并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揭题审题、检查生字词初读课文、学习课文感受樟树外形美。每个环节都显示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有效的课堂教学本色
一、激发学生兴趣。平时的教学,我多把字词的教学作为课前的自学。本节课,张老师上课伊始,就让学生从读字词开始,学生一下就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学习的氛围和谐了,活跃了。于是就能精神抖擞、兴趣盎然地上好这节课。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后面的教学自然就被激活了,给学生注满了生命的活水。
二、夯实基础教学。本节课,张师将基础知识的教学贯穿课堂的始终。如:换词、讲解叠词、填关联词、对比手法的理解,以及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背诵第四段,长期下去,学生的成绩定能上一个新台阶。真可谓:高楼大厦平地起,脚踏实地登高峰。
三、朗读教学实实在在,指导朗读“樟树不高,但他的枝干粗壮,而起伸向四面八方,深得远远的。”这一句时,老师通过声音的大小让孩子们读懂了“粗壮”,用她不断向前伸展的手臂,让孩子们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体会了怎样才叫“伸得远远的。”孩子们口中诵读的是优美的文字,口中看到的事老师优美的身姿,“耳醉于音,心同其情”此时再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蓬蓬勃勃”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妙境吧。
四、是既关注了言语的内容,也关注了言语的形式。表现在第四自然段对樟树的外形教学时,老师揭示“这是两棵 的樟树”,让学生在课文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填空,学生分别在横线上填出四个词语: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老师能对学生说的四个短句引导学生整合,从而变成了“这是两棵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样的训练,既关注了言语的内容,也关注了言语的形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体现了教师扎实的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值得我好好学习。
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有人说:语文课是一节让人遗憾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如果时间允许,张老师对于宋庆龄和樟树两者之间的联系一定会进行更巧妙地引导,我想这样会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