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06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梦想的力量》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梦想的力量》听课感受



上个星期五听了一节五年级的略读课《梦想的力量》,讲的是一位六岁的男孩瑞恩为了使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付出努力,从最初筹集70元挖一口井,到2000元、钻井机,最终一个个梦想实现。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为梦想的执着感动着每个人。

老师激情演绎,精彩语言层出不穷,时时让人感觉到亮点。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瑞恩的梦想的伟大时补充了“苦难的非洲”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水,就是生命!”随后;抓住课文重点“瑞恩付出了几次行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凸显出瑞恩为梦想付出的努力;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班级的走廊文化“梦想列车”,与瑞恩的梦想的对比,再次激发学生的梦想的表白。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从70元到2000元再到钻井机,课件上的字一次次变大,视觉上也感知到困难也随之变大。六次出现的“没有放弃”更是瑞恩信念与执着的体现,把情感推向高潮。

但这里有我个人的浅薄见解:

首先,整堂课教师上得较急,可能怕误了时间,就拼命地赶课,未能使各个环节落实到位,致使很多地方在面上蜻蜓点水。教师的感情丰富,激励性的语言较多,富有感染力,不过,剥去这层层漂亮的外衣,我们留给学生的却不是很多。能不能把课上得更简单点,更扎实点。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就围绕着“瑞恩的梦想是什么?”“为了这个梦想,他是怎样努力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瑞恩为了实现目标的行动是教学的重点,比如瑞恩为这70元钱付出的行动的句子是非常感人的,我们更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品味、感受。在读中去品味瑞恩为实现梦想愿意放弃更多的玩乐时间,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地坚持着、努力着,从而让善良、有爱心、同情心的瑞恩的形象更突出。其次读的形式要多样些,不要拘泥于齐读,抓一些重点词语抓好朗读指导。其中“可能会因为擦窗子而使……70元一口井”和“为了2000元,他放弃了什么?”中间有部分内容重复。其实这位瑞恩到现在只有17岁,而他却在六岁懵懂年龄时就有如此伟大的梦想,也可以说是个多么不可思议的梦想,一个远远超过六岁孩子能力范围的梦想,但就是这个梦想却给了瑞恩巨大的力量,为了筹集70元愿意付出那么多的努力,这段话真的要让学生好好读读,通过让学生品读语言去感受,因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读了才会将这个形象、语言内化。

最后的练笔,老师的意图或许是让学生把自己浅薄的梦想和瑞恩的伟大的梦想进行比较,想进一步使学生也能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但这里学生并不领情,还是基于自己的梦想。所以,这个“梦想列车”是不是在课文的开头作为导题引出较好呢?因为这里的练笔没有真正的实效。纵观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其中一个重点是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这课的写作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写的。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这正是学生需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法,是否渗透一下写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5:55 | 只看该作者
《梦想的力量》听课反思

                                二年级  张敏

听了三节优秀教师的语文课,略读课《梦想的力量》,讲的是一位六岁的男孩瑞恩为了使非洲的孩子喝上干净的水,付出努力,从最初筹集70元挖一口井,到2000元、钻井机,最终一个个梦想实现。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关爱他人、为梦想的执着感动着每个人。                                    

老师激情演绎,精彩语言层出不穷,时时让人感觉到亮点。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瑞恩的梦想的伟大时补充了“苦难的非洲”等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水,就是生命!”随后;抓住课文重点“瑞恩付出了几次行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凸显出瑞恩为梦想付出的努力;最后的“小练笔”结合自己班级的走廊文化“梦想列车”,与瑞恩的梦想的对比,再次激发学生的梦想的表白。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从70元到2000元再到钻井机,课件上的字一次次变大,视觉上也感知到困难也随之变大。六次出现的“没有放弃”更是瑞恩信念与执着的体现,把情感推向高潮。

每节课都有每节课的优点,从教师的语言,教学方法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上课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回答问题踊跃积极,能抓住问题关键,,教师逻辑清晰,这些都是我应该向她们学习的。

最后一名教师导入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以讲故事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见一个好的导入可以立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结尾也非常有特点,展示给学生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学些读后感。

总而言之,每一节优秀课都有闪光的地方,今后我要多积累,多学习,多聆听,向更多的优秀教师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与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6:11 | 只看该作者
《梦想的力量》听课反思



2010年10月19日在双语礼堂听了第四组的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一节课。而本次“效率课堂研究评析报告会”的目的就是从纵向和横向思路来解读《梦想的力量》一课。下面我就针对这一节课来谈一下我的想法。

本次反思不想对教者的教学进行评论,只想记下自己的一点真实感受及其引发的一点思索。

    听课前并未注意到这篇文章,及至教者用课件展示出几张关于非洲儿童生活的照片,我翻开教材,找到了这篇文章细细阅读。文字朴素,叙述着瑞恩为非洲儿童付出努力的经过。我的脑海中非洲儿童悲惨生活的图景和瑞恩那双善良纯净的眼睛不断闪现着,也仿佛看到无数个善良的人在瑞恩的精神的感染下为募捐奔走忙碌的情景。读到文章结尾处瑞恩与非洲群众见面的情节时,心绪不禁激荡起来,眼睛也湿润了。必须承认文本是极富感染力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世间的这份真爱打动。此时我也特别想知道教者会如何处理这样一篇传递人性之美的文章。

    教者的教学中规中矩,从字词到人物品评,环环相扣,板书也呈现了全面准确的人物品质的评价;学生们也在积极地参与教学,读文、谈感受,说出了对瑞恩的评价。当然,一节课也就这样结束。我努力找寻着和我读文有类似感觉的学生或是可以令我能再次投入文本,让心灵再次震撼的教学氛围,结果令我失望。

     就这节课来说,能让学生真正感动应是第一级目标,第二级则可以促动学生的善良行为为标准。至于引导过程则忌说教,分析,更不能领着学生在板书所要写的几个词语上浪费时间。要简化教学过程,从读到悟,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去学习,去感动。

有几点想法如下:

一、“读”起着重要作用。

    读之前的资料展示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带着种种疑问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去读,会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调动,这时的读不用老师要求也会做到边读边想。给足时间,让学生的想法酿造成不吐不快的感悟,进行到这,我想已成功了一半。

学生的感悟的表达方式很多,如果是感情朗读,教师可以引导其研究读的方法,这一研究当然要从人物内心情感的体会入手,研究的过程也是体悟情感的过程,一举两得。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想”

    这一点应是很多人的共识。教研员在总结时提到文本空白的利用,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结尾的情节就值得利用,可捕捉文中可以发挥的空白,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图片中的某一人,观察、想象人物内心。

三、“写”是最好的宣泄

    情的感染可以通过“写”来达到极致,无论是写给瑞恩、非洲儿童,还是给自己都行,文字不在多,关键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更可借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自己的善良,这将使教学达到最高的境界。

    人道是“看花容易绣花难”,但我的思考可以警策自己,做教育其实也同做人,接近“真”,才会更接近“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6:54 | 只看该作者
《 梦 想 的 力 量 》 评 课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来参加我区青蓝工程成果汇报会,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和激动,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区青蓝工程结对子活动搞得扎实、有效,实实在在地为广大青年教师与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搭建了共同成长的平台。青年教师渴望进步,愿意拜师。在师傅的帮助下,提高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更有精神上的激励。我一直记得铁厂一小周薇薇老师的话,她说:“每当我和师傅交流后,浑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劲儿。”王海英说:“我和刘清荣老师在一个办公室,看到年长的师傅忘我的工作,自己也会被感染。”当然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青年教师要想像蝴蝶一样飞向天空展示自己的美丽,就必须经历毛毛虫笨拙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苦,在黑暗中的等待和化蛹成蝶的痛苦。但如果有师傅的陪伴,相信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定会少一份孤独和迷茫,多一份支持和温暖。

下面我来说说王老师的这节语文课。

听王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流畅、舒服。《梦想的力量》是一片略读课文,王老师的教学使这篇课文略而不浮,略而不浅,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体现在王老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上。课堂上王老师通过三个板块进行教学:1、梦想的力量可以激励自己。2、梦想的力量可以感动他人。3、梦想的力量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升,这梦想的源泉是爱,梦想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王老师先以“瑞恩的梦想是什么?”“瑞恩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这两个问题来梳理课文,然后紧紧围绕“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的无比巨大?”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教学主线清晰,教学中既重视对全文的概览,又能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感悟。

第二个亮点略读课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快速浏览提取信息,画一画相关的语句,写写批注感受,学生需要的培养的略读能力与习惯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

第三个亮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兼容。王老师把瑞恩为实现梦想而做出努力的段落作为局部精读点,引导学生关注第六自然段的省略号:“会读书的孩子读省略号读到的不仅仅是六个点,而是一幅幅画面。”通过句式“当(谁)(干什么)的时候,瑞恩却在(干什么)”进行语言训练,并且渗透详略得当的写法。

第四个亮点是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图片的呈现,比如非洲安格鲁地区缺水的情况;25元支票的来历;有了井之后,给安格鲁地区带来的变化;瑞恩的井基金会的运行情况。这些资料的运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与文本精神上更大的共鸣。

老师们,有这样一句话:“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青蓝工程就是那载歌载舞的水,衷心祝愿我区的青年教师在“师徒互助”的醇厚的氛围里成为日臻完美的卵石,快乐地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7:11 | 只看该作者
杨翠敏主评内容:

优点:

第一个亮点体现在姜老师对文本独特的解读上。课堂上姜老师通过三个板块进行教学:1、梦想的力量可以激励自己。2、梦想的力量可以感动他人。3、梦想的力量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提升,这梦想的源泉是爱,梦想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第二个亮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兼容。姜老师把瑞恩为实现梦想而做出努力的段落作为局部精读点,引导学生关注第六自然段的省略号:“会读书的孩子读省略号读到的不仅仅是六个点,而是一幅幅画面。”通过句式“当(谁)(干什么)的时候,瑞恩却在(干什么)”进行语言训练,并且渗透详略得当的写法。

第三个亮点是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图片的呈现,比如非洲安格鲁地区缺水的情况;25元支票的来历;有了井之后,给安格鲁地区带来的变化;瑞恩的井基金会的运行情况。这些资料的运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形成与文本精神上更大的共鸣。

不足:

一、本课老师能抓住重点句子指导学生朗读,但学生练读的时间本人觉得不够长,如果小组成员间的练读时间长一点,他们可以互相指导,学生整体上是不是能读得更好呢?

二、拓展阅读的文章《上学的路有多远》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应加上主要内容是什么?梅子是怎样为梦想而努力的?在理解、感悟课文之后,

三、最后师生伴随着《放飞梦想》的歌声,畅谈梦想格言中结束本课。

张淑兰:教师通过快速浏览提取信息,画一画相关的语句,写写批注感受,学生需要的培养的略读能力与习惯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

鲁祯荣:姜老师先以“瑞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瑞恩是怎样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这两个问题来梳理课文,教学主线清晰,教学中既重视对全文的概览,又能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精读感悟。

刘丽清:本节课老师的教学流程是:自主阅读----交流讨论----积累拓展----习作延伸。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孙燕鸣: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二读,批批画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7:30 | 只看该作者
(《梦想的力量》评课稿)


3月31日,城中片语文优质课评比在我校举行,有幸听了三位老师精彩的

语文课,感触颇深。翁意雯老师执教的《桥》感人肺腑,刘优梅老师执教的《梦想的力量》清新自然,顾春艳老师执教的《检阅》情真意切。这几位老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不仅具有熟稔的课堂驾驭能力,更具有较强的情感调控能力。下面我重点评一评翁意雯老师执教的《桥》这一课。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

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翁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老汉像一座大山”这句话,抓关键词,层层递进,把老汉光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融入孩子心里。应该说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语文课,亮点为:

一、  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有效地进行“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读是对文本很好的解读。这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生的朗读。翁老师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再次默读,分别划出描写洪水和老汉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划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读给大家听,这样逐步深入地、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从而加深了对老汉的理解、升华了对老汉的认识,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悟”

语文学科规范也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在理解“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时,翁老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开始认为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感悟到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群众的靠山。

老汉对儿子的几个动作,“冲、揪、凶得像豹子”等在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文中“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句,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老汉想喊什么?学生通过讨论,领悟到老汉也是一个有亲情的人。但是在生与死的关头,他为了群众,舍弃了亲情。

三、巧取名字,升华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在为新桥取名的时候,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这真是“情到深处自然浓”呀!

商榷的地方:

老师的语言非常优美,但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好像过于注重情感方面,有点像预先背的一样。比如学生的感悟是从“!”中得到的,我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可侧重这一点,借机对学生进行小小的使用标点的提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7:07:53 | 只看该作者
《梦想的力量》评课  

3月27日  星期四  

    今天在民主小学听了一节课,是第四组的略读课文《梦想的力量》。不想对教者的教学进行评论,只想记下自己的一点真实感受及其引发的一点思索。

    听课前并未注意到这篇文章,及至教者用课件展示出几张关于非洲儿童生活的照片,我翻开教材,找到了这篇文章细细阅读。文字朴素,叙述着瑞恩为非洲儿童付出努力的经过。我的脑海中非洲儿童悲惨生活的图景和瑞恩那双善良纯净的眼睛不断闪现着,也仿佛看到无数个善良的人在瑞恩的精神的感染下为募捐奔走忙碌的情景。读到文章结尾处瑞恩与非洲群众见面的情节时,心绪不禁激荡起来,眼睛也湿润了。必须承认文本是极富感染力的,每一个人都会被世间的这份真爱打动。此时我也特别想知道教者会如何处理这样一篇传递人性之美的文章。

    教者的教学中规中矩,从字词到人物品评,环环相扣,板书也呈现了全面准确的人物品质的评价;学生们也在积极地参与教学,读文、谈感受,说出了对瑞恩的评价。当然,一节课也就这样结束。我努力找寻着和我读文有类似感觉的学生或是可以令我能再次投入文本,让心灵再次震撼的教学氛围,结果令我失望。

    这不禁让我想起郑校长曾向我们介绍的国外的一节关于《灰姑娘》的教学课例,一位教师可以从人们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中挖掘出那么多的人性教育的题材,可以让孩子们全情投入、探究、发现做人的道理。并不想褒贬那一个,只是觉得我们的教学还需一些返璞归真。让原本灵动感人的文章能回复它的真面目。

    就这节课来说,能让学生真正感动应是第一级目标,第二级则可以促动学生的善良行为为标准。至于引导过程则忌说教,分析,更不能领着学生在板书所要写的几个词语上浪费时间。要简化教学过程,从读到悟,给足时间空间,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去学习,去感动。

有几点想法如下:

一、“读”起着重要作用。

    读之前的资料展示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带着种种疑问和强烈的心灵震撼去读,会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调动,这时的读不用老师要求也会做到边读边想。给足时间,让学生的想法酿造成不吐不快的感悟,进行到这,我想已成功了一半。

学生的感悟的表达方式很多,如果是感情朗读,教师可以引导其研究读的方法,这一研究当然要从人物内心情感的体会入手,研究的过程也是体悟情感的过程,一举两得。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的“想”

    这一点应是很多人的共识。教研员在总结时提到文本空白的利用,设身处地地想他人所想也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结尾的情节就值得利用,可捕捉文中可以发挥的空白,也可以把自己当成图片中的某一人,观察、想象人物内心。

三、“写”是最好的宣泄

    情的感染可以通过“写”来达到极致,无论是写给瑞恩、非洲儿童,还是给自己都行,文字不在多,关键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更可借机引导学生勇于实践自己的善良,这将使教学达到最高的境界。

    人道是“看花容易绣花难”,但我的思考可以警策自己,做教育其实也同做人,接近“真”,才会更接近“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1: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