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0 10:11:53
|
只看该作者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让我十分佩服,在讲述课文时,刘老师将情感教学也贯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是指的什么人?课文中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课文中的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虽然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却胜似亲人。志愿军之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主体,刘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将多元智能理念运用其中。2、细析事例,体会情感。教学伊始,刘老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刘老师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之间发生过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她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并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能。3、品读语句,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投入,因为这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导者。在这方面,刘老师的引导也很到位。比如当教学“是您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句子时,刘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反复地读,然后问学生:大娘不知道前方很危险吗?她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通过几个词语“顶、冒、穿”来体会双方之间深厚的友谊。在这样重点句子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将感情自然地融入,很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职能,也很好的通过言语智能促进了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又如在教学“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个句子时,刘老师又引导学生:这个句子让你们想到朝鲜大娘还为志愿军们做了哪些事?她对一些重点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句子都一一做了点拨。如:当大娘再回去抢救小孙孙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像并体会大娘当时的心情,体会“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唯一”对大娘来说意味什么的情感,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引起学生“内心体验”。理解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品读志愿军战士让大娘快回去休息的语句时,刘老师引导同学体会志愿军战士说话时的语气,有的说是命令,有的说是担心,她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读出不一样的感情,充分从“多元“方面着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的板书也很有条理性,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作业的布置也是为文章的重难点服务,学生回去自学第二三自然段,根据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了解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大嫂之间发生的故事。
整节课下来,老师教态自然,从充满情感的语气中散发了教师本身的魅力。营造除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