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再见了,亲人》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材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09
标题: 《再见了,亲人》听课感想体会评课稿材料
《再见了,亲人》听课有感
听了陈理欧老师执教的《再见了,亲人》之后,我更深的感受是自己对高年级的教材实在是很不熟悉,真的说不出什么来……

课堂上,课堂上陈老师依据导学提纲的设定组织教学。学生回答“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直接切入课文。因为我不了解课文具体内容,很想听一听课文的朗读。是不是,初读课文时可以完整的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对照课文六个自然段,理清人和事(概括整理好出示,师不当堂书写太多)。这样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全文,把握基调,同时时间也将空出来进行深入学习。

我想除了初读要读课文,感悟交流“哪件事让你感动?”时,要更多地朗读。这样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要将自己融入课文,多花时间,扣住重点段落的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读的方面要加强,可是真正的教学中如何安排,还得下一番功夫,好好研究。

想是想着,写是写着,让我去上这样的一堂课,那一定是更为糟糕的。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09
《再见了,亲人》听课感受
今天上午在育才学校听了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题目是《再见了,亲人》,由金红老师执教。这节课从“亲人”入手,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条线索,引领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条理非常清楚。这节课中,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通篇教师情感饱满

这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文章,在上课时,金老师始终保持着一种深沉的情感,范读、引读都给学生一种心灵的震撼,音乐效果的使用更是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尤其是课中几次反复拉回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时,学生的情感由课前的无所知上升到有所感,甚至是有所悟,从他们的读书中完全可以听出他们真的读懂了这篇课文。

二、段落之间处理方式多样

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与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三位主要人物,分别是老大娘、小金花和大嫂。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在处理大娘送别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使用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意的方法,其中重点抓了“雪中送炭”和“唯一”这两个词语。在处理小金花送别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重点使用了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学生间通过交流自己与妈妈短暂分别的经历,深刻体会到小金花永远失去妈妈的悲伤之情。在处理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这一段时,抓住文中的感叹号、省略号和问号这几个重点的标点,让学生谈此处标点的用处,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以上几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不觉得方式乏味,效果较好。

三、作业布置有新意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时,学生们的情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教师问学生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有的学生说想读一读课文中相关的句段,有的学生说想继续搜集一些资料,有的学生说想看一看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还有的学生说想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这时,老师说:“你们说的也正是老师想留的作业……”然后出示作业内容,处理方法很是巧妙,也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效果较好。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0
《再见了,亲人》听课反思

大兴九小   王香玉

  去市里听了《再见了,亲人》一课后,我觉得教师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教师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七百多件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还有一位同学当场补充了一则名为《路标》的感人故事。多好的材料啊!我们听课人都非常高兴,教师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教学至此,教师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说:“有,八年来,志愿军叔叔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有战斗,就有流血,就有牺牲。课文中提到志愿军叔叔空着肚子在阵地与敌人拼了三天三夜;侦察员老王被抓;还有文中提到的那位伤员;还有文中说志愿军叔叔吃的是野菜。”还有一位学生马上引用了课外资料:“老师,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牺牲了十四万人,其中还有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还有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叔叔在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二十三天。著名的战斗英雄,邱少云被烈火活活烧死;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黄继光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所以说,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鲜血凝成的。”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有了很深的感悟。

  听课后,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前不但要给孩子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孩子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还要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0
《再见了,亲人》听课体会
当我知道吴老师要讲《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是有小小惊讶的,因为我很少尝试这样有感情的文章,自己的课堂实在够冷静,所以才让我向吴老师学习吧。

我觉得课堂的导入很好,老师和学生谈论对亲人的理解。学生提到是有血缘关系的,接着很自然地引入“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吗?既然没有,为何称亲人呢?”学生很自然想到他们必然是感情深厚才会称亲人,于是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一个重点: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感情深厚。

在了解文本背景时采用的是看纪录片片段的方式,直观易理解。看到朝鲜战场的炮火,了解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吴老师的范读,真的是声情并茂,不仅是学生深受感染,听得认真,连听课老师似乎也回忆起抗美援朝的往事。这一刻,大家都安静下来了,只听吴老师在向你娓娓道来久远的中朝两国人民分离的情景。

在学习课文时,吴老师采用的是抓住关键词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含义,学生自读自悟,悟出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感情。

简单的课堂流淌着真实的情感。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1
《再见了,亲人》听课体会
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骨干教师示范活动,让我知晓了好几种新的教学理念。郑玉兰老师教学的《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文中采用典型事例和典型场面突出中心思想,多种句式交替使用的方法,使文章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进行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课文。由于时空距离大,学生对抗美援朝时代背景缺乏认识,加上句式复杂,因而对理解课文内含的丰富感情,难分难舍的送别情景,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友谊,难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法,效果不好。郑教师根据叙事抒情的散文的特点,采用以读激情的教学方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人物之间的联系后,即以体会语言的意义和情味的方法,使学生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情感曲线起伏跌宕,心灵不断得到净化的情感内化状态,收到教学上“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自然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1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

教学过程中,刘老师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让我十分佩服,在讲述课文时,刘老师将情感教学也贯彻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看出来: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是指的什么人?课文中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人,而课文中的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虽然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却胜似亲人。志愿军之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师施教的主体,刘老师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我感觉”,将多元智能理念运用其中。2、细析事例,体会情感。教学伊始,刘老师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刘老师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之间发生过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她设计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思考,并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能。3、品读语句,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是一种艺术,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投入,因为这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诱导者。在这方面,刘老师的引导也很到位。比如当教学“是您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句子时,刘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反复地读,然后问学生:大娘不知道前方很危险吗?她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通过几个词语“顶、冒、穿”来体会双方之间深厚的友谊。在这样重点句子的指导过程中,学生将感情自然地融入,很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职能,也很好的通过言语智能促进了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又如在教学“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个句子时,刘老师又引导学生:这个句子让你们想到朝鲜大娘还为志愿军们做了哪些事?她对一些重点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句子都一一做了点拨。如:当大娘再回去抢救小孙孙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想像并体会大娘当时的心情,体会“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唯一”对大娘来说意味什么的情感,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引起学生“内心体验”。理解这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又如在让学生品读志愿军战士让大娘快回去休息的语句时,刘老师引导同学体会志愿军战士说话时的语气,有的说是命令,有的说是担心,她就让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读出不一样的感情,充分从“多元“方面着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本课的板书也很有条理性,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作业的布置也是为文章的重难点服务,学生回去自学第二三自然段,根据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了解志愿军战士与小金花、大嫂之间发生的故事。   

整节课下来,老师教态自然,从充满情感的语气中散发了教师本身的魅力。营造除了一种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2
《再见了,亲人》评课稿

郑 洁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干玲敏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干老师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几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干老师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句,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唯一”、“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是您带着……,顶着……,冒着……穿过……”。在教学这些句子时干老师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体会情感。当教学“是您带着全村的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这个句子时,干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个句子反复地读,然后问学生:当你们读着这个句子时,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么的画面?有的学生回答:我看到了在战场上,尸体横七竖八的,常常有炮弹在妇女身边爆炸,但是她们毫不退缩,继续前进。有的学生回答:有我仿佛看到有个妇女受伤了,但是她仍旧拖着受伤的腿前进……通过想象学生感受到当时环境是多么的危险,朝鲜人们对中国志愿军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在教学“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这个句子时,干老师又引导学生:这个句子让你们想到朝鲜大娘还为志愿军们做了哪些事?干老师对一些重点的、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句子都一一做了点拨。如:当大娘再回去抢救小孙孙时,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的“唯一”对大娘来说意味什么呢?小金花把脚一跺,跺出了什么?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干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2-3-20 10:12
《再见了,亲人》评课

                                        ------萧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海棠

    这堂课总得来说,突出了教学的难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读书思考,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从中受到感染。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从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老师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亲人”指谁?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亲人”呢?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志愿军之所以称他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以,在教学中,老师重点抓住第一段帮助学生理解朗读,特别是对重点词句(雪中送炭、唯一)的理解,通过读、思、画、议,明白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送打糕、为就伤员失去唯一的孙子”,这不仅是雪中送炭,而且是只有对亲人才能做的事。从中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比山高比海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中,老师多次安排学生读课文,并且每次都有读的要求。对重点部分(令学生感动的部分),采取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去想、去体会,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不足之处:因为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相隔很远,理解人物的情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前,如果让学生多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查找这方面的资料,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