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19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杨氏之子》听课反思感想评课稿材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课感想 《杨氏之子》听课反思

威海市千山路小学董吉超

听了郑会老师的《杨氏之子》,我感慨颇多。都说文无定法,看来教语文更是无定法,只要使学生能学会的,都是好的,都是应该提倡的。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男孩机智聪慧地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郑老师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先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郑老师的学生较强的自学能力是我望尘所不能及的。很佩服郑老师平时对学生的培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让学生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

我想,如果是我来教这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我会创设一个练习情景,用“张”“李”“刘”等姓氏来替换孔,如,张君平说:“此是君家树。”让学生模仿应答,训练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岂不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3:15 | 只看该作者
五下《杨氏之子》听课实录
一、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第三单元的课文,读(单元提示语)今天学习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你能不能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一下自己。

生:周氏之子。(好,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了起来,古文变得近了起来。)

二、读通课文。

1、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轻声读课文。

2、读过后,有什么感受?

难读,

师范读。看看我读得和你有什么不同。

生:你读出了杨氏之子的 聪慧。

生:读得很清楚。

生:没有拖腔带调。

师:怎样把停顿读好。把课文的意思读懂了,停顿也就停对了。看看下面的意思,想停顿在哪里才是最合理的。

生二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她跟老师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问题指向不明,导致学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目标不够明确。不如直接从正确性与断句这两方面来发问。)

生:像古人又像现代人。师:要声断气不断。生:停顿不是很好。

师:哪里错了。生:孔指以示而曰。读,改。师:孺子可教也。

还有哪里读错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禽现在指的是什么?鸡鸭鹅。

古人和现代是不一样的。

你还觉得哪里很难读。读一读。

谁来读一读。二生读。齐读。

(读准字音——范读——二读——比读——三读——齐读)

听出一个学生的为读错了,马上反馈。

3、你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自己先说一说。指名说。

第一句。你怎么知道是拜见。yi。

4、杨氏之子给你什么印象。

聪明,

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就说她很聪明——甚聪惠。板书。逐字解释。惠(慧)是通假字。

5、聪慧在哪里?杨梅、孔雀。你拿我的姓来开玩笑,我也

还聪慧在哪里?夫子。怎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生:有学问的人。师:我有学问吗?能称为夫子吗?生:男子。师:那孔君平是很有学问的人喽?介绍孔君平是谁:孔子第二代

言外之意。

还聪慧在哪里?生:以下范上。师:很懂礼节。

应声答曰。马上回答,看出什么——反应很快。用一个词语。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6、读。我们也来应声答曰。

同桌互读,同桌一个扮杨氏之子,一个扮孔君平。推荐指名演。

师评:两小儿甚聪慧。

孔君平大人,杨氏之子还是小孩子。似乎,杨氏之子更——略胜一筹。

你来夸夸杨氏之子。

7、是不是会背了呢?试着背一背。

(生从读不通,到能背诵。)

学古文,何难之有。

你知道这篇课文选自哪里?哪里知道的?

8、读注释1,哪里不懂。言谈轶事、仕族、

9、介绍《世说新语》

有很多故事:望梅止渴、孔融让梨。

师补充故事:孔融拜见李膺

逐个出示名字:

孔融    李膺

孔子    老子(李耳、老聃)

陈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注释:了了:伶俐,聪明。

孔融应声答曰:"想君小时比当了了。"



说课:

1、初读。

2、范读。

3、指导读。理解大意。

指令不够明确:孩子们,这里有几个停顿不够好,你听出来吗?

而不是:她读得和老师有什么不同?

4、背诵



(整堂课学得轻松、心情舒畅。虽然很多老师都说这堂课上内容不是很好,或者说是训练点不够多吧。但因为有了老师的亲切自然的引领,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喜欢的,也是有收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3:55 | 只看该作者
《杨氏之子》听课反思

很有幸听了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一课,受益匪浅。

一直以来不知道文言文怎么上的我,对这节课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节课上的是如此的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整节课环环相扣,轻松自然。80分钟的课我觉得是那么的短暂至今令我回味无穷。脑海里又不觉浮现出那节课的画面——

一、态度谦和。

一个69岁高龄的陌生老师给十来岁的孩子们上课,课堂里时而掌声,时而笑声。丝毫没有紧张的气氛。通过于老师自我介绍,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评价,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这个老教师的距离。花白的头发,朴素的着装,没有丝毫粉饰自己的痕迹。整节课于老师都是面带微笑,他就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位老师,平时特别注意着装打扮,对她的一条牛仔裤记忆犹新。可惜那节课上的是什么我忘了。记得那节课和我一样好奇的眼神都在数老师牛仔裤上绣着有几个小人。可见,课上的好不好不是通过外表来吸引学生的,而是自己的气质。

有的同学说老师知识渊博,于老师始终是一个回答:“不敢当,不敢当。”如此谦虚让我想到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于老师的确是我们值得尊敬的老师。

二、基本功扎实。                                                                                    

看到于老师好多讲课视频,他的每节课都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板书课题。一板一眼,一笔一划,每一个字老师都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哪一笔该长,哪一笔该短。看着他书写着漂亮规范课题,真让我无地自容。以前我以为已经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了,生字是自学的不必指导。如果课文题目里没有生字,就更不要求学生书写题目了。今天看来于老师给我上了一堂课,语文一定要从基本功抓起,从每一个字学起。平时我都不敢往黑板上写字,自己看着自己写的字都觉得难看,更可气的是自己平时懒得练字。现在想来每天要求学生书写要美观、规范。自己的字呢?于老师说的好“语文就是简简单单:读、写。”我今后一定要多练字,否则还会在学生面前出丑呢。

三、不断启发。

通过一个“聪”字的结构,于老师启发学生杨修聪明在哪,很是智慧。通过对“果有杨梅”、“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分析让学生去体会总结杨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还有他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看着自己的表情,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于老师的这节课始终没有离开文本。并没有用到过多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而是注重读。让学生自己读,老师范读,来不断的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意思,来启发学生思路的打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轻松的氛围。

创设一个轻松的上课氛围是每个老师梦想,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尤其是给陌生的学生上课,不免有些紧张。看于老师多么从容,一上课就和学生聊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他风趣幽默的语言一下子也让学生放松了下来。同学们都已经知道杨氏之子“甚聪慧”,于老师也把自己的学生的夸奖一番。如果表现好的学生姓赵,于老师就表他是“赵氏之子”、如果姓田,就表扬他姓田是“田氏之子”。而且他们都“甚聪慧”、“甚甚聪慧”。学生听到老师在夸自己和杨修一样聪明,多开心呀!看来课堂激励不必拿物质来奖励,精神鼓励更为有效呀!

五、注重练笔。

课堂练笔是于老师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他所说“语文的重中之重就是读、写。”会读了,还得会写。把《杨氏之子》改写成小故事,即能达到对文章透彻理解的目的,更重要的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自己平时上课除了上写作课让学生写写外,阅读课很少让学生练笔,怪不得学生一遇到写作文就无从写起,即使会说也不会写,不知如何表达。我还怨天尤人的给自己找借口:“农村的孩子表达能力就是不如城市的孩子。”于老师的课让我深深的反省——只有平时多练笔,才会熟能生巧。

六、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这种境界是老师精心备课做前提的。我发现整节课,于老师根本没看过课本,老师早就把文章背过了。

我想起自己曾经上过的一节很失败的课。那天由于是订正试卷,所以就没备课。自己想:那点题怎么我也会做,不用备课。没想到,那天校长、主任推门听课。结果,紧张的我从第一道题讲到最后一道题,没有重点没有主次。学生会的我也讲,不会的我也讲,既浪费了时间,也没什么效果。于老师的课给我敲响了警钟:只要走进教室都是有备而来,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这是于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观点。是的,每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的简简单单,学生的收获多多益善。听了于老师的课,让我豁然开朗,是于老师的课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6:45 | 只看该作者
《杨氏之子》评课稿
课程中内容增多,但课时减少,要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我校语文教研组制定的小专题是“如何落实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纪春玲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下面,我就纪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王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指导学生读准课文的停顿,使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喜欢读文言文,引导他们读流利课文,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一。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于是纪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孩子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纪老师放手让孩子参考课文注释,自己学习课文内容。此时,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发挥,在全班汇报交流时,孩子读得越来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读懂了故事内容。这也很好的完成了“读懂文言文的句子,了解故事内容”这个学习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纪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王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王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王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纪老师抓住重点语句,精心指导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纪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这个故事最精彩,最有趣的在哪?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识符自家禽。” 纪老师抓住契机又问孩子:“你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子的话?”“杨氏之子”大家又是不约而同。“为什么?”大家无语了,在孩子看来,喜欢不一定要有理由,但是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刨根问底。纪老师一句巧妙的点拨:“杨氏子为什么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不说大象,熊猫呢?”一石掀起千层浪,孩子的话多了起来,课堂气氛活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杨氏的回答的绝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是将“未闻”加上好还是去掉好进行对比,纪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同时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接着王老师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孩子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学生却体会不到。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即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都是在为学生服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即教会的学生学习方法,又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7:31 | 只看该作者
《杨氏之子》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五年级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在陈老师的课上充分地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陈老师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地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创设良好氛围。

二、课文诵读的有效性。

1、初读课文做到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即读对停顿。陈老师一班的学生功底扎实,达到了“读准确、通顺,不读破句子”的要求,但没能读出古文味,这时,陈老师采用了范读,即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一下子将孩子带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让孩子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2、精读课文做到读懂句子,明白故事内容。陈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还相机教给了学生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理解这句时,学生回答正确后,陈老师追问“甚”这个字的理解,学生答曰课文有注释,陈老师点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再学习其他句子,灵活运用。再比如,学习“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时,陈老师问“谁为谁设果?你怎样知道的?”从而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第二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读懂了这则文言小故事,而且还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有效完成。

3、品读课文做到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这个环节中陈老师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解读“甚聪惠”。陈老师抓住重点语句,创设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婉转。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既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的特性落到实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7:53 | 只看该作者
《杨氏之子》评课

                          魏丽

《杨氏之子》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韩淑梅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一课,紧紧地围绕着这一重点,各处环节设置巧妙,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指导朗读有层次,效果好。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出韵味”、“把精彩的部分读得有滋有味”,学生朗读渐入佳境。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韩老师在教学中采用领读、自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目的,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坏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评价语言简练而有效。

如在学生评价杨氏之子的聪惠时,老师也不失时机地夸赞学生“甚聪惠也”,幽默而得体,和本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气氛非常融洽。

   三、提问设计巧妙,突破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韩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坏节: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明白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再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的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鸟”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这一环节的设计,我认为是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联系上下文”等。

四、交流拓展,体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课上,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世说新语》这本书,对孩子们介绍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那是一个不受儒家立法约束的年代,喜欢思辨崇尚智慧,所以书中的故事大多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建议同学们课下读一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09:48:47 | 只看该作者
《杨氏之子》评课稿  
钟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7 13: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