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72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4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阳·童年·骆驼队》听课随感
好课难得,难在文、课、人的统一。即如此课——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而花园小学张安龙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那一份从容淡定、含蓄幽雅,也让我觉得这是一堂好课。

本人三年前也曾教过此文,甚是喜爱。但回过来说,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正如孩子们往往更喜欢碳酸饮料而不是茶一般。但是从课堂中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些孩子从课始回忆作者童年的四个场景,到课末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提升了何止一个档次。然而你如果要找他们是在什么“点”上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却会发现根本无从找起——一切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没有煽情似的渲染、没有出人意料的环节设计、甚至没有很明显的教师点拨。

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都说课题是文眼,但像本文这样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教师如果以其独有的文学敏感性和教学敏感性抓住这一点,在教学每个场景时巧妙地与文题勾连起来,会较好地体会课文内容和情感,更能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构思和表达。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却也未必没有波澜不惊、缺乏较强的起伏这样的缺点存在。这样的课固然能滋养人、启发人,却不足以冲击人、震撼人。所以如果单就课堂的表面效果而言,会显得不那么耀眼,而要能品味其真意者也就不会太多——这是对听课教师而言。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45:46 | 只看该作者
纯极淡极,而不失本真

    ——听侯老师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有感

    这是本学期我们小语骨干班第二次活动,内容安排的不多,只有侯老师执教的一节课和听课教师的评课。本以为会比平时早一点结束,但却恰好相反。

    如果让我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节课,我想说本课似白开水,纯极淡极,而不失本真。这绝对是一种境界,是课本身的境界,也是教师的境界。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语言平实质朴、结构舒缓平淡,虽没有动人、曲折的情节,细微之处却独具匠心,令人回味深长;而侯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从容恬淡也正符合了文章的风格韵味——不能不叹服,这节课是好课。  回过来说,林海音的这篇文章虽好,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但是从课堂上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些孩子从课始到课末,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提升了何止一个档次。然而你如果要找他们是在什么“点”上发生了这种变化的,却会发现根本无从找起——一切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没有煽情似的渲染、没有出人意料的环节设计、甚至没有很明显的教师点拨。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都说课题是文眼,但像本文这样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侯老师以其独有的文学敏感性和教学敏感性抓住了这一点,展开了一个凝练的、却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谈话环节——说“间隔号”、说林海音、说《城南旧事》。

  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侯老师投放了一个大问题“你觉得课文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印象最深的的是哪一件?”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将课堂中几次反复的环节进行一下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重复的只是形式,而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在加深、在升华。这使得形式上的反复其实却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数一下,学生共朗读了五次重点句。应该说,前两次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动的,是教师引导着学生读,因此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渐地入情入味。尤其是最后,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几乎到达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实现,并非需要外在地添加一些什么东西。这种看似随意和自然之所得,却不能不说是充分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课堂艺术水平。

    之后的评课环节大家说了很多,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言,以至于虽只听一节课这次活动却并没有提早结束。

  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使自己的教学生涯更加充实和亮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46:35 | 只看该作者
《冬阳·童年·骆驼队》评课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六课的一篇文章.本组教材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冬阳·童年·骆驼队》写了骆驼队给童年带来的快乐,反映了现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透过这篇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

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我"呆看骆驼咀嚼,和爸爸议驼铃,想为骆驼剪毛,问骆驼去向四件事情。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充满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到小英子充满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虽然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梁老师这节课围绕驼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巧妙,以疑为线、以生为本、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

一、 导课精彩

上课之前,梁老师为使学生放松下来,首先围绕本组主题设计了一个交流话题:在你的童年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令你难忘的事?说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纷纷发言,一下便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了.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老师及时小结:我们的回忆中有对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一页,也蕴藏着对童年生活中人或物的无限怀念。应该说,这一小结正与课文所要表达的那种怀念与感伤的情绪一致,这也为后文的学习提供了一种铺垫,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紧接着老师趁热打铁,一张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老北京、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屏幕上,老师的三言两语配以优美而略带感伤的轻音乐《童年》,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把学生们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领学生结识五岁的小英子(复习了〈〈窃读记〉〉中的旧知识)。

本文的课题是有点意思,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通过读课题,老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题目的异常,并鼓励学生根据这几个简单的词语大胆的猜想文章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设计,老师又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写作技巧:大家也要学会这种以题目营造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的写法。

二、初读到位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朗读,第二学段学生已经具有“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的能力,初读阶段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针对本课情况梁老师设计了:作者写了哪些童年片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通过全班交流学生概括出:看骆驼,议驼铃,想剪驼毛,问去向。然后老师以简单的语言加以串联,随即解释了本课的题目,这种出示课题的手法可谓巧妙,达到一举数得的效果。

三、品读感悟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梁老师投放了一个大问题“选取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这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形式上的重复中,感悟却是一次次地加深升华,成为了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第一次是老师自己读的,第二次老师引导着学生读,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比较生硬,而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佳境。

四、以生为本

新课改,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梁老师角色定位准确,充分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并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感悟不断升华。

如在学“看骆驼”时梁老师为了使学生能感悟到小英子看骆驼的投入劲,抓住了一个“呆”字,一个“傻”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学生一遍一遍阅读中感悟到童年的傻气,童年生活的自由自在,并及时引导学生再改板书“呆看骆驼”。梁老师精心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此时学生再读便有的放矢,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所在,读来也就颇有些味道了。

梁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让我更加认识到学前充分备课的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1: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