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6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5: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杨》听课体会

史晓研

    十一月十一日是周六,我有幸听了光明小学李研老师作的课《白杨》,一周工作的疲劳,家庭琐事带来的情绪低落都随着李老师演绎的充满诗意的课堂所冲淡,收获后的淡淡喜悦荡漾在心间。

一、        新理念在课堂中充分体现。

这篇课文不是太长,李老师并没有带着学生从课文的开头逐段进行学习,而是直奔课文的重点部分,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进行了材料的选择。“哪小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喜欢哪句读哪句。”“朗读要读出你自己的理解。”这些亲切的话语给学生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学习要求,还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还创设了与生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你想对像爸爸这样的建设者说些什么?”可以说是对学生情感的延伸,向学生推荐读物《白杨礼赞》,搜集大西北开发的资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些无一不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二、        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训练,感受语文教学的朴实。

   在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小节旁做批注后,李老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位(  )在(  )向(   )介绍生长在(    )的白杨树,并借此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感受:(        )的白杨。这就是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让学生理解词语“高大挺秀”中“挺”和“秀”的意思,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理解“从来”,读出自己的理解,这些就是对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实实在在的训练。再如,出示沙尘暴、干旱地带、洪水等图片,让学生自选一方面仿句说一说,想对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说些什么?写下来。这些都是对学生扎扎实实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三、        李老师具有良好的素质,是洋溢着诗意的语文老师。

李老师授课思路清晰,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给人一种流畅舒服的感觉。 李老师的语言简练,对每个学习活动的要求准确不重复。李老师虽然是作课前对学生完全不了解,但是预设充分。通过光明小学杨校长课前与学生的亲切谈话,已经使学生和作课老师没有了距离,再加上李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整堂课充满了博大的、宽容的、人性关怀的气氛。这节语文课是生动的,学生有创造火花的迸放,寂然感动的呈现,课堂闪溢着灵动、惬意、恬淡与高远。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李研老师。

此次教研活动虽然短暂,但耐人深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我将带着收获认真钻研自己的语文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5:38 | 只看该作者
《白杨》听课札记
今天听了一节《白杨》,教师比较理性地带着学生去了解戈壁滩的环境,认识白杨的外形,体会爸爸心中的白杨的特点。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文学味差了点,如果不把课文当作一个教育孩子的材料来看待,而是当作文学作品来赏析,那么感觉一定不一样。
       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物,写白杨其中夹着叙事,并且有人物在里面,读这篇文章应像过电影一样:飞沙走石,尘土漫天的戈壁;一列火车轰隆轰隆地开过来,窗前闪过一棵棵白杨的挺秀的身影;镜头拉到火车里,父子三人看着窗外一闪即逝的白杨,在热烈交谈着……这样把学生带到那样一个规定的情境里去,文章的文味才会出来。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味道,作者通过文章要表达的情怀自然而然就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6:41 | 只看该作者
《白杨》一课评课

我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听王芳老师《白杨》一课,然后针对专题进行评课。最后,我们四所学校的老师在一起交流了在实施这个专题时的一些经验和我们困惑。
李老师讲的是《白杨》一课,对于为什么选这一节课,我和李老师有一些交流,就是想借教学《白杨》这一课,传达我们对“课上小练笔,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这个专题的理解:只要我们能够深入的解读教材发现教材的教学价值,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文我们都能选择切合学生的练笔内容。长期下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目的。
《白杨》这一课,李老师把练笔安排在第三个环节:品读课文,体会树与人的关系(借物喻人)
李老师是这样做的:先引读14自然段并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解疑。解疑之后,李老师引读15和16自然段,进行小练笔。小练笔是这样设计的:
站在父亲或者孩子的角度思考并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设计两个情景段自选其一)引导结合最后一自然段
灯片出提示: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现在呢,孩子们听了爸爸的叙说,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在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而他们更明白了:( )。
课后,老师们评课时对李老师小练笔的环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下面我把大家的意见归纳整理,一共有三点:
一、小练笔安排的时机成熟
李老师把小练笔安排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这时学生们知道了爸爸妈妈,年轻时就服从祖国的需要,远离家乡到新疆工作,他们像白杨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现在,他们接孩子们来新疆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这时李老师适当地补充资料,使学生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这时学生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有话可写。因此,这个小练笔的时机安排的合适。
二、小练笔的角度选择巧
《白杨》这一课的小练笔,李老师选择了两个角度让学生写,可以从爸爸的角度写,可以从妈妈的角度写。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不同思想出发,写出不同立意的内容。
三、评价及时到位。
课上,李老师给了孩子充足地时间让学生写话。然后,老师叫了几位同学来交流练笔的内容,从学生写话的情况来看,有些孩子用第三人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孩子用第一人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李老师肯定了他们对情感的理解,肯定他们语言的表达之后,并没有住手,而是让其中的两位学生站起来对比读,让其它的学生注意听一听,这两个学生写得有什么不一样?这时,有学生发现两位同学在写话的时候采用的人称不同。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发现,采用不同的人称写话,语气不同,所以表达的效果不同。用第一人称写话,更能体现边疆的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有效的评价,不仅使这一次的小练笔达到以写促读的设计目的,而且使学生笔下的文字有了质的提升。
评课之后,我们小组的4所学校的老师分别介绍各个学校在实施专题中的一些具体的作法,好的经验,以及我们的困惑:老师们认为,在实施这个专题的过程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课堂教学的关系处理不好。比如:讲读与练笔的时间关系怎样安排更合理,课上与课后延伸的关系。
以上我们学校第五小组在实施我们这个专题“课上小练笔,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方面的一些尝试,和自己的困惑,提出来与大家一起研究讨论。
最后,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对我工作的支持、理解、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7:14 | 只看该作者
《白杨》评课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

——评竺意芳老师一课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学习本篇课文,竺意芳老师抓住了两个重点: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竺老师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为我们作了示范。《白杨》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竺老师抓住三个问句组织教路,因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她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竺老师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课件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

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如竺老师在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这时伴以教师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竺老师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为巧妙的处理:随课文教学分步出示。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教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7:28 | 只看该作者
《白杨》评课

一、强调了以读为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这节 课中,老师正是把读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挑战读、师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而适时地 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

二、营造了和谐氛围
1、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里没有喝斥、没有讥讽、有的只是老师那始终带着微笑的脸,以及鼓励、赞赏、期待的眼神。学生因为有了信心,有了勇气而变得想说,敢说、愿说。“你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一读”。一句话,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2、 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地里,思维才能表现得最活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 如一学生把词读错了,教师马上说:“我相信你会读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为怕出错而产生畏缩,影响 今后课堂上的表现。老师学生比赛读,请其他同学与小评委,学生也是个个兴趣盎然。
3、 倡导了自主合作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如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大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4、重视了语言积累,丰富语言积累,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累形式。
5、注重了语言训练。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如果非得挑刺的话,我只能浅薄地谈谈我的建议:老师能否通过本课的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写作的平台,让 他们在感悟文本的同时,也抒发一下他们自已的感觉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0:37:41 | 只看该作者
《白杨》评课(于桂红)

今天听了石老师执教的《白杨》一课,感受颇深。

石老师素质很高,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展示了她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声音厚重、粉笔字漂亮、朗读、指导学生学习都很得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1、课堂伊始的检查预习我认为还是比较扎实的,如:有请字词小老师,听写完之后提醒大家注意“晰”的偏旁和“疆”的写法,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提出需要注意的事项,便于孩子们更加牢记这些生字;写完后又在两人小组内对改,这样既减轻了老师改作业的负担,还缩短了反馈的时间,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课堂上让学生补充预习时的批注、感受时的一句话很值得我学习“自读课文,丰富一下预习时的批注”。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情景会对课文有不同的感悟,这样通过课堂上的丰富批注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又一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3、换词理解指导朗读

在理解“戈壁”一词时,用了两个步骤很短时间学生就读出了自己的感受1、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说出了“寸草不生、荒无人烟、茫茫”2、读出感受

4、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的训练  

在引导学生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处理得也非常好。首先,老师由“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自己怎样的心?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一句,出示了当年大西北的艰苦环境的图片和建设者们响应号召支援边疆建设的文字资料,以及经过爸爸们的艰苦奋战,现在的大西北已变得美丽富饶的图片,问学生:“这些孩子们知道吗?”学生回答:“不知道。”随后老师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又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西部建设者的勤劳与坚强、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水到渠成的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改进措施:

1、“哪需要它,它就在哪很快地生根发芽……”一句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抓住“哪儿”引发想象时,学生说出了“城市、花园、农村……”,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白杨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顽强生存,由于受学生自身的认知局限,理解出现偏差,此时老师没有及时纠正、引导,我们感觉如果这时老师出现一些展示白杨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能够顽强生活的图片,比如在沙漠中、戈壁滩上、黄土高原上等等,再让学生谈“在哪儿生根发芽”学生的理解就不会局限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了,然后指导朗读就能用动情的语言赞颂白杨的顽强精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18:0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