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8 20:28:18
|
只看该作者
《永远的白衣战士》评课稿(转)
今天有幸聆听了《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课堂上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次次朗读课文,一次次走进文本,叶欣高大的人格形象一点点在学生心中树立,学生的情感一点点被点燃,最后燃满整个课堂。这真是一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课。
今天我将以“课堂因独特的感悟而精彩”为题目,来评这一课。
一、读书质疑——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学一开始老师给学生八个词语,让学生用上这八个词语说说也是从事的是怎样的工作,学生通过说回顾了一遍课文,锻炼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因为非典已经是过去时,加上那个时候学生只有一年级,他们的经历决定他们对于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于是老师就提出了一个中心问题“这篇文章很长,你有哪些句子不理解?”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一下子就提出了八个问题: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这句话我不明白;文中为什么用死神这个词语;什么叫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什么说叶欣是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为什么用夺这个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句话我不懂;叶欣已经去世了,为什么留给人们的还是永恒的微笑;叶欣平时那么关心同事,后来为什么要声色俱厉地把同事关在门外。
问题提得一个比一个精彩,都是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感悟,虽然学生的问题问得有点散,但是这些疑问正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难点,貌似节外生枝的提问,将为课堂从此岸通向彼岸架设更为经济的桥梁。老师没有及时告诉学生为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读书找到答案。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朗读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曾言,读书始读未知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之后,疑渐渐解。这正是告诉我们,读书非常重要。纵观全课,老师对学生的朗读知指导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
老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引领,带着学生一次次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老师从学习课文的中心句“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为抓手,先让学生理解死神在文中就是指非典型肺炎,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非典时期的所见所闻,学生说要打针,戴口罩,天天要消毒……他们知道这是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但是这种传染病究竟可怕到什么程度,他们的了解是浮于文本表面的。老师追问非典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课文是怎样介绍的。学生朗读课文后一下子从课文的2、3、4、5、6小节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学生通过寻找、朗读这些句子,深深明白了这是一种机器可怕的疾病,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为后文理解野心的无私奉献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感悟基础,情感基础。
在对文本的朗读中,老师适时地评价和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帮助了学生理解问题,加深了对文本的解读。如在理解为什么把叶欣比作是永不疲倦的机器。老师让学生朗读课文“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检测心率、血压、呼吸……两个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老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但是读得平淡无味,这是老师让同学们给他一点提示。学生说省略号读的停顿应该常一些,因为叶欣这时候要做很多事情;有的学生说前面写叶欣做准备工作的句子要读得快一点,这样能够看出工作很紧张;说道这时老师及时给与评价,这里与其说是在抢救病人,不如说是在战争;这时候学生又说,后面工作了两小时、终于要读得慢一点,因为两小时是很漫长的,两小时很不容易。看似不经意的师生互动点评,其实是在相互交流对话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叶欣从事抢救工作的艰辛,危险被学生在点评中参透了。这时老师又请刚才读得平平淡淡的学生来朗读,那种味道一下子就读出来了。
在朗读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想像补白也是这堂课画龙点睛的一笔。学生明白了叶欣工作的艰辛,老师就问学生她累吗,当然累呀,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句子“叶欣拖着疲惫的身躯”老师让学生朗读这个句子后想想会看到一副怎样的画面。学生有的说看见阿姨累极了,有的说叶欣快倒下了,有的说她累得都快走不动路了……在想像中学生一点点感悟到叶欣全心全意为病人着想的牺牲大无畏精神。叶欣平时对待同时非常和善,但是面对非典病情,她却把同时声色俱厉据之门外,因为她已经作出了真情无悔的决定。老师让孩子们把自己当成叶欣,把文章中她换成我来朗读,这一读,真是读到叶欣的心里面了,学生和文本似乎融合成一体,叶欣高大的人物形象一点点在他们心中树立,课堂一开始的八个疑问也在朗读中被一点点感悟。
三、情境渲染——桃花潭水深千尺
如果课堂上老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引领学生一次次朗读文本,是无比精彩的设计,那么老师精心创设的几处情境渲染更加将学生的心潮撩得一波又一波,让学生的感悟一层进一层。
老师让学生找到课文中描写非典是怎样的一种病的句子后,用多媒体出示了一组数据“2003年5月每天增加180名,5月初死亡173人,5月底死亡332人,医护人员增加265名,逐渐达到1000名左右,……这些数字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中”,出示了这些数据以后,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非典可怕极了,医护人员太伟大了……这时候在来理解“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真是水到渠成,在这场战争中,医生就是白衣战士,学生再读“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朗读中一下子就充满了火药味。
又如学生自读7、8小节,叶欣感染病毒最后牺牲,学生读后都感觉心里面沉沉的,像是压了一块大石头,舍不得、难过、惋惜涌上心头;老师再次带着学生一起朗读7、8小节,老师动情的引读,课堂气氛更加阴沉沉的;但是老师没有就此罢休,又放了一段录像,是叶欣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音乐图片还配有文字,“而今都已空空的,再也看不见叶欣的身影,听不见爽朗的笑声……”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学生完全被文字融化了,有的眼中含着泪花,他们深深感悟到叶欣这位白衣战士的伟大,当面对叶欣的塑像,面对叶欣永恒的微笑时候,学生的情感、感悟似火山一样爆发了。他们说阿姨是天堂里面最美丽的天使;叶欣虽然趋去世了,但是微笑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阿姨的微笑是最灿烂的;阿姨的微笑是天堂里面最纯洁的笑;更有一位学生说阿姨的精神将永远感动我,她奋不顾身、临危不惧、舍己为人。……这真是谁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
在非典战场上牺牲的医护人员太多了,叶欣只是其中的一个,这些医护人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万里长城,他们救死扶伤、他们博大的爱心在传递着,老师有一次借用多媒体,出示无数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白衣战士的照片,配上感人的音乐,学生被感动了,老师被感动了,所有人的心都走出了文本,而又有了高于文本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些英雄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