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8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听课反思体会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8:0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苹果里的五角星》听课后记
下午听了四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苹果里的五角星》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说理性的记叙文。这篇课文很简单,很好理解,但其中所传达的智慧力量却是巨大的。我们这个民族缺少的就是这种智慧――创造力。如果光要求读懂课文,那几乎用五分钟时间也就差不多了,但如何尽可以把这“创造力”的智慧传达给学生却是很难很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课的管老师也费了不少的心思,这从学生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出来,班上很多同学都带了苹果和刀具,而事实上,在课堂是教师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切法来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这对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帮助的。

上课伊始,管老师先让学生交流一些关于创造的名言,并说说从名言中悟出了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报蕴含的事理是有益的。在教学过程中,管老师先让两名学生用平常人的平常切苹果的方法来切苹果进行鸡窝,进而引导学生读课文,交流课文中的小男孩是用什么方法切苹果的,然后又让学生用文中所计的方法切苹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学生切错了。随后管老师又通过四个问题的小组交流及集体讲座,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这四个问题分别是:你觉得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小男孩这次向我显示了什么新本领?我看到小男孩横切苹果,苹果时里有五解星,心情如何?说说自己从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中想到了什么。可以说,这四个问题基本能囊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得也都大同小异,这也许是过于依赖资料,管老师在课上好像也意识到这一点,用一句反问说出这不是创造,我想,如果能再深入一点也许会更好些。

应该说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班级中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怎样找到苹果里的五角星。较难的词语“循规蹈矩”和“鲜为人知”,学生也是可以是理解他们的含义的。全文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打破常规,不因循守旧,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样才能有创造。

新课程改革要求每位老师应该有综合的理念,如果我们敢于坚持用这种理念来教,而不疲于应付考试,发挥创造力,也许教完之后,孩子的变化不会马上显现,但我想他会终身受益。综合实践活动理念,是培育孩子终身学习理念的好方法,通过听这一课,我有着这样的思考:《苹果里的五角星》太简单了,只因为简单所以难以在孩子心中留下终身型印象,这一课有两个词,一个是魅力,一个是创造力,我想这节课教学理念就是让孩子有着终身的感受、终生型记忆、思考这两个特别有价值的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8:05:38 | 只看该作者
听薛老师《苹果里的五角星》之体会

今天上午第一课我们聆听了薛老师执教的语文教研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的第二课时,收获很大。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课文旨在通过邻家小孩“传”给“我”一个“秘密”,体现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用打破常规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通过听课学习,能体会到薛老师独到的教育理念,精心的教学设计与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整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和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熟练运用,展现了生态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地位的精确定位。各个教学环节清楚明确,对目前推行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有力的探索尝试。上课伊始,教者明确提出了学习目标,并通过学生朗读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在整节课中能始终能围绕目标这一中心进行学习。其后,通过学习小组自主学习完成检测题,引导兵教兵,生生互动共同学习课文。整堂课中尽可能的引领学生思考而不轻易给学生以答案。薛老师通过激扬的鼓励和殷切的目光期待,让学生在有人听课的紧张氛围中逐渐放松而全身心进入学习当中。可能由于这一课堂模式刚刚推行,加上有老师听课,学生的反应并没有像薛老师以往的课堂中显得那么完美,但可以看出学生更努力了,学得更实在了,学习过程也更清晰了。虽然看似有些艰难,但学生终究是在用自己的能力与方式蹒跚地走在了独立学习的路上,更值得我们期待。这一课我已经教过,对课文相对而言比较熟悉。我发现薛老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思考,因为她非常准确地抓住课文的关键之处并精心设计了很到位的填空题与思考题。教者以课文人物语气的精确体会这一新颖视角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内容,设计精巧而又独特。实践操作让大家充满好奇,并能更近地体会“我”的心情。教者及时将学生带到古今生活中寻找“苹果里的五角星”,让学生充分感受创造的魅力。此外,整堂课师生关系融洽,薛老师充满激情,课堂组织有序,体现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课中虽偶有师生配合不到位,但薛老师通过巧妙引导,大多能不着痕迹的进行妥当处理。

让我一直觉得烦心的是,学生在讨论后交流时得出了错误答案,在时间限制的情况下采取教师引导快速得出正确答案还是选择让其他学生思考后帮助解决,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8:06:34 | 只看该作者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实录和评课(学校公开课)




前言:昨日8:30,我在新学校里上了一节公开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一次在阶梯教室这样的大舞台上讲课,第一次面对数十位教师观众(九成是美女)表演,居然十分“潇洒轻松、妙趣横生”(搭班李老师评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莫非本人真的是“艺高人胆大”了吗?嘻嘻。

一整天,受到了不少听课的和没听课的老师们礼貌性的口头夸赞。我知道并非我的教学水平有多么高,可能是我的上课风格比较独特吧,有点儿小幽默,有点儿小激情,有点儿小卖弄,有点儿无厘头。可我确实全身心地融入了教学情境之中,与孩子们一起分享了上课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为了保持完整性,我的教学计划容量较大,可是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多给我二十分钟,肯定可以上得更加气定神闲一些。因此,本节课的尾部,师生互动不够充分,我的一些大段大段的讲话似乎有“罗亭主义”倾向。这是一个遗憾。好在这节课基本上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大语文教学观、文本批判、共享课堂。

感谢三木同志百忙之中莅临指导,既是领导的例行检查,又是朋友的捧场助威,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于课后迅速发布了评议文章《不是每一个苹果里都有五角星》,褒奖令我惭愧,批评令我心服。

希望到教研评议时能听到更多的宝贵意见。



《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件1:5 苹果里的五角——四(4)班学生+梁君子老师=72+1=合作愉快!]

师:同学们,请打开语文书翻到第27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

齐:苹果里的五角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秘密?

生:苹果里有五角星。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相信的请举手。

师:你为什么相信呢?

生:我在家切了一个苹果,发现里面有五角星。

师:你真是好样的!相信我们班肯定还有许多同学亲自横切苹果验证了这个秘密的真假。做过横切苹果实验的同学请举手。

师:既然书上说苹果里有五角星,我们当然应该相信。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很高兴地看到,有许多同学动手做实验了,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请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敬意!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如果刘谦这样说,我会相信的,因为他的魔术真的很神奇哦。请问同学们,你们从切开的苹果里真的看到五角星了吗?跟解放军叔叔帽子上的五角星一样吗?

生: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图案。

(出示课件2: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

师:这样看来,本文的题目就改成《苹果里的五角星图案》吧。好不好?

生:好!(也有说不好的)

师:我说不好!这样一改,题目就少了神秘的色彩,少了吸引力。那么,怎样改比较好呢?

生:给“五角星”加上双引号。

(出示课件3:苹果里的“五角星”。板书:“”)

师:这里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表示有特殊的意义,并不是真的五角星,而是像五角星一样的图案。请再齐读课题。

师: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秘密居然是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告诉我们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吧。

(注:本来我的头上戴着话筒,可是几次出现啸叫,只得弃之不用,采用“原生态唱法”。于是自嘲解围:“原来高科技也有小毛病呀!”学生笑。)

二、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4:邻居家的小男孩是我家的常客,差不多每天都要跑来向我报告幼儿园的新闻,或者显示显示他学会的新本领。)

(指名朗读)

师:这个小男孩有哪些特点?

生:可爱。

师:嗯,像你一样可爱。(笑)

生:聪明。

师:聪明得快要超过你了。(笑)

生:有好奇心

……

师:这个小男孩天真活泼、机灵可爱、好奇心强、乐于与人交往的,很讨人喜欢。如果你们也具有这些平凡的优点,那么人人都会喜欢你。

师:今天,小男孩既没有报告新闻,也没有显示新本领,而是告诉我一个新发现——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切苹果方法。请说说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跟我们通常的切法有什么不同呢?

生: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出示课件5:我们通常的切法是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拦腰切下去。)

(齐读)

师:因为切法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新发现。

(出示课件6:他把切好的苹果举到我面前:“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从这句话中可以感觉出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生:得意、兴奋、自豪、骄傲。

师:哪一个动作最能突出小男孩的心情?

生:举。

(出示课件7:举)

师:写作时,要学习这样的“炼”字功夫。让我们带着自豪、得意的感情齐读这句话。

师:我发现王伟伟同学刚才朗读时表情最得意,好像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秘密的人就是他。(笑)

师:此外,还有几句人物对话,我们来看看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出示课件8-1: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    )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

小男孩(    )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    )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师:请在括号里填上表示人物语气的形容词。

[出示课件8-2:

小男孩(神秘、迫不及待)地说:“大哥哥,我要让你看看里面藏着什么。”

我瞧着他(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地说:“我知道里面是什么。(不就是苹果核嘛!)”

小男孩(自信、自以为是)地说:“不,你不知道的,还是让我来切给你看吧。”

小男孩(得意、兴奋、自豪、骄傲)地说:“大哥哥,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

(分角色朗读,两组学生PK。朗读时有的读错了语气,老师纠正时,满堂大笑。如:迫不及待、不屑一顾。)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现场横切苹果来看看里面是不是真有五角星图案,好不好?刘谦玩魔术总喜欢请观众参与,我也来学学他,请两个同学帮我切苹果。

(当众切苹果。嘲笑杨叶凡同学手无缚鸡之力。第一个苹果里居然什么图案都没有!故作倒霉之状,下面师生议论纷纷。换人又切第二个。当学生看我苦笑的表情,以为又失败了。我突然举起苹果兴奋地说:“孩子们,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呢!”)(笑)

师:我在家里也横切了几个苹果,发现有的苹果核图案其实很像梅花或海星。不要一看书上说像五角星,我们就随大流。人云亦云是缺乏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师:面对小男孩举着的苹果,当时我是怎样想的?

生: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杨雨居然认不出“晰”字,尴尬地停下来。我提示后,表示不怪她,都怪老师我生字词没教好。)(笑)

(出示课件9: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师:从“真的”、“果然”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我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平静、不以为然、不屑一顾到惊奇、感叹不已。

(指导朗读,读出惊奇、感叹不已的语气。)

师:“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已经全部写完了。如果本文到此为止,也未免过于肤浅了,它之所以入编教科书,是因为它的写作亮点在于“叙事”之后,还有“感受”,并且“感受”部分所揭示的道理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目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事说理”(板书:借事说理)。

师:小男孩传来的“苹果里有五角星”这个新发现使我无比惊叹!可我并不像孩子那样沉浸在简单的快乐之中,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请看作者思考之一。

(出示课件10: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指名朗读)

(理解“生疏”、“循规蹈矩”)(板书:循规蹈矩)。

师:为什么许多人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切苹果呢?我想,自有它的道理吧。(列举优点:方便、安全、公平、习惯。)

师:可是大家想过没有——为了方便,许多人忽略了发现;为了安全,许多人忽略了变通;为了公平,许多人忽略了创新;为了习惯,许多人忽略了思考……有些习惯看起来也不坏,但是它会使我们形成思维定势,捆绑了我们的手脚,遮蔽了我们的眼睛,束缚了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很难再有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创造。

师:“循规蹈矩”地切苹果的人,难道仅仅是“他们”吗?其实也应该包括作者本人,我们不能光批评别人,还要勇于自我批评,更不能自以为是,不要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因此,课文中的“他们”应该改成什么比较好一些?

生:我们。

师:注意看,这句话最后的“五角星”加了双引号,更说明课题有修改的必要。建议谁打个电话给出版社,说不定有奖励,正好可以买苹果吃。(笑)

师:我们再看作者的思考之二。

(出示课件11: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又由我传给你们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指名朗读,齐读最后一句。)

师: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然而,一些出于无意、出于好奇的举动有时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吧!机遇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出于强烈的好奇心,爱迪生孵蛋却被人讥笑,莱特兄弟飞向蓝天的梦想却被人视为无稽之谈,但他们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敢于创造,最终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出示课件12。理解“鲜为人知”、“魅力”。)

师:我也来用“魅力”造句:我们班的费左杰同学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们喜欢他;回到家,小猫小狗们也喜欢他。(笑)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生: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又由我传给你们大家。

(出示课件13: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又由我传给你们大家。)

师:这句话里有三个“传”字,它表明这个秘密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它还将继续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三个“传”字表示的性质也是不同的:开始传的只是小小的秘密、简单的快乐,而作者最后传给我们的则是思考问题的方法。

师:作者由“魅力”又进一步联想到了什么力?

生:创造力。(板书:创造力)

师:什么是创造力?

生: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板书: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出示课件14: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齐读)

师:往小处说,就是从具体的小事上来说。我说一件具体的小事吧:有一次,我不小心把酒倒进菠菜里,没有想到炒熟后吃起来别有滋味。让我来一段模仿秀——

第一次炒菠菜放点酒,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触的是,炒出来的菠菜竟然更加碧绿、更加可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炒菠菜(齐:炒菠菜)的方法。(笑)

再说一件小发明故事:带橡皮的铅笔是怎么发明的。

大约100年前美国有一位名叫海曼的画家,他靠为行人画铅笔素描维持贫困的生计,由于街头行人较多,画稿纷乱,他经常陷入找不到橡皮的麻烦。最后,他灵机一动,橡皮用一小块铁皮绑在铅笔的后部,于是,世界上第一只橡皮头铅笔就这样诞生了。海曼把这个发明卖给了一家铅笔厂,获得了55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海曼由此摆脱了贫困的生活,而那家铅笔厂更通过该产品获利千万。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体现创造力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救人、田忌赛马、围魏救赵……

瞧!创造力原来就是这么简单。创造力能否产生,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敢于怀疑前人的观点,不唯上,不唯书,打破自身的局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齐: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那么,往大处说呢?

[出示课件15:往大处说,(           )]

生:就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师:你怎么回答的这样好?是不是偷看了参考书?别害怕!我不是在批评你,而是在表扬你善于预习呀!(笑)

(出示课件16: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板书: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三、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谁有疑问可以提出来。

生: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的人是谁?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幸亏我是有备而来。昨天,我在网上搜索到,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个秘密的人,是美国人迪·恩·帕金斯的儿子。今天我要很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中国第一个发现这个秘密的人,可能是我弟弟。(学生一片惊讶声!)

怎么?不相信?真的,我和弟弟三十多年前就发现这个秘密了。2007年我写过这样一篇文章。

(出示课件17:《上课吃“屁股”》)。

师:大家看这个题目可能有点怕,我尽量读文明一点吧。(全文见附1)

四、总结全文。

师: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也是一篇借事明理的文章,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苹果里有五角星,从而使我受到启迪:什么是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同学们,生活中创造无处不在,无处不需要创造。愿我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学会创造,将来用你们善于创造的大脑和双手去改造世界!让世界出现更多的中国创造!

五、布置作业。(略)

附:板书设计。      

5 苹果里的“五角星”

(借事说理)

循规蹈矩         创造力    小——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大——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



附1:

上课吃“屁股”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习惯了竖着切苹果,可是有一位幼儿园的小男孩横着把苹果拦腰切开,居然发现苹果里面有一个五角星图案。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上的一篇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所讲述的故事,它启迪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其实苹果里面有五角星的秘密我在三十年前就知道了,只是我没有想到把它写成文章,真是太遗憾了。

小时候,家里偶然有客人带来苹果,妈妈为了细水长流,每次只让我和弟弟分吃一个苹果。我们非常平均地切开后,弟弟还要斤斤计较,反复辨别哪一半苹果大一点点。他当然没有孔融让梨的风格了,总是非常得意地拿走他认为较大的一半,感觉占了好大的便宜呢。这时候我便没好气地说,你这个小嘴巴就喜欢吃“大屁股”!原来我们早已发现,苹果从顶部到底部竖着切开后,切面酷似人的屁股!弟弟居然说中间的苹果核还像肛门呢。当时我们一家人一看,可不是嘛。笑归笑,父亲仍然往他头上打了一巴,警告他别瞎说。从此,我和弟弟经常开玩笑地称分苹果为“分屁股”,因为“苹果”与“屁股”还有点儿谐音呢。

时间久了,我和弟弟觉得老是这样互相嘲笑对方“吃屁股”,谁也没有占到便宜,渐渐感到了无生趣。于是我俩改变了切苹果的方法,有一次横着把苹果拦腰切开,这下可不像屁股了。突然,弟弟惊讶地大叫起来,我的苹果里有一个五角星!我哪会相信,赶紧凑过去看,那苹果核真的组成了一个形状可爱的五角星图案呢。我再看看自己手中的一半苹果,也兴奋地大喊起来,我的苹果里也有呀!于是我们拿着苹果到处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的重大发现。

此后,我和弟弟改变了分苹果的切法,喜欢“分五角星”,再也不“分屁股”了。吃苹果时又增加了新的乐趣。

去年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前,我请学生每人带来两只苹果和一把水果刀。在讲课的过程中,为了验证课文所言是否属实,我请学生当堂横切苹果,结果都发现了里面的五角星图案。其实提前预习的同学早就在家里做过了这个试验,所以对这个结果并不觉得新奇。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我让学生们一起将“五角星”吃进肚里。上课还允许吃东西,同学们似乎不太相信。一看我这个老师已经带头吃了,个个便狼吞虎咽起来,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吃完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我又提问,按通常的方法把苹果竖着切开,会看到什么样子呢?大家面面相觑。于是我请学生们动手竖着切开第二只苹果,学生们仔细地端详着苹果的切面,有人大声说,老师,我看像屁股!其他同学也都笑起来点头称“像”。又有人举起苹果说,中间还有个肛门呢。同学们笑得更狂了。

笑声一停,我开始总结课文,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秘密。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么简单。往大处说,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不要循规蹈矩。可是我们又不能只顾追求创新,而忽略了事物的正常状态,就如同刚才我们许多同学并不知道,正常切苹果时,所看到的样子是什么。为了牢记这个教训,我们再来吃苹果吧。

这时,有一个调皮的男生说:“我的屁股真香啊!”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起来。



附2:

不是每个苹果里都有五角星

——听君子的《苹果里的五角星》散记



极少有机会听君子的课,今天上午八点半听了,耳目一新。

我提前十分钟进入多媒体教室,屏幕上除了正常的课题,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四(4)班全体学生+梁建斌老师=72+1=合作愉快”。这就是君子的风格。

因为是第二课时,开宗明义:相信苹果里有五角星的请举手。

孩子们都举了手。

课前十分钟,我与坐在跟前的孩子交谈,他说,在家里切过一个苹果,里面没有五角星。我说,那你再切一个试试呀。他说,就一个苹果。他没有切出五角星,但同样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

君子仿佛看出了孩子的盲动,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提醒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堂上自然准备了苹果,君子与学生合作做现场展示,有一个苹果核出现了五角星的图案,但另两个没有。“像海星,像梅花。”君子说。如果这时能用上多媒体的展示台,同学们会看得更清楚。

接下来,君子直截了当地问:书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的人?孩子们踊跃作答。在这个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对话,并轻松完成了提示语前形容词的填空。

“这篇文章如果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也可以。就事论事。告诉我们横着切苹果,能看到苹果核就像一颗五角星。但好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本课最大的亮点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事说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思考的,他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大屏幕上出现了两个思考题,在这个环节师生共同复习了“生疏”“循规蹈矩”“鲜为人知”“魅力”等词语的理解(能在此指导运用会更精当)。

最后,君子口若悬河,引用了居里夫人、爱迪生等外国科学家的创造名言。(如果在这里再引述胡主席、温总理及钱学森等中国领导人、科学家“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论述……会更有说服力。)

假如课上到这样的地步决不是君子的特色,他在课的末尾,扩充了容量,引申了皮头铅笔和酒炒菠菜两个例子,让学生仿照课本中的句子做改写练习,效果非常好。

篇末点题,结课有力: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往大处说,就是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突破思维定势,敢为人先。

“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中国创造。”(这句话的前面应该有“中国制造”铺垫。现在中国是世界的制造工厂,许多行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付出的是廉价的劳力,从事的是简单的劳动。)

“课文学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是谁最先发现了苹果里的五角星的?”

君子说了国外的发现者:美国迪·恩·帕金斯的儿子,然后开始读自己发表的博文《上课吃“屁股”》,推论中国的发现者是君子的弟弟。

(这个过程的处理有两处值得改进,一是博文太长,要剪裁,如果把不雅的词语去掉更好;二是学生只提了、老师只回答了“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谁发现的”这一个价值并不是很高的问题,明显有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嫌疑。我想同学们肯定还有不少问题,可惜没有时间问、答了。)

记得《井底之蛙》教学中的笑话。课堂拓展时,老师问“假如青蛙跳出了井口,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许多孩子都说了青蛙跳出了井口,看见了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只有一个孩子说:因为环境污染严重,跳出水井的青蛙又回到了井底。老师们都觉得另类的回答很新颖,后来上课,非要把跳出井口的青蛙再延伸到“回到井底”。

听课前,我也做过横切苹果的实验,出现五角星的概率不是很高。不同品质的苹果不同的成熟程度都会影响果核的形成。我怕君子非要断言每个苹果里都有五角星,这就从一个俗套又落入了另一个窝窠。令人欣喜的是君子是脱俗的,他不仅很洒脱地完成了课时教学,而且很老练地在五角星上加上了双引号。真是难能可贵。

一节好课往小处说,就是轻松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落实双基。往大处说,就是愉快的学习知识感受童真领悟生活。

课文是一盏灯,君子已经把它拔得很亮。假使他能把灯芯中的爆豆(上课时“嗯—噢—”之类语言垃圾)清除干净,那灯的光芒会更辉煌。

(随记随发,不妥之处,愿与君子再磋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7 18:07:40 | 只看该作者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一篇启智、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且又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邻居家的小男孩“传”给“我”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把苹果横着切下去,苹果核部分就会出现一个“五角星”的图案,这使“我”从中受到启迪——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文末最后一句话“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任老师让学生从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人谈起,相机揭示作者的感触,并出示这句话:“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让学生说说“魅力”的意思,并问学生文中指什么有魅力,怎样有魅力,进一步得出这魅力不仅仅是苹果中五角星的魅力,更是创造的魅力,从而引出教学的难点,并出示:“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以“魅力”为催化剂,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训练,实施文章重难点的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9:3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