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
流
程
(2)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吗?
算一算: ×〔 -( - )〕
二、巩固练习
1.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2)请两位选手上台板演。
(3)师生共同评价。
2.完成课文练习十四第3~7题。
第3、4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
(2)提问: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3)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评讲。
第5题。
(1)说一说你的思路。(2)列式解决问题。
第6、7题。
(1)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2)说一说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你对简便运算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数的运算(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数的运算 乘法结合律
混合运算 乘法分配率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运算定律和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四则混合运算及文字题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4分 26分
教学
理念 增强应用意识,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注重算法多样化与优化。降低运算复杂性、技巧性和熟练程度的要求。
教学
目标 1.通过综合复习时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
2.能理解四则运算中的数学术语,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教
学
流
程 一、选择合理的算法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1.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铜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
2.练习。(让学生先练习并讲出算法,然后讲评)
(1)( - )÷( ×42) (2) ÷〔( + )×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后算中括号的。
二、文字题的列式计算
1.例:用 去除3与2.25的差,所得的商再减去0.9,结果是多少?(先让学生列综合算式,然后讲解)
(1)这里的“结果”是表示什么?
(2)什么数与什么数的差?
(3)那么商是多少?怎么算?
(4)在教师引导下列出综合算式:
(3-2.25)÷ -0.9
=0.75÷ -0.9
=1-0.9
=0.1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第五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0.75除以 ,虽然是小数与分数混合运算,但是像这样情况还是要让学生掌握,以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练习。
(1)25.16除以3.7的商,减去 乘20的积,结果是多少?
25.16÷3.7- ×20
问:这里“的商”“的积”为什么可以不添上括号?
(2)174.8减去74.7,所得的差除以0.91,得出的商再减去100.95,结果是多少?
(174.8-74.7)÷0.91-100.95
问:这里“的差”为什么要添上括号?
从上面练习中可以看出,在文字题中数学术语的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除法中有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要着重掌握。
例如:a÷b可以读着:
(1)a除以b (2)b除a (3)a被b除 (4)b去除a
可以看出:“a被b除”与“a除以b”是一样的;“b去除a”与“b除a”是一样的。
3.总结:四则混合运算要认真审题,观察题目里的运算符号决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简捷算法。对于文字题列综合算式,审题时要注意最后一步球的是什么?在列式是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就要合理地使用括号,以及注意题目中的叙述,如“除”与“除以”等。
三、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四则混合运算及文字题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含有铜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算中括号里面的。
课总
后结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四则混合运算及文字题等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第六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运用分数乘、除法计算解决问题。(课文第82页的例题、做一做,练习十四中有关练习)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5分 25分
教学
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用分数乘、除法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
准备 习题卡、电脑课件
教
学
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