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学
流
程
板书: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或者: =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
X=32 X=32
(6) 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教学例3。
解比例 =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
解:1.5X=2.5×6
X=
X=10
4.做一做。完成课本做一做。
5.课堂小结。
(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13题。四、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解 比 例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或者: =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
X=32 X=32
课总
后结 解比例这一课,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让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课的内容。针对本课的特点,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什么叫做解比例?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充分发挥教师的“导”。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成正比例的量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分 22分
教学
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
准备 实物投影
教
学
流
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可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积/㎝2
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
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这样的式子表示: (一定)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
2.教学例2。
(1)出示表格(见书);(2)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4)看图回答问题。
①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
②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③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3、做一做。
4、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
板
书
设
计
成正比例的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