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8-9-11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谈语文教师应如何学习
三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基本上不上课了,但是听课的机会还是有的。有一段时间,我发现课堂上流行鼓掌表扬学生的做法,老师对哪一个学生满意,就招呼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要看那个学生是怎样的一个学生,如果那个学生平时不发言,不积极,这次却表现积极了,通过鼓掌表扬对他进行肯定、鼓励,这未尝不可。但是一堂课一起鼓掌的次数不宜太多,一会儿表扬这个学生,一会儿那个学生,大家时不时鼓掌一下,教室里好像很热闹,但仔细想想,就会觉得不妥当了。尽管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满意了,然而老师对他的评价并不一定和其他的学生都一模一样。我们提倡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遇到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意见和想法,老师说好我也跟着说好,随大流就行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还有一段时间,流行根据课文的内容到讲台前表演。这种活动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看让学生表演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比如,低年级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借助表演的方式是可以的;有的老师借表演锻炼学生说话的能力,有的老师不让学生照搬课文的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加以发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这些也都是可以的。总之,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是我发现,有的老师设计的表演看不出他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就是表演得很热闹,为表演而表演,这样就没有意思了。每节课只有40分钟,不能让时间从热闹中流走,而学生的收获少得可怜。
我们提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但是活跃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而不是形式上的热闹。为什么总有这样那样的方式流行呢?这可能就是听课发生的作用。听课的老师觉得这样做很好,不加分析就在自己的课堂上直接照搬着做了。现在一些公开课不是上课老师个人决定的教学内容,而是经过了集体讨论、研究、实践定下的教案,是集体的创作,教师平时上课是不可能这样的。看这样的公开课,只能看看他当时的教学成绩,也就是看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有所收获。至于教学过程,是经过反复练习才达到这样熟练的程度的,可以看看这样的教学过程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可取之处。
我觉得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要学会结合他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将他人经验的实质学到手,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养。
四
我有一个想法,我总觉得,教学时间是很宝贵的,课堂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节课应该让学生得益越多越好。语文课给学生的知识有语文本身的知识和课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等等,应该通过语文学习更多地掌握。语文课上,还应该让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此外,要让学生思想感情上有所得。总之,一个教学活动要达到多种目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收获就比较大了。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对教材钻研深度如何有很大关系。教师要做到对教材非常熟悉,运用教材而不是离开教材天马行空乱扯。举一个例子, 《乌鸦喝水》是篇经典的课文,语言非常简练但又非常精确。我那时教的版本中,这篇课文有三幅插图。插图也是教材的一个部分,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三幅插图很好,第一幅是乌鸦找不着水很着急,第二幅是乌鸦衔小石子投进瓶子里,第三幅是乌鸦喝着水了很高兴。图上表现得很明显,但是课文文字上并没有这样的表达。我教到这个地方,让学生仔细看看第一和第三两幅图,根据这些图想象乌鸦的心理活动,要用插图作为根据来说明。有了这样的要求,于是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比较两幅插图,不然他就一看而过。学生说乌鸦喝到水了很高兴,我就问他怎么看出来的。学生说,乌鸦一开始嘴伸到瓶子里,喝不到水,心里很着急,眼睛就睁得大大的;到第三幅图,乌鸦喝到水了,眼睛笑成了一条缝,翅膀也张开了,这不就说明它很高兴嘛。这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想象、组织语言等多方面的练习。除了关注课文内容插图进行比较,还要求学生说的话、发表的意见都要有根有据,这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再如,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读到“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向森林深处走去”这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谁在前谁在后呢?要求学生回答时不能猜,而是从课文内容中找出根据来。学生阅读课文后,有的回答,狐狸对老虎说“你跟我到百兽面前走一趟”,从“跟”字可以看出,狐狸有意识地让老虎跟在它的后面走;有的说,从插图可以看出,狐狸在前面,老虎在后面;有的说,从内容上,百兽先看见狐狸,然后看见老虎;还有的说, “狐狸和老虎一前一后”,从这个排列也能看出狐狸在前……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到,阅读课文时要动脑筋思考问题,知道发表意见要有根据。从一年级就开始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当然,越到高年级就越复杂了。
这是我总结出的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如果说要学习的话,我还想再次强调:学习他人的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开动脑筋,要思考,不要形式上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认真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目的是什么,他这样的活动的实质是什么,不要学习别人的表面的形式,而是学习他的精神和实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