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无须急功近利要细水长语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6:5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贵州省黔西县金碧一小 余 菊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在使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的过程中,压力很大,有许多困惑,如果将各方面的困惑汇总、整理,不难发现,它的核心所在:识字量大,内容太多、太深、太难。以一年级上册为例,“学会”和“会认”的字共有500个,这样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许多教师认为:初入学的孩子既要学好拼音,又要学好汉字,还要学习20篇课文,难度偏大,负担过重。



是的,在新课程背景中,学期总体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也长了,生字量更是激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顾此失彼”,花在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他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花在汉语拼音教学方面的时间少了,又怕学生不会拼音,以后的识字和阅读难以进行;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多了,其他语文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花在识字教学方面的时间少了,又怕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提出困惑不是“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为这些和我一样先行投入到新课程实验中老师的认真而感动。感动之余,我也在思索:这些实践过程中的不适应,操作上的困惑是教材编排设计的不合理引起的,还是教师自己理念滞后或理念走入误区引起的呢?我自己无意也没有能力为新课标实验教材“歌颂”,但我认为引起这一系列的不解与困惑主要原因是后者。



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与各位同仁探讨:



第一,正确定位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教学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对汉语拼音重新进行了定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汉语拼音具有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这三项功能。初入学的孩子既要学好汉字,又要学好拼音字母,难度偏大,负担过重。



由于汉语拼音帮助阅读,学生必须学会直呼音节,而直呼音节对广大学生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不仅费时,而且难以做到,学生由此产生了厌学情绪。鉴于此,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换言之,汉语拼音只起一个“正音”的“拐杖”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如下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特别强调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这样设定要求的考虑是立足于用,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纠正方言的工具,起一个辅助作用。除此以外,不再有繁琐的知识要求。这样做比较符合实际,有利于大面积达到汉语拼音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有助于改变汉语拼音内容过多,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的状况。例如,拼音第二课,有单韵母i 、u v,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课内容过多、复杂。其实不然,这一课的设计理念是:“简化头绪,节省时间,提早出现常用音节,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拼音。”内容虽然多,但读音相同,所以学生学习也不太难,关键是教师不要要求过高,对v上两点的省写规则和整体认读衣音节的概念都无须多讲,跟交朋友一样,以后见面的机会还多,等混熟悉了再讲。总之,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对小学生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对消除学生厌学情绪起了很好的作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识字,扩大了识字量,为学生提早进入阅读打下了基础。



第二,拼音教学无须急功近利,学拼音、识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一箭多雕”。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歌谣、口诀等韵文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材料。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打破了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字母、拼音节、看图识字、看图说话、读句子、读儿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安排不仅巩固了汉语拼音的运用,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学拼音的思想,而且便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了条件。学完拼音,学生认识了70个高频字,读了11首儿歌,学习内容的多样化,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多方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例如,拼音第四课《d、t、n、l》,除学字母、拼音节的练习外,还有两项内容。第一项是看图识字,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一匹马驮着米袋在前面走,后面小兔追上来告诉他,他的米袋漏了。然后,带调拼读音节,认识“大、米、土、地、马”五个字。第二项是读儿歌《轻轻地》,儿歌只有四句,却明快活泼,充满童真童趣,“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儿歌采用全文注音,第一次出现的本课所学的音节用红色标出。安排儿歌的目的是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



第三,识字教学无须急功近利,要细水长流。



以往的识字教学是一步到位的识字教学,上完这篇课文以后,学生就一定要牢固地掌握这篇课文的生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识,没有文句衬托的孤立的时候也认识;这个生字不但要会认,而且要会读会写会用,这样积少成多,一册课文上完了,一学期识字目标也达成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字都是被控制在局部的极短的时间段内强化教学。这是因为以前的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极少,扫除文字障碍不需要多少时间,一般一篇课文一课时就可以完成,但依据“教学进度”,我们却拥有三至四课时的教学时间,时间绰绰有余。以致我们养成了一篇课文的生字教学一定要“一步到位”习惯性教学思维。在总课时量减少的情况下,“大识字量”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教学一线的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他们甚至手足无措。



笔者认为:识字教学无须急功近利,要细水长流,正如初入学的学生不能任意叫出同学的名字,但过了几周以后,经过教师点名或发作业本等,学生无意间就会叫得出同学的名字。所谓:一回生,二回熟。



因此,每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上完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不认识,这是正常的;今天认识,过几天不认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呈现这个生字的课文只是起一个“引见” 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它的契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与它的不断接触的过程中逐步全方位“认识”它,因此教师要增强学生对这个字的敏感度,即在任何时空看到这个字都要有一种“回忆” 的冲动,更是要想方设法提高这个生字的呈现机会。



第四,把握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新教材生字的呈现方式是按“识写分流”这一理念来设计的,其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只要求:“见其形读其音”;而要求学生“会写”的字,绝大多数是独体字,笔画最多不超过8画,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汉字的笔顺规则,打好坚实的写字基础。很多教师没有把握这一设计理念,盲目地把要求“会认”的字逐个进行分析,甚至要求学生抄写,人为如果不这样做,学生很容易忘记。无形中就往自己的肩上揽下一副重担,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在教材中大部分字都反复呈现,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状态中识字。这样一来,教师教得轻轻松松,学生学得快快乐乐。我想,低年级“大识字量”的这一战略性宏伟目标就不难达到。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阅读教学,既有充足时间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又能在阅读教学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和识字。



总之,在不同学习阶段,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正确定位学习目标,勇于放弃习惯性的思维模式,科学合理地用好新教材,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0: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