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4 09:56:07
|
只看该作者
《燕子专列》评课综述
作者:金蛇狂舞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进述的是人和燕子的一个感人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本文选材视角和叙事顺序较为独特。首先,“燕子专列”这个题目即给人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作者这样独特的视角激起读者疑惑,引发阅读的兴趣。本篇课文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而是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然后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事件的整个经过。此外,本文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表达效果。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二是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三年级组王鑫、罗雪梅、詹荣和张继金老师于本周二上了这篇课文。四位老师的课都是有进步而成功的课,生成点较多,注重了朗读教学,并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感”,使朗读达到了“读过”,而非“飘过”或“走过”。虽然四位老师上的是同一课题《燕子专列》,教研主题也同是“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有效生成”,但是在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方式和有效生成的内容等方面是各有千秋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亦如此。现就本备课组听课老师评课情况,综述如下。
一、“厚”文读“薄”,“薄”文读“厚” ——王鑫老师课堂综合评价
三年级的每一篇课文,文段多,可谓“厚”。教学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理解朗读感悟,读出文章的“厚实”;接着能够把握准文章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感情,这样就把文章读“精”,即读“薄”了。读“薄”之后,再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回归到人与动物之中去,回归到“爱心无界”的境界里。就是文章由“厚实”到“精义”再到“丰厚”的过程。王鑫老师教学的《燕子专列》,通篇贯穿了此读书要义,具体体现在:
1、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导入,为学习课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2、阅读全文后,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阅读课文起到了提纲挈领的统领作用。而老师出示一组提示概括内容的词语,降低了难度,学生能概括得准确而有条理。
3、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读,尊重学生的选择,很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这一教育理念。而且学生读后交流感受,让学生不停留在文字表面。只是感觉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朗读,顺势而导,让学生朗读感悟,这样教学方式就会更灵活,而且不会显得重复。
4、重视字词训练,如挑出“长途跋涉、气温骤降、濒临死亡”等词进行理解。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样就更好地朗读课文,深刻地理解课文。
5、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理解“纷纷”一词时,想象有哪些人走出家门,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年龄和职业的瑞士人民对燕子都很关爱。
6、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对于广州的孩子来说“大雪不止”,“皑皑白雪”他们是不能理解的,在此老师很好地利用课件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有了“寒冷”的感觉。
7、教师设计的问题巧妙,如在引导分析完课文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燕子专列,还会是什么专列?”,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爱心专列、友情专列……这个精巧的问题,既回归了课题,又深化了主题。
8、感悟时,不忘记教技巧给学生。“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技巧才是学生受用的东西,老师有意识地贯穿朗读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
9、注重让学生体会、感受,读出自己的感悟。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气温骤降”等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兴趣盎然,一遍比一遍读得好。
10、教学流程设计清晰,语言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板书富有创意,用心形把燕子和居民们紧紧包围,突出了“人和动物是朋友”这一主题。
需要商榷和改进的建议是:
1、教学中,学生情感应该是由老师引领出来的。老师首先应倾情投入,完全融入课堂气氛,才能打动学生,才能有真情流露,产生情感共鸣。
2、说话训练受老师给的范围限制,学生不能展开。
3、如果能再放手一些,多给学生读的机会,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朗读时,最好不要统一步调,如“气温骤降”,只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好。
二、激情演绎,情感动态生成——罗雪梅老师课堂综评
“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罗老师的课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课后反思中谈到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之前,她特地花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大量课堂教学的理论书籍,虽然不可能每一个名师的观点记得牢,但其中的两句话却让她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你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要是有用的”“每次朗读都要在层次上有所提升”。再加上自己要求自己的课堂要有“情感”,就设计出了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确,罗老师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缜密的预设,灵活的教学机智,激情演绎出了一个师生情感逐步升华的“情感课堂”。在她的魅力引读的感染下,学生达到了 “一咏三叹”的朗读效果,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较高水平的教研课。
本备课组成员各抒己见,对罗老师课堂上以下几点优点记忆犹新:
1、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和谐统一。
2、朗读方式很多样,评价很到位,学生参与面很广,主体性体现得很充分。指导朗读有层次感。在一次次的激情朗读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入境体验,融情入理。所以课堂对话中才会有如此精彩的生成。
3、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拨动了学生的“情”弦。以“情”为主线,牵引着每个学生的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忘记自我,快速地进入情境,与文本产生共鸣,读出了味道,真正做到入情、入境、入心,达到“心入我书,我心入书”的效果。
4、选取《丹顶鹤的故事》进行拓展,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感动着学生,
5、教师善于挖掘文字背后潜藏的内涵,如“假如你是播音员,你会怎样呼吁居民拯救燕子?”“都有谁去寻找燕子”等等,通过说话训练,补充了文本空白,使得教学过程达到了“知、情、义”的高度统一。
6、能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进行感悟,进而为有感情的朗读奠定基础。
在演绎精彩的同时,亦有几点建议:
1、在出示句子的时候,重点词不要先标出来,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纠正错误,如“所有昆虫”读成“所有的昆虫”,把“冻得坚硬的山路”读成“冻得僵硬的山路”。
3、讲述《丹顶鹤的故事》不宜太长,与本文感情无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删减,可以让学生迅速抓住重点。
4、故事很感人,如能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学生的印象和感受就会更深了。
三、教学灵活,机智生成——詹荣老师课堂综评
詹荣老师在教学中善于根据学情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机智而有效地利用生成,为提升学生情感服务。有效的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教师的智慧。同时,这节课也是一节“平实、扎实”的课。
值得提倡的理念和做法有:
1、在本文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理解“气温骤降”这个词时,教师利用分析“骤”的字形特点,引导学生悟出“骤降”就是冷空气“聚集”在一起,“马上”就来临的意思,形象生动。在书写课题“燕子”时,提醒学生“燕”字不是草字头。
2、注重课文之间的联系,以《燕子》一课相关段落导入,使学生很快感悟燕子的可爱,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3、对第3、4自然段的教学,能根据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环节,因势利导。
4、教师善于挖掘文本,敢于挑战,做法大胆。如理解“呼吁”一词,先让学生理解词义,再由学生试着写写政府的“呼吁”(小练笔),接着让几名学生登台展示,最后自己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充分调动了每个孩子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5、一些教学环节有创意。如先学第二自然段,了解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然后提出疑问:“就是这些濒临死亡的燕子最后却坐上了温暖、舒适的专列,你们想了解是怎么回事吗?”教师适时完成课题板书,自然进入了三、四自然段学习,比较有新意。
6、教学如:讲解“麻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灾难”,而巧妙讲解:这看起来是一个“麻烦”事实上对燕子来说却是濒临死亡的“灾难”。这样能使学生对燕子的处境更为同情。这样善于捕捉,加上正确引导,让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的生命的活力。
7、教师能抓住重点词让学生进行理解,如“饥寒交迫、呼吁、纷纷、四处、在乎”等,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们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能够读进课文中去,将课文读透。
同时,评课老师们还提出了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被忽略了。其实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篇文章首尾呼应,这一段落,也体现了当地政府对燕子的关爱,如果能结合第3、4自然段进行教学,那就更好了。
2、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没有读出“感觉”时,教师欠指导。如果这时候,教师能挺身而出,发挥范读作用,这对学生的朗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对第二段挖掘欠深度,学生提出“灾难”这个词,比书上的“麻烦”更危险。这时,教师可以再深入挖掘,深入指导朗读。
4、如果教学环节的过渡与衔接更紧凑、设想更细致一些,效果会更好。
四、品味揣摩语言,形成独特感悟——张继金老师课堂综评
语文教学应该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对语言文字的准确把握,和投入的情感朗读就是训练语文“双基”的根本方法之一。正如斯霞老师所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词语教学特别扎实,特别是重点词语的教学层层深入,从字面到含义,到想象意境,使学生在自然流畅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了独特的感悟,并碰撞出了有效生成,推进了学生入文理解、融情入文、由文拓情。
本节课教学亮点阐述如下:
1、教学设计精心细致,条理非常清晰,使听者对于教学进程一目了然。教学重点、难点抓得到位,并且在实施中能够运用一定方式达成重点,突破难点。
2、由词入文,让学生想象相应情景后,再给出原文,可以提供学生以想象的充分空间。
3、注重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抓住重点词,品读悟情,可以提领出文段的整体情感,降低朗读难度,易于学生读出个性化的情感。
4、由词到句,再到段,过渡自然,流程清晰,层层深入,学生学得扎实有效。
5、指导朗读细致到位,方法得当,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学生个别朗读和整体朗读效果都不错。
6、拓展部分很新颖,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人对动物博大的爱心,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
7、由于老师充分的预设,所以学生生成有效而自然。如一学生在理解“纷纷”这个词时,就能想到很多人急匆匆地走出家门。以及“饥寒交迫”一词的理解,就是学生在读出感悟时自己说出意思来的。
8、紧紧扣住几个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细读感悟,比如对“在乎”的理解,从字面意思到结合课文理解,到上升到“小贝蒂是一个怎样的人?”的理解中,学生感悟到小贝蒂对燕子的关爱,呵护,情感体验自然而然的就生成在课堂对话中。
9、板书设计新颖,及时板书,能很好的为教学服务。
经过讨论,有几点是今后需努力的:
1、教师语言还需要精炼。
2、教师的机智还需继续锤炼,应把握好教学进程,适时调整过程。
3、在学生提到“纷纷”一词时,可以顺势引导“居民救助燕子”时的情景,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生成。
4、拓展内容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若打出歌词,则更易于学生理解内容,升华感情。
纵观四节课,四位教师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本节课的阅读教学有了充分的预设。因此,课堂上出现的有效生成很、很精彩。体现了叶澜教授提出的有效课堂的五个“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也符合她所提倡的“好课五标准”:有意义、有效率、生成性、常态性和有待完善。因此,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听了四节课,没有“累”的感觉。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祝愿这几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当中,继续深入钻研,演绎出更精彩的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