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4 09:4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2-3-14 09:45 编辑
《翠鸟》听课反思
听课人:黄明惠 时间:2.25
昨天,姚老师和陈老师听了我讲《翠鸟》一课。这一次上课,我首次在上课前没有和姚老师讨论过文章的结构和教法,我想试一试,自己对文章的把握能到达什么程度。
一节课下来,姚老师和陈老师用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给我提出了各个方面的宝贵意见,让我更清晰了对教材的结构把握,还有一些课堂设计的技巧。今天,姚老师又让我去听了她上同一篇课文,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大,于是我想这些宝贵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便于日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
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姚老师对我在课堂上使用的一副图片让学生描述翠鸟各个部位的设计提出了疑问:“你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什么?”说句实话,被姚老师这么一问,我自己心理都有点摸不着头脑。是啊,做课件的时候,我只是想到让学生逐个看翠鸟的部位,让他们用书上的语言来描述,这样可以检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记住了哪些内容。但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文本再现的目的,而且,我这一环节的出现太早,学生才只读了一遍书,不可能完全记住文本内容,所以我的设计也没达到我的目标。针对这个问题,姚老师提出了改进意见:学习翠鸟外形这一段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欣赏、品读,再让学生看图片描述。除此之外,这一环节还可以这样利用:指导朗读。边看图片,边体会各个部位的美丽,边读出美丽的感觉。
二.朗读指导要讲究技巧。
教师的范读不需要一整段的范读,因为这样学生只是停留在欣赏的阶段,听完不知道哪里应该重度,哪里应该轻读,哪里有感情地读,所以,教师的示范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指导之前必须做足品字、品词、品句的功夫,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知道有两种常用方法可以借鉴:引读法和指导重点句子读法。引读可以在带着学生读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知道哪个地方应该重度,哪个地方应该轻读,哪个地方有感情地读。重点句子指导朗读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发现哪个地方读得不够好,就在哪个地方进行指导或纠正,适当地利用夸张的语调、夸张的手势为辅助也无妨。
三.课堂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课堂常规这一问题,姚老师从二年级就开始向我提出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自己也一直在摸索如何组织一个让全体学生都投入学习的课堂。更多时候,我只能让没听课的孩子站起来听,或者是提问哪些走神的孩子,但这个方法让我感觉很不好,因为这样就破环了课堂的连贯性,也会影响其他听课的孩子,甚至教师的心情。姚老师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在提问某一个学生的时候,要让其他的同学有任务。今天,我在姚老师的课堂上就观察到了这一点:姚老师一节课里有三处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每一次都对其他同学布置了任务。例如,在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外形的时候,她就让其他同学思考:写了哪些地方美丽?在读翠鸟捕鱼之前的段落,让其他学生思考:那个动作让你感到机灵?在捕鱼过程的段落就让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动词。读的过程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孩子不用老师说就都端着书在认真听同学读。有任务地听,这样就避免了出现其他同学走神、玩小动作的情况,课堂的效率也高。
四.向学生提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
在我讲翠鸟捕鱼的过程中这一段时,我第一次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哪些词可以看出翠鸟的敏捷?结果学生找出来的词语并不是我预设的答案(动词),这个问题陈老师指出来了:你的提问应该是“那些动词可以看出翠鸟很敏捷?”一字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反思以往的教学,我也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问了之后,达不到效果,再问一遍的尴尬场面。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另一方面是教学效果预设不到位。昨天刚好召开了语文可租教研活动,学习了崔峦老师在第六届全国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崔老师就重点讲到了课堂预设的问题,“预则立,不预则废”,设计问题的时候就要预设到学生的回答,这样才可以避免无价值的提问。
五.课堂要有完整性。
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都要有一个对整篇课文整体感知的环节,而不能从个别段落开始讲,这样会使得课堂显得支离破碎,没有整体连续性。
以上是我对自己课堂的反思,今天在听姚老师的课的过程中,我也在反复对比和思考着:如何将课文的知识点点深入地落实到教学中?姚老师上课的几个细节的处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抓住重点字词,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平时我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抓不住重点,或是抓到重点了,却只停留表面,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而这一点,在姚老师的课堂上有三处让我感触最深:
1.“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在讲这个句子的时候,姚老师连续问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绣?”并用形象的动作告诉学生:是在原有的底色上面在添加上颜色。当我还不明白姚老师问这个问题的意图时,她的下一个问题让我清楚了这个地方的巧妙之处——“真的是绣吗?”这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很明显的启发:不是真的绣,而是在原有的橄榄色上的基础上再添加翠绿色,可见作者用词的精妙、形象。学到这,学生和我一样,立刻就想到了,姚老师立刻趁热打铁: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学习作者这样用词准确、形象。
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讲这个句子的时候,姚老师同样抓住了“贴”和“疾”两个重点字眼,线让学生比较句子,“如果我改成‘翠鸟爱在水面上飞’可不可以?”让学生体会用上这两个词让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的机灵, 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姚老师以讲台为水面,让一个学生上来以手为翠鸟,进行动作的表演,还让学生说出了如果没有这两个字,就不知道翠鸟飞行的速度,动作等等。经过这样充分的再现画面、品词之后,姚老师才点出:作者在描绘事物的时候,为了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敏捷,用的词非常准,非常精妙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样的方法,斟酌用词。
3.“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这一句话,我在讲课的时候是没有讲的,而姚老师不放过任何细节的线索,在学生齐读的过程中,她听到一个学生在读到“轻轻”这个词时,语调放轻了,马上顺势启发学生:你们为什么强调“轻轻”?可爱的孩子们立刻睁着回答:“怕惊动了水里的小鱼啊!”——“看似和机灵没关,但其实作者用词还是有目的的啊!作者用词是多么别具匠心!”
4.“尽管它(小鱼)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姚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借助手势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小鱼的机灵是在这个水平,那翠鸟的机灵应该在哪里?”学生立刻用手做了一个比姚老师更高的手势,“对,小鱼的机灵和翠鸟的机灵就好比台阶,一层比一层高,所以,这个句子中的两个分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说出递进关系之后,马上让他们造句,现学现用。这个句子的处理,让我看到了姚老师不仅用形象的动作让学生明白了关联词语之间的递进关系,又及时地检查了学生是否会运用。
姚老师的这四次点拨,让我对她的整个课堂设计的用心有了一个教清晰的轮廓:在指导学生品读字词句的过程中,即抓住翠鸟的特点,又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
这些,也正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最需学习的!
二.在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是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平时的备课,只是考虑到讲课文讲通、讲顺,而没有考虑到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写作。且看姚老师怎么渗透的吧:
1.在讲解翠鸟外形的那一段时,姚老师先让学生看着翠鸟的图片边欣赏边品读描写翠鸟的句子,整体美读之后,姚老师用手从上到下地指着图片,顺势问了一句: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问题简单,加上老师的手势暗示,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得堂课学生又再现了一次写作顺序的学习。不需要增加额外的环节,学生就有所收获,这点就要老师能够有敏锐的“嗅觉”,心中有数。
2.接着分析眼睛和嘴巴的描写。也是一番欣赏与品读之后,姚老师有问了一个我绝对没想到的问题:作者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吧的什么特点,为什么不和描写羽毛时一样,也写眼睛和嘴巴的颜色?一个问题,既在无形中启发了学生句话和下文有密切的关系,又总结了“写作是要用目的性的,不能想到哪写到哪。句与句之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又再一次巩固了以往的写作方法。
在这一轮听课、评课、再听课的过程中,我把自己的课和姚老师的课进行了对比,再结合以往每一次听完课姚老师给我的建议,总结下来,还是有很多地方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反复磨练,反复反思,反复改进。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将是我在我的教书生涯中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学习和反思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有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