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分》听课有感
《平均分》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乘法的意义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认识。是建构除法意义的主要基石。在数学上平均分是这样规定的:“每份分得的数量一样多,这种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平均分可以有两种操作方法:一是一个一个地分,二是每几个为一份地分。根据这两种操作方法的不同,教材安排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层面通过充分有效的操作活动认识“平均分”这一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操作“有12个桔子,每3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18米的绳子,每3个剪一段,可以剪几段?”让学生理解“已知每份是几,求共有这样的几份”的操作方法;第二课时,先通过“小丁丁分饼干,分得的结果是每份不一样多,这样不公平”以此揭示出“平均分”的概念,然后让学生操作“12个草莓,平均分给4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运用平均分的概念,建构平均分的第二种操作方法——一个一个地分。这也是平均分的最本质的含义;接着告诉学生“像这样一个操作过程,我们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除法算式,介绍各部分名称和读法。最后还要对前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作意义上的提升,“像上节课分桔子和剪绳子的活动也是平均分,因此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可知,这部分内容的关键词是“平均分”,所有的活动都应该围绕“如何有效深刻地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平均分本质意义的理解与认识”而展开,后面的除法算式也是对平均分的形式化表达方式,每个数字的含义都对应于操作活动中的一部分,除法算式的结果是经由操作而来,并非计算所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