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由原物质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质量上有什么变化呢?"学生马上想到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三种情况(1)不变;(2)增加;(3)减少.带着对三种可能情况的疑问先观察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但初步感受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细心观察体会到探究的途径和方法,为以下分组实验做好准备。学生带着这一结果是必然还是偶然的疑虑开始自己的分组实验。四个实验分别为:
学生先就实验本身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将反应前后质量的比较关系记录下来,这时有些同学就急于得出结论了:“质量关系无规律可循。”而有些能力稍强的同学已看出个中原因了。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完成自主探究,我又引导他们先总结四个反应的反应原理,然后对表达式进行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由前两个反应得出“反应总质量不变”的结论,而后两个实验记录结果为“变大”“变小”,但他们发现此结果并非结论,因为他们发现“第三个反应没有称量反应物中O2的质量,所以称量结果变大,第四个反应是没有称量到生成的CO2的质量,所以称量结果变小了"。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
对“CO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可以设定为: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 →解决问题→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这一节课进行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教师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利用C和CO2的性质分析燃烧很旺的煤炉中会发生哪些反应。学生暂时只能回答“C会燃烧生成CO2,CO2又会被C还原成CO”。教师问:“以上两个反应体现C 和 CO2的什么化学性质?”学生回答:“第一个反应说明 C具有可燃性;第二个反应说明 C具有还原性,CO2具有氧化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得氧失氧看, C的可燃性和还原性都说明碳只能得氧,而CO2的氧化性则说明CO2只能失氧。那么,组成介于二者之间的CO又具有哪些性质呢?”第二步组织学生设计探究方案:(1)、学生猜想,对CO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a、CO能得氧,具有还原性;b、CO能失氧,具有氧化性。(2)、确定探究方向:课堂上探究CO得氧,即可燃性和还原性。关于CO失氧的问题留给有余力的同学课下去探究;(3)、设计探究方案:由学生分组讨论后确定。具体环节如下:
2.如何将科学探究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淡化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差别,尽量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验证性实验逐步改变成探究性实验,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情感和价值观。
科学探究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做底蕴,否则学生根本无法自主地去寻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从半探究逐步进入到全探究过程。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例如:氧气的制取
探究内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
主导思想: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各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