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57#
发表于 2008-9-19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综合题,综合了理、化、生三门自然科学的知识,看似复杂,实则简单,在这里,教师只要引导得当,相信有不少学生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在解答之前,我进行了简单的提示:此题应用了物理学中的压强知识和生物学中的呼吸作用的知识。结果,很多学生都顺利地进行了解答。

三、渗透“学科综合”需要提高教师素质

跨世纪的教育面临跨世纪的挑战,跨世纪的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的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教师能否正确启迪学生的思维就成为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掌握的学科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要更广泛地学习和了解其他相关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和理论以及各个学科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学习:学习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系统的科学专业知识;学习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照此要求,我们任重而道远,确需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9-22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做法和体会



河北省青县清州实验中学 杨再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新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当学生发言时,我认真听取,决不插嘴打断他的思路,学生回答问题不论正确与否,一律表示欢迎,必要时展开讨论。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感到轻松、愉悦,他们敢想、敢说,愿参与,会参与。这样,他们的创造潜能也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善于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课题的引入可以是一个有趣的实验,一则富有哲理或有趣的故事,一段教学录像或矛盾对立的问题等等。例如,我在教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课时,我通过这样一则故事引入新课:从前,有个老财主在过六十大寿时收到一个非常大的钻石,老财主怕被人偷走,就把它藏在了暗室里。一天暗室突然起火,而且火越烧越大,他儿子说:“赶快让家奴把财宝抢出来吧!”老财主心想:人多手杂,让人偷走一件怎么办?于是说:“真金不怕火炼,不怕!”可是,大火过后一清点,除了那颗大钻石之外,其它珠宝一颗不少。“难道钻石真让人偷走了吗?这绝不可能!”老财主心想。可是钻石哪去了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新课,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猜测钻石的去向,从而也更激发了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的中心应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重要手段。这些问题既要新鲜、别致又要富有启发性、挑战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教师要通过这些问题,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开阔他们的眼界,启发他们的心智。同时,问题的答案应设计成开放的,多元的,以保证学生获得较多的创新体验。例如:在复习物质的鉴别与检验的有关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纯碱溶液?问题一出来,学生马上想到了可用盐酸或石灰水来鉴别。这时老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如果没有盐酸或石灰水,你能不能想办法鉴别出来?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多种新颖独特的方法。如:测导电性,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加纯碱溶解法等。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想出了多种方法,而且每种方法都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在求异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四、精心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更应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念,试念生断语,断语生行动,以此演化无穷。”例如气体的制备实验,我在讲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设计过程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首先,我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要考虑哪些方面?你怎样设计可使实验操作更简便易行?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存在缺陷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性充分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愿与各位同行共同交流探讨,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9-22 06: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全新的尝试全新的体验



河北省承德师专附中 李颖 舒振华 王卫东



──化学实验教材的实施情况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必须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因此,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1年9月,我校继大连市旅顺口区之后成为又一个化学课程改革的试验点,我有幸成为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员,经过暑期人教社专家的培训,使我了解了化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思想和改革的目标及动向,同时也使我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近十年的教学工作中,使我深深体会到,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三率的评比,我用无数的习题、无数张试卷使我们的学生的分数越考越高。然而,也正是教师的“精讲多练”使学生天性中的“异想天开”都被扼杀了。虽然不能说我们“误人子弟”,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严重地阻碍和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如何改变当前的教学现状呢?”带着这个严峻的问题,我开始了新的教学尝试。(现在我仅代表由市教研室郭主任领导的师专附中实验组的四名教师就近一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点感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希望与各位教师共享和探讨。)

课改之初,我们实验组对《课标》和《实验教材(上册)》进行了研读,我们从课标的内容以及教材对于不同内容设计的层面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新的教育理念,这必将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化学课程改革中的几个变化:

(一)教材内容的变化(即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

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这本新教材,你会被它鲜活逼真的板面设计以及精美的图画和照片所深深地吸引。正象有的学生所说的那样:“拿过化学书,我就想把它从头看到尾……”,这本书从情感上就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它已不再是“应考工具书”了。

先简单介绍我们体会到的新教材最大的变化在于:

1.教学观念的根本改变

以往的教学内容注重结论,而新的教材则注重过程。教材中对于许多重要知识和实验现象都没有系统的描述,而是以核心理论为主线,安排大量的“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2.教材基本内容的改变

教科书中删去了旧教材中“繁、难、编、旧”的内容,改变以过去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过强,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状况,更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使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生活性、实用性、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广度和知识面扩大了,而适当地降低了难度。

3.概念教学的改变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注意到了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发展性和可接近性,强调学生对概念学习和理解的循序渐进,不强调机械地死记硬背。如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不直接给予,而是指出氮气、氧气是纯净物、空气是混合物,让学生直截了当地理解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元素的概念则是由名词→解释→概念的给予过程,即课本从课题1中提到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率,从而使学生认识了“元素”这一词,然后在“水的组成”等课题中不断提到什么物质中有什么元素,并对元素进行解释“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最后在“元素”一课题中再给出概念,而此时学生对于“元素”已经很熟悉了,使他们自然而然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4、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

在新教材中,主体知识部分都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得出的结论,体现了自主的学习方式。对于一些无法让学生探究的或不易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则采用了“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来呈现,例如:对于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的教学,就需要学生通过看录像、图片后,进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教科书中编入的“科学.技术.社会”、“资料”等内容,使化学原理与生活、社会实际、最新科技成果联系起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密切联系的了解;“调查与研究”,则是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且将知误用重新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巩固升华所学的知识。例如:空气和水→调查当地的空气和水体污染情况,研究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燃料和灭火→如何灭火;燃料→调查目前所使用的主要燃料,解决研究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及酸雨形成和危害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改造社会,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而每一单元后面双设立了“单元小结”,给同学们以清晰的思想脉络,引导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从面从头脑中自主地去完成具有个性差异的知训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千篇一律、万人不变的知识体系。

(二)师生角色的变化: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始终都在扮演着一个主宰者和评论者的角色上。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说“注意听讲”、“别说话”、“闭上嘴”……之类的话,我们习惯于“一言堂”,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造成考场失分。因此,教师被称为“教书先生”。然而,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教师“何功之有”?学生的学习被我们包办代替,我们使学生的大脑成了前人知识的“复印机”,学生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家里的油锅着火该怎么办;参加奥赛拿高分,却不知道科普论文怎么写。这样的学生根本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但需要学生有充实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精神成为我们教学的主要方向。我们应把“教师──学生”这一系统从“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将教学的过程转变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成为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则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说心里话,“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开始我真有些接受不了。我总觉得教师讲得少,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就少,教学任务怕是完不成,其实不然。经过一年的实践工作,我终于真正理解了“教学生学,不如教会学生学”这句话。例如: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之后,带着无数的问题走入化学之门。他们所接触的第一种物质就是空气,对于拉瓦锡等无数科学家对空气组成的研究,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课堂阅读,互相分享并体会到了科学发现的不易。教师则引导学生重新体验科学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我将“氧气占空气体积1/5的实验”由原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旧的教学方法,改为探究性实验,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实验方案:即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想测定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我们应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样的实验呢?”学生受拉瓦锡实验启发,考虑到应在密闭容器中用某一物质消耗氧气,由反应气体的体积来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学生的思考得到肯定后,接下来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能看出气体减少的体积是多少?”学生以物理知识为基础想到“氧气消耗后密闭容器内部压强变小,外部压强大于内部压强,如连通储水装置,水就会进入密闭容器且体积为消耗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定氧气的体积。”通过学生的思考,思路逐渐明朗,实验方案也就出来了。我将实验仪器及药品介绍给同学,由同学们分组探究,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并不都是一样的,于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为什么实验结果会有偏差呢?”教师将学生各种猜测记录于黑板上,最终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红磷用量;2、集气瓶冷却程度;3、装置的气密性。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以上问题,我分别给14个实验小组分配从正反两方面对以上3种情况进行实验探究。这一次带着问题进行的实验使学生们探究的目的性更强了,实验效果更好了,绝大多数同学为了得到正确结论,做实验一丝不苟,俨然“一个小小科学家的样子”。经过实验,同学们很快得出了正确结论,从而验证了这三种情况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重要的是这一次探究活动的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但使学生认识到了“科学的严谨,可能性一点小小的失误就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培养了学生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全面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有个同学课后曾兴奋地说:“我太喜欢化学课了,化学老师跟别的老师不一样,每一节课都让我感觉非常渴望着去找到些什么,我想有一天我会成为拉瓦锡。”这句话,让我更坚定了课改的决心。

另外,在这一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反应物为什么用红磷而不用其他物质”的问题,我本打算在讲完氧气性质后作为习题留给学生分析,可没想到第二节课刚一上课就有学生举手提出了这个问题:“老师,上节课咱们分析了3种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那如果把红磷换成木条、蜡烛(因为他们接触到的物质还很少)等一些其他可以和氧气反应的物质的话,也能得出结论吗?”当时我都要把个中道理象以往一样说出来了,可话到嘴边,我又突然考虑让同学们去讨论吧。让我感觉非常意外也非常兴奋的是,学生居然讨论出“木条、蜡烛燃烧会产生CO2气体,它影响了瓶内气体的组成,从而使压强发生了改变,肯定得不出结论。”进一步双有学生说:“女那就是说,不能用燃烧后产生气体的物质了。”当然这一讨论还不彻底,我没有急于补充,但是我给了学生们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我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写了一个大大的100分。其实,这一课下来,等于是让学生给我上了一课,让我重新发现了学生的潜力和认识到了他们的可爱之处,使我更爱我的学生们,我也更深刻体会到了做老师特别是化学教师的乐趣。

(三)评价方式的改变

新的评价方式已不再强调“甄别”和“选拔”,而更注重“改进”和“提高”,也就是说评价不再是优中选优的“筛子”,而应该是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学的评价可以由单一的笔试测验转向笔试测验与活动测试相结合的方式。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测试,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核,让学生表现出创造、设计或做某些事情的能力。例如:对于实验报告的评价,论文的展示等等。另外,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不批评,多鼓励,常表扬”的方法,尽量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去表扬他,促进他,以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增加成功后的信心。

二、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与收获:

1.如何组织“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活动与探究”的成功与否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在课改之初,为了使学生能自主地探究,我原以为不要对探究过程进行控制,然而不控制却导致了不少学生的茫然和不知所措。因此,我认为初中化学中的“活动与探究”过程还应在教师的引导和控制下有序地进行,这样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探究过程能有效地进行。但这也势必会限制一些能力较高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我则采用鼓励他们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对其在探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及拓展性问题进行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方法,以发挥优等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活动与探究”的过程中,我通常引导学生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进行探究,但还需针对具体课程进行具体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9-2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例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先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创设探究的情境,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其化学性质发生根本改变,由原物质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质量上有什么变化呢?"学生马上想到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可能有三种情况(1)不变;(2)增加;(3)减少.带着对三种可能情况的疑问先观察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情况.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但初步感受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细心观察体会到探究的途径和方法,为以下分组实验做好准备。学生带着这一结果是必然还是偶然的疑虑开始自己的分组实验。四个实验分别为:
学生先就实验本身的现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然后再将反应前后质量的比较关系记录下来,这时有些同学就急于得出结论了:“质量关系无规律可循。”而有些能力稍强的同学已看出个中原因了。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完成自主探究,我又引导他们先总结四个反应的反应原理,然后对表达式进行分析。绝大多数同学都能由前两个反应得出“反应总质量不变”的结论,而后两个实验记录结果为“变大”“变小”,但他们发现此结果并非结论,因为他们发现“第三个反应没有称量反应物中O2的质量,所以称量结果变大,第四个反应是没有称量到生成的CO2的质量,所以称量结果变小了"。从而得出"质量守恒"的结论。
对“CO性质”的探究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可以设定为: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 →解决问题→总结和评价。教师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对这一节课进行分析,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教师第一步先引导学生利用C和CO2的性质分析燃烧很旺的煤炉中会发生哪些反应。学生暂时只能回答“C会燃烧生成CO2,CO2又会被C还原成CO”。教师问:“以上两个反应体现C 和 CO2的什么化学性质?”学生回答:“第一个反应说明 C具有可燃性;第二个反应说明 C具有还原性,CO2具有氧化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得氧失氧看, C的可燃性和还原性都说明碳只能得氧,而CO2的氧化性则说明CO2只能失氧。那么,组成介于二者之间的CO又具有哪些性质呢?”第二步组织学生设计探究方案:(1)、学生猜想,对CO的化学性质提出假设:a、CO能得氧,具有还原性;b、CO能失氧,具有氧化性。(2)、确定探究方向:课堂上探究CO得氧,即可燃性和还原性。关于CO失氧的问题留给有余力的同学课下去探究;(3)、设计探究方案:由学生分组讨论后确定。具体环节如下:
2.如何将科学探究的方法融入到教学中去
在教学中淡化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差别,尽量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验证性实验逐步改变成探究性实验,在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情感和价值观。
科学探究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做底蕴,否则学生根本无法自主地去寻求探究途径,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从半探究逐步进入到全探究过程。先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再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例如:氧气的制取
探究内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
主导思想: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各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态度,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发表于 2008-9-2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3.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途径的多样性

(1)从课堂教学中体会:

并非所有的课题都适用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化学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的十要素为:启发探究、阅读、讨论、质疑、讲解、练习、交流、小结、评价。依据以上要素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阅读讨论式(金刚石、石墨和CO2)、探究式(主体知识)、质疑释疑式(课题的引入、复习和小结)、反馈评价式(CO2的功与过)、交流小结式(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主块以及交流学习的体会、方法、教训及成功的经验)。

(2)通过课下的多种方式体会:

为了让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经常布置学生或让他们主动地查资料“在资料本”,包括从书中、报上、电视上获取,或上网查寻、或询问等方式,学生在这一方面兴趣很高,而且收获不小。另外,培养学生书写小论文,从中展现一些个人的想法,让他们的想象力有充分发挥的余地,还经常驻布置一些家庭小实验,如用花瓣做指示剂,探究鸡蛋壳中的主要成分等等。

(3)使学生把学习化学作为成长的需要,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其探求科学知识的意识。

①身边处处是化学知识,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如为什么灯泡中放少量红磷?为什么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污染等等。

②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基础知识。

③教育学生要有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和改造社会的责任感。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除了现有班型过大,教学资源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跟不上)等问题给化学教学改革带来困难外,从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还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新教材思路与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的矛盾

通过与学生讨论、交流、座谈,我了解到学生虽然喜欢改革后的教材和教学方式,但他们还在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已经习惯接受老师给出的知识或由书本中给出的所谓“标准答案”去解决一些问题,习惯于老师给做章结小结,找到难点和重点。要想使他们从以前的接受性学习跨越到主动探究,适应新课程还需要一个过程。

2.新教材的实验配套设施要求与现状的矛盾

开放实验室的困难:指导教师不足、药品仪器不足等等。

3、中考的要求与实验教材内容的差别:

人人注目的升学率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那就无异于不改,可是我们现在的课改的价值又根本由中考体现不出来。

另外,作为教师,我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不再把自己深深地埋在题海里,而应认真地研究教学,创造性地去思考教学,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且高效率的课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08-9-2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概念教学的几点尝试



承德民族师专附属中学 董秀梅



化学概念是人们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本质属性的认识。所谓的本质属性即某一类事物独有而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质。化学概念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因此,只有理解和掌握了化学概念,才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深究化学问题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化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教材有意淡化概念,现就新教材概念教学谈几点具体体会。


首先,从概念的形成上认识化学概念。


概念的形成,指的是学习者从大量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以辨别。抽象、概括等形式发现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形成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如果这些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形成规律的揭示,那么就能领悟到知识形成过程中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先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些物质,然后再归纳总结为理性认识,总结出概念的含义,最后用实例来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依此来达到应用的目的。


例如,在“氧化物”这一概念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总结学过的化学式,“Al2O3、SO2、MnO2、H2O2、CO2、Fe3O4”等等,然后写出名称“氧化铝、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过氧化氢、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再要求学生讨论名称的共同点,学生会惊喜地发现都有“氧化”二字,因此,非常自然地引出“氧化物”这一名称。接着做总结,像名称中有‘“氧化某”、“几氧化某”、“几氧化几某”的均为“氧化物”。接着继续让学生观察总结氧化物化学式的共同点,学生会看到,化学式中都有大写字母“O”,且都在化学式的后办半部分。另外再要求学生看另外一部分,他们同样会发现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有一个大写字 母。不同之处是有的还有一个个写字母,右下脚的数字也不相同。总结了这些之后,向学生简要介绍元素以及元素符号的写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为化学式的书写打下伏笔。再要求学生用元素来给“氧化物”下定义,80%以上的同学都能总结出来。学生自己总结出概念之后,会异常兴奋,印象非常深刻。但是,知道了概念,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会应用。把前面学过的或者没有学过的化学式写出来,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辨别出来,哪些是氧化物,哪些不是氧化物。再通过讨论两个问题:(1)是不是含氧化合物均为氧化物?(2)氧化物都叫“氧化某”吗?学生能够列发出一些特例——水,这种氧化物,知道如何区分氧化物。这一难点一旦突破,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也迎刃而解。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学生会感觉化学并不太难学。学生自己能够深入探究,由自己亲自总结,得出结论,因此对化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第二,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学生的情绪处于高兴的兴奋点上,对于接着出现的原子、分子等一系列抽象概念,学生会很失落,这些抽象的概念令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利用多种方法,使难于理解的概念简单化。例如,恰当地利用图象、分子模型,待别是制作多媒体分子动画模拟来描述分子、原子,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首先,在概念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让学生看到这些微小粒子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学生看到这些粒子之后感觉非常新奇,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我们介绍分子、原子的概念做了铺垫。在教授分子、原子概念时,使用多媒体效果展示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使得这些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利用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感性认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推理获得结论的全过程是实现探究究学习的重要途径,能使得学生对概念理解起来更在现,更显而易见。


第三,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新理论层次上加深有关旧概念的理解。随着学生所掌握的物质结构知识的加深,旧概念又可获得高层次的理解,成为高层次的新概念。概念的层次性,也就要求教师教学的层次性。例如,初三学生刚开始接触的“氧化反应”,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到“氢气”的还原性时,会发现,“氢气”与“氧化铜”中的“氧”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的是“氧气”,而是氧元素。再通过学习“化合价”知识,知道“凡是有化合价升高”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增加。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不但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发展性概念的出现,要求我们教师要注意概念的广度、深度,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如果那样的话,学生会感觉应接不暇,难于理解,造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得不偿失。


在教材中引出概念不仅是为了知识表述的简约性,重要的是通过概念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知识的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已学的概念去理解新的事物,对化学概念做出合理的解释。学生理解概念,也不能停留在对概念下定义,作注解的水平上,重要的是,应鼓励他们广泛运用概念,这样才能使概念来自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概念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使概念理解由枯燥变活泼,由死板变生动,发挥各种可利用资源优势,让学生觉得化学好学、易学,激发他们乐学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就象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如果我们的教师都能达到这种境地,那么,我们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08-9-2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解读人教版新课标初三化学新教材



安徽马鞍山市桃冲中学 陈 义



传统的化学教材编写是以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三序结合原则编写的。而人教版初三化学新教材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的各自优点,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科书理论性知识和逻辑性相对弱化,联系实际的知识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强化。全册书共12单元,单元内与单元间都彼此融合,相互关联。科学探究精神贯穿其中,新教材有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全书图文并茂,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情结,增强动手能力,在整个初中阶段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大有裨益的。总的看来,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材的编写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新教材在整体设计上,内容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每一章内容充实,思路清晰,内容呈现顺序由浅入深阶梯式上升,重难点相对弱化且合理分散。启迪学生思考或由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不仅出现在习题中,也出现在课堂练习上,如上册有课堂练习2个,下册有2个;讨论上册有20个,下册有14个。这些问题的安排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的效果。

初中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差,理解抽象的概念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教材编写认真研究了学生的心理,利用一些可视性强的材料、插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解难点。如上册“过氧化氢分解”示意图、“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体污染示意图”、“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干冰升华”等等。新教材语言通俗易懂,既富有感召力,又不失科学性。

二、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

化学是应用学科,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材的编写体现了这一点。在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教材中“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材料”、“生活中常见的盐”、“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

其实,在学生身边可选材的事例十分广泛,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在处理上体现了灵活性,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一些内容安排在调查和查阅资料上,上册有调查研究4个,下册有8个;上册书有阅读20个,下册书有阅读18个;上册书有查阅资料2个。对于有较高要求的内容,有些单元后面安排了拓展性课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研究。如第三单元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第七单元“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第9单元“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第11单元“物质的分类”。

三、加强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理念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技术应用会带来双重性,理解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环境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中插图很多,如每一单元首页都有一幅彩图,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但也有一些插图给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上册58页“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61页“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125页“扑灭火灾”、140页“工厂排放的烟尘污染空气”、141页“森林受到酸雨破坏”、“雕像受到酸雨腐蚀”、下册103页“塑料垃圾对大自然的污染”等等。这些插图的作用是相当大的,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家园,人类与环境要和平相处,天人合一。要实行可持续发展,不能边发展边污染,边污染边治理,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否则,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对人类惩罚将是触目惊心的。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呈现多元化

化学学科如果离开了科学实验这一基础,将失掉它赖以继续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化学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化学教学,如果不重视实验教学,将对青少年的智能的发展与科学世界观的的形成带来不良影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实验内容与方式做了相应调整。例如,第一单元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介绍了实验的基本操作“取、量、热、装、洗”,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起了铺垫作用,而传统教材将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在教材结尾,不利于教学。在实验内容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如实验室制氧气,传统教材用的是氯酸钾,考虑到这个反应的环保问题、副反应问题,新教材改用过氧化氢(双氧水),既经济又环保,操作简单。另外,新教材在实验方式上调整很大,除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外,增加了活动探究实验和家庭小实验,上册有活动探究内容11个,下册有12个;家庭小实验上册有4个,下册有6个。探究实验和家庭实验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和推理结论的全过程是实现探究的重要途径,教材在这方面精心构思,很有特色。

五、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方法。在新教材中突出了科学方法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了以陈述方式为主的建构教材的传统做法,新教材中介绍了相关的科学方法。在初中阶段配合内容有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探究,以后逐步养成类比、假说、信息收集和数据处理等方法的应用。上册安排了制作设计1个;在下册安排了1个数据处理的活动与探究的事例。这对于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体会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并对实验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中体会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必将帮助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学会主动思考提出问题、亲历实验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灵活解决问题。

六、在新教材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方法是产生知识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规律,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会大大提高。

新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正文页面上留有很多空白,可记笔记、写要点、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以及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等,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和思维状态。另外,在新教材中增加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语,如“讨论”、“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资料”、“调查与研究”、“课堂练习”、“化学·技术·社会”、“本单元小结”等。教材中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化学打好坚实基础。

七、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支持者、参与者,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用过去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而是用现在的知识教未来的孩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充分反应了科学素质的培养所需化学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用了对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相关素材,有效地处理了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了许多活动内容、化学实践等科学素质培养的有效手段。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给教师留了较大的的创造空间。新教材的使用使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才能、研究能力等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遇。要求教师利用新教材,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它手段无法代替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教师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利用各种演示和探究性实验,灵活使用新教材,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联系,适当增加跨学科的知识内容,促进化学新课标的顺利实施,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