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29#
发表于 2008-9-14 07: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湖北省宜昌市花艳中学 张洪波
──人教版化学实验教材(九年级上册)教学有感
课程改革如一阵春风于2002年秋吹到了湖北宜昌实验区,经过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广大实验教师带着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理解,走进了新课堂。作为九年级起始学科之一的化学,笔者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观摩、实验和探索感到新课程的主渠道是课堂,只有让新课标下的大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新课程的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那么如何使学生主动地学,会学、乐学,并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呢?我在九年级化学新课程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在欣赏、参与和展示中和学生一道走进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化学是九年级起始学科,当学生第一次拿到新教材时,早就被书中的斑斓的色彩,并茂的图文,有趣的实验,远古的化学工艺,最新的高科技深深地吸引着。结合新教材趣味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和学生感兴趣的特点,在上第一节化学课前,我就布置学生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物品商标、说明书及现代高科技的有关信息资料。课堂教学中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推出以下场境:蓝蓝的天空下白云朵朵,河水晶莹剔透,草原碧绿如洗,森林郁郁葱葱。城市里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汽车川流不息,火车在原野上奔驰,飞机翱翔,卫星上天,城乡人民衣着华丽。基因解谜,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纳米技术,三峡工程,西气东输,绿色奥运等镜头伴着美妙的音乐在银屏上频频闪动。从学生专注的神态上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亲近。接着让学生自由地在全班展示和介绍他们搜集到的与化学有关的实物、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商品药物的商标及说明书,一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的舞台。学生的展示从食盐、味精、醋等到人造革、化纤,从学习用品的纸、墨、橡皮到涂改液、自动铅笔,从自然界中的空气、水到土壤、岩石,从矿泉水、汇源果汁到果冻、方便面,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学生尽情展示纷纷参与,表现欲望空前高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点拨、协助、控制作用。最后,结合化学课的特点,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在一个烧杯中加入半杯无色液体(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第二种无色液体(酚酞),烧杯中的液体立即变红,再逐滴加入第三种无色液体(稀盐酸),液体的红色逐渐变淡,最后突然变成无色,再滴加第一种液体,液体又突然变成红色,滴加第三种液体,红色又消失……如此循环数次,颜色反复变化,看到这种变化,全班学生个个称奇……就在学生很想知道产生这种变化的奥秘时,下课铃响了。这犹如一部精彩的电视连续剧突然结束一样,学生遗憾不已,希望继续上课……表明学生对化学“一见钟情”。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我将学生带入一个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
二、在活动探究中体验方法与过程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活动与探究”栏目。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认识知识的发展与形成,体验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技能。活动与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学习CO2制取的实验时,先让学生罗列出有关生成CO2的一些方法,方法越多越好。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准上,罗列出了下列能得到CO2的方法,如:
等,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学生经过七嘴八舌的补充完善;终于得出制取CO2必须从操作方便、条件简便上来考虑,于是排除了上述的前5种方法,对于6、7、8、三种方法又选用哪一个呢?学生仅从方程式和条件上无法选择,于是我让学生实验探索。仅从学生探究实验的装置的设计上看就各具形态。方法一是:取3支试管分别先加入Na2CO3、CaCO3固体、CaCO3固体,各加入少许稀盐酸、稀盐酸和稀硫酸。方法二是:直接在制取CO2的装置中分别进行上述6、7、8三个实验。结果发现6比较容易收集,而7由于速度太快,CO2“夺口而出”来不及收集,而8中开始有少许气体后来始越来越慢,以致于最后没有气体了,由此学生找到了实验室制取CO2一定选用CaCO3和稀盐酸,而不选用其他方法的原因,这也为灭火器中的药品为什么是Na2CO3和HCl,以及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作了经验积累和知识铺垫。再如在学习CO2会产生“温室效应”时,带着学生到郊区蔬菜大棚里去感受,同时测出空旷地段和大棚中的CO2含量并作对比。这种体验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活动比老师空讲一百遍还要强得多。
三、在参观调查中感受化学就在我身边
新课程强调教材内容要回归生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僵硬的知识,“知识形态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生活化的知识”,“有生命力的知识”,使学生懂得教材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已有的与化学相联系的知识。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调查工厂、社区,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感受到化学知识的价值。有的学生家里沼气池,我就组织学生到他家里参观并请该学生讲解沼气的产生原理,使用沼气注意事项和好处。课后,我请学生查找有关沼气的相关知识。我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宜昌市第三水厂和炼焦制气厂。参观后,学生画出了工厂生产的流程图。有的学生还对煤气公司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也作了采访调查,还有的学生发现教材中的自来水的生产流程与实际生产有一些不同之处,如:氯气在水厂实际生产中有两次使用,一次是在水源刚进入沉淀池时通人,另一次是水被完全净化后压入高压水泵前通入的,而教材中只出现了在水净化后通入氯气这一次,此时氯气起杀菌消毒的作用。而实际生产中为什么是两次通入氯气呢?第一次通入氯气起什么作用?学生带着一团迷惑采访了工人师傅。参观中有的学生还请工人师傅给他们在笔记本上画图、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有的嫌记笔记太慢,干脆用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录音,以便回校后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走出校门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化学知识,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既愉悦又充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巩固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觉得学化学有用。
四、在讨论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伙伴的影响大大超过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中学生天性喜好伙伴间的交流,他们十分欢迎用讨论与合作的方式学习,同时从当今社会发展来看,要完成重要的事业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带动、相互激励、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碰撞出的智慧的鲜花开放在集体学习的土壤中。在探究性实验:用蜡烛代替红磷来测量空气中CO2的含量时,左边集气瓶中的燃烧匙放蜡烛,右边通过导气管吸入石灰水,结果石灰水没有上升到左边集气瓶的五分之一处,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某一个学生很难分析完整,通过学生讨论七嘴八舌的交流补充,很容易找出以下原因。1.石灰水没有与CO2充分接触,CO2有剩余。2.蜡烛占有体积。3.导气管内原先有空气。4.集气瓶气密性不好。5.集气瓶未完全冷却。6.集气瓶中的O2消耗到一定程度时(O2并没有消耗完)蜡烛熄灭了等,上述结论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合作与讨论使学生思想与思想得到充分交流、行为与行为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行为和新的智慧。
五、在查阅资料中自主学习
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栏目,有的栏目还配备了精美的插图。我在教学中总是要求学生去阅读和理解这些栏目,并要求学生写出阅读笔记,谈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还让学生查找其他相关资料。例如:让学生查找沼气的主要成分、沼气的发展史,比较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的优缺点。有的学生就从《楚天都市报》(2002年12月20日)上查到了有关宜昌天然气的资料,并向全班公布。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半年来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思维和见识更加开阔了。学生自主学习,养成了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化学史料、联系生产实际的知识及有关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习惯,从而缩小了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与社会生产、人们生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之间的距离。为此,我在教学中也将收集的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化学史料和最新科研成果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这样更增强了知识的时效性。
其次,通过查阅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查找资料给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把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听课、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变为主动研究来猎取知识。经过学生自己阅读、理解,把不甚了解,不甚清楚的知识得以重新认知,从而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学有余味,学有兴趣,改变了化学课主要是贮存知识,验证知识,机械记忆的局面。
再次,查找资料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查找阅读,这对学生的终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使每位学生关注社会,体验人生
通过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实验教材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只要按照《化学课程标准》去实施,就可以帮助学生观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就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就能初步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就能使学生在面对与化学有关的问题的挑战时,做出更理智科学的决策。它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实施、落实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蓝本。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就能弃传统教学之弊端,立新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取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出一代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8-9-15 06: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初中化学新课程中教师、学生角色再定位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一中学 周妮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角色为何需要发生变化

当人类跨入21世纪之时,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其结果必然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本国的教育系统作重大改革,“研究性学习”正被国际教育界普遍推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和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1.以“问题”为载体;注重调查。研究性学习以研究问题为目的,没有教材和大纲,这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多的创造空间。

2.呈开放性态势,注重实践。从研究问题的提出,资料的获得,到研究结果的得出,都突破了原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3.由学生自己完成,注重能力培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自由组合小组,制定实施计划,设计方案。直至完成学习任务。

4.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可见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它的出现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将同时成为学习者、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

二、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面对新教材,我们的化学教师再也不是昔日知识的主宰者了,因为新教材决不是让教师唱独角戏的剧本。

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体会中写到:“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索素质教育问题,而素质教育在我们的学科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课程改革从目标上为教师提供了具体做法和指导,教师仅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教知识为教方法,变重知识的掌握为重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重学习成绩为重学生的发展。”这位教师的体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教师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些“变”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呢?不言而喻,恰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通过课程改革实验,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就是要由原来化学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知识生产线的操作工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角倾变,为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深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二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过去,教师偏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重理论轻实践,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而教材抛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俨然是化学的绝对权威,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死记那些所谓的重点知识,再加上大量的反复地训练、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过去的做法。我校的一位教师在课程改革研讨中发自肺腑地说:“我一直以为和学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但反思以前的教学,对一些考试中常考的所谓重点知识,一味地强化训练,毫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而课程改革教师深深体会到,教师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去所谓“培养”学生了。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十多种方案,研究各个方案是否可行一座学生感受到了民主、平等。又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这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往,更多地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交流融为一体。现在,化学教师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富于朝气、有个性、有自己思维的个体。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 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三、学生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外在的表现就是对化学课产生了空前的兴趣。现在,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比从前更喜欢化学课了。

1.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由、多向交流和探究性为方的方向转变。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改变了过去“听、记、背、练”的被动状态。由于探究学习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面粉爆炸实验中,学生探究了诸如面粉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燃吗?为什么要把面粉吹起来等问题。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

在探究性学习中,广大教师还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这一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十分注意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之间的配合,更注意小组之间的合作,互相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承受失败的失望,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2.学习形式的转变

在学习形式上,课程改革打破了一本书一本作业的多年一贯的僵化模式,变生动活泼、 灵活多样。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 的新理念。有的教师设计“家庭化学小实验”,有的教师密切结合现实,让学生考察周围环境在近几年所发生的变化,调查10年来家乡长江资源的变化,让学生分组去污水处理厂考察,撰写化学小论文。在这一开放的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公民素质。

学生的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改变了过去作业的千篇一律。取而代之的是以小论文、小发明、小制作等。学生对知识章节总结或图、或文、或诗、或小报,种类繁多,即使是作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图,这些得益于新教材新颖形式的启发。

有的学生的档案中,收集了近四十份材料,有实验设计,有对某一节课的感受,有实验报告,有搜集的资料,有科普文章,有调查报告,有自我评价,有个人总结经验,有讨论材料,有章节知识整理与归纳等。

综合以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概括为“五多五少”: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活动多了:教师照本宣科的少了,设计实验、备课的多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少了,课外实践多了;学生作业少了,作业形式多了;教师批评少了,鼓励、表现多了。总之,教师的指导应该渗透到研究性学习的每个环节,让学生学得主动,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8-9-15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化学新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江西省宜丰县芳溪中学 李发贤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本学期起在我市各初中正式展开。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实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初中更困难不少,一些矛盾更加突出。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有幸亲身体会新的实验教学带来的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同进也处处感受到压力和困难,对实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感触很多。我感到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地处理好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将影响到整个实验教学的成败,须银起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宣传力度不够,学校管理理念滞后

本学期开始的初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在宣传和准备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宣传不到位,造成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既将开始的化学新课程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困难认识不足。仍然认为跟以前多次进行的新教材培训一样,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有新思路、新提法,但只是小打小闹,而没有想到此次改革的力度如此之大,因此从教学人员的安排到日常课时安排完全照旧,既没有新思路更没有具体实施方案。第二,新教材发行滞后,新教材到8月底才到达一线教师手中,直到上学期结束教师还不知道化学下册将有什么内容,使教师失去了钻研研究的时间;再加上初三毕业班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象,教学任务繁重众所周知,这样就必然使教师处在一个穷于应付的境地,对教学的全面研究也不甚了了,难以做到准确到位;第三,有些学校的领导对新课程的实验,支持的力度明显不够,也使教师失去了原本就很少的学习机会,其结果是:领导认识老一套,老师上课老框框,不能按新教材的理念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功能,新的师生互动模式难以实施,探究式教与学成为一句空话,拿着新教材,走着老路子。总之,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钻研教学法的深入与否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处理不到位,实验教学的效果就成了问题。

二、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

化学新课程教材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教材不仅色彩艳丽,图文并茂,而且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也到处体现出现代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令人振奋不已,但是新的教学要求也常常令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比如课文中的调查与研究往往就很难进行。莫说是上网获取信息,就是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方面搜集资料,绝大多数学生是难以做到的。既使是教师也不容易完成,因为很多农村学校的电脑并没有接入互联网,且不说还有相当多的教师跟本不会上网,学生中更是只有极少数学生进过网吧,玩过游戏而已(一般学校是禁止学生进网吧),甚至还有不少学校连“古老”的幻灯机都进不了教室,落后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另外,大部分的初中教师,特别是工作年限较长的化学教师,由于长期脱离高中知识(绝大部分初中都是独立的),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每天接触只是一些一看就知道答案的知识,或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以及一些本来就不甚准确的概念,造成知识陈旧老化,教师的科学素质呈下降趋势,很显然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否则新课程的实验就成为新的肥皂泡,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三、教学资料匾乏,教学习惯落后

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有好处,当然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团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如,电解水实验,CO还原CuO的实验,CO的燃烧实验等,实验的可信度大大减弱,有些结论仅凭教师的猜测得出,其结果是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毫无探究方法可言,又如知识的深浅和范围,教师只能凭一本省教研室的练习册来推断,很容易在教学中迷失方向,而且仔细一看,其中内容与原教材如出一辙,与新课程出入很大,使教师在教学研究中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再就是新教学实践中学生多年来形成的学习习惯往往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掌握到哪里,教师好不容易使学生参与进来,上课也热闹起来了,可成绩往往是下降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拓宽,更容易使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无形中加大教学压力,这在如今还是以成绩论胜负的时候,又有哪位教师敢把学生前途当儿戏?学校不乐意,家长不会答应,所以教学实践与学生升学压力的矛盾必须在教学中认真处理好,才有利于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

四、教材安排不尽合理

新课程教材编排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教材编排与学校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上课只能是四十五分钟一节课,而有不少内容教学中不知如何安排课时才好,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第二,把教材分成上下两册,特别是下册内容过多,更是难为了师生,如今中考复习都是赶进度抢时间,升学看成绩,这样把教材分成上下册,更是加剧了矛盾,教学中造成前松后紧,教学效果严重受到影响,既使是全国的初中化学竞赛也是4月份进行,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在3月底到4月初完成教学,而要在短短几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学完下册内容谈何容易,何况还要出成绩,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第三,教材的编排思路明显有利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相当多的内容非常适合于边讲边实验的模式,而广大农村中学简陋的教学条件,只能望洋兴叹,这样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学校的差距;而且不少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是天方夜谭般的遥远,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这容易使学生感到化学只是一门科学而与现实生活毫不相干,学习的兴趣也必然下降。第四,教材有些改编包括实验的选择是非常好的,但也有不少内容的安排过于零散,难以把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如:酸、碱、盐的性质,学生也不易掌握。总之,新教材存在的缺陷很容易影响到新教学思路的全面实施。

五、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升学考试的矛盾,教师的教学研究与考评考核的矛盾

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切入点的,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深入广泛的科学探究,不仅使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能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但是社会,学校,包括学生本身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往往是以为能考上高一级学校为目标,所以,如果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感兴趣的问题上必将影响学习成绩,也容易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无疑会引起学校、家长、其他教师的反对。现在有很多学生,对中考不考的科目几乎放弃,学校的制度也完全向中考科目倾斜。如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减少或不设非考试科目的课时,有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了中考有个好成绩,连学科竞赛都失去了兴趣,所以只要中考方法不变,内容又大同小异,教师和学生都必然会只是围绕知识点,考点转,而不愿意去搞课外的课题研究,否则消费了时间,教师就只能靠加班加点 高学生的成绩了。虽然中考有些地区开始了考实验操作,但实际对学校、学生的触动并不大,因为既要考虑可操作性也要考虑各地条件的差别,否则又是新的不公平考试了。另外教师的评价考核与学生的成绩是习习相关的,教师们谁也不愿意干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新的评价制度,没有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教师的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就成了一句空话。总之,考试的大方向没有质的改革,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就存有隐患,甚至可以说这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

六、一些建议

新教材总体来说,是非常好的。第一,有些实验的设计非常巧妙。如:人呼出气体与空气的对比实验,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酸雨的实验,金属活动性实验,几种氮肥的鉴别实验等等,都比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改进。但也有些实验有待商榷。首先,材料和仪器对农村学校来说不好找,如铝箔、电解水的电极、储气瓶等,更不要说通风橱之类,所以相关实验就无法完成;第二,有些实验在教参上应有相关的建议,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少走弯路。如二氧化硫的制取,初中学校只能用硫磺在空气中燃烧或硫在氧气中燃烧制取,而二种方法的实验效果相差很大,又如做空气与人体呼出气体的对比实验,人呼出的气体用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收集的气体实验的效果也有很大差异;第三,教材中各种单位改用符号表示缺乏补充说明。如:分钟用时min表示等,师生都有感到很陌生,再就是建议教材附录中增加上网的有关知识,使师生更容易掌握这一获取最新信息的方法;第四,在不发达地区,中考的竞争是非常觎的,比如我们县每年有4千多名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只录取几百人,难怪有人说中考比高考的竞争都更剧烈,中考只有一次机会,而高考可以反复地考。所以各个学校都在上学期就把下学期的大部分内容提前完成,以争取到充足的时间进行复习。过去只有一本书,还好处理,现在分成上、下两册,新书未到,老师也没有书,学生更无邮,这就给一些不法的书商、印刷厂家带来了机会,仅仅第八、九两单元的复印件,就收一元多,既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也无法跟正式的课本相提并论。今年的实验区赚钱,明年的市场前景更是可观。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总之,实施新课程是大势所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以上观点是笔者的一点浅见,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8-9-15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明确课改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 雷国生



──使用新教材的一点体会

这一次课程改革,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年6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以下简称新课标化学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以)2001年初审通过。我市2002年秋季使用,我认为该教材改革目标明确,教育理念全新。

一、充分体现启蒙性、基础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领悟化学变化及物质的奥秘。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从学生普遍熟悉关心的蓝天碧水到丰富多彩的日用品,治病救人的药品,再到新材料、新能源。很适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过程,开始就感觉到化学其实早就天天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为了今后的学习、生存必须去认识。接着从历史讲到现在乃至将来,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都是基础的、诱人的化学世界。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感觉学习化学的愉快,发现探究过程的趣味性,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认识探究活动应该关注什么;体会出科学的态度、合理的步骤、正确的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第一次接触化学,由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望,虽然教师生动的讲解,诱人的描述必不可少。但教师应早作准备。如在探究蜡烛燃烧及人呼出、吸入气体这一现象中,不应过分强调标准、规范,而应注重态度、情感。指导学生关注些什么,使学生求知活动目的明确,愿意探究。不应过分注重结果,而应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由于9月初南方气温还较高,罩在烛焰上方的烧杯及对着玻璃片呼气都很难看见水珠,可启发学生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办法可看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让学生回家从冰箱中拿出干燥玻璃片、烧杯进行实验,现象很明显,还有的学生进而去探究家里液化石油气的燃烧,这样学生能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二、新课标化学教材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

为未来生存和发展具备必要科学素养的理念。如元素概念的形成,一改过先严格定义,再进述后应用的教材编排程序。而是根据当代学生接触物品丰富,媒体信息来源广泛的特点,先让学生领会各种补剂时(补钙、锌、铁、硒等)就是指元素,了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一段感性认识以后,再讲述元素概念,符合一般认知规律。化学用语也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渐渐认识、使用,到系统讲述时,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这些使学生终身学习化学必需的知识在学生积极认识物质世界及变化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方式,符合循序渐进的基本教学规律。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同时,也学习最基本的知识。如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 水电解实验产生氢气和氧气,学习检验反应产物,H2纯度等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应用元素概念,渗透守恒思想。同时学习水、氧气等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继而引出单质化合物概念。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实验过程中科学态度和安全意识的培养,还应注重由产物反推反应物的思维方法,以及元素、化学式的教学活动。我体会到,在该课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三、新课标化学教材充分注意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逐步学习用化学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和热量。学生先探究化石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还有一个罐装液化石油气瓶,学生仿佛回到自家厨房里,感受到燃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认真探究,分析又发现使用液化石油气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瓶内气压强大,泄漏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燃烧不充分产生CO使人中毒)。特别是探究后的讨论:①石油可直接作燃料吗?石油产品中哪些是常用燃料?②煤气泄漏会造成什么危害?使用罐装液化气在安全上应注意些什么?在教学中,第1题让学生假想,如果现在突然没有了石油,世界是什么样子?学生争着发言:“交通中断”“许多工厂停产”“家庭生活困难”等等,继而讨论石油直接作燃料又有何问题。学生积极思考,石油是复杂的混合物,直接作燃料不仅污染严重而且不能适用于各种热机、燃具。第2题的讨论更加热烈,学生自然将CO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物理知识(气压大、钢瓶必须能承受很大压力),控制反应条件(防止产生CO)等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就深深地扎根头脑中了。

四、让学生有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想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化学教材这一教育理念尤为突出。如第二单元课题1 空气,在空气组成的实验中,实事求是,不放过(减少的体积稍小于1/5)实际与理论的小小差距,诱导学生分析原因。这样的编写是有意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实验后让学生描述现象,粗心学生可能发现不了这小小的差距,而细心的学生发现了,但又不敢说,我就启发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一说真话、实话。这无疑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做科学”的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如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不只是传授怎样制二氧化碳的知识,而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制取气体的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制气过程中,从装置的选择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较强的能力。增强了再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心。

五、新课标化学教材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学科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教材开篇就明确指出,化学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上、下册的许单元始终把资源、环保、生命科学意识贯穿其中。从空气、水资源、化石燃料、金属矿物的利用和保护到新的合成材料及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无一不将化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第七单元课题2 燃料与热量,在讲述化石燃料重要性之后,紧接着由学生计算和图示后,深感能源危机就在眼前、自然发问:“我们该怎么办?”教师因势利导,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培养关心社会的情感态度也就很自然了,还有第七单元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从酸雨危害的探究到汽车尾气污染的认识及防治,通过探究讨论,使学生认识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激发求知欲,如何开发新能源,使人类未来生活得更美好。

六、新课标化学教材还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与自我评价

如探究活动,学习小结,小论文的反思及自我评价等。

总之,新课标化学教材改革的目标明确,教育理念全新,使学生在学知识、基本技能时充分注重过程和方法,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始接触教材时,感觉有些零乱、不系统,后来通过教学发现,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更新,还是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所以只有明确课改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才能使用好新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8-9-15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对化学新教材的实践与思考



江西高安市大城中学 邓迷花



本学年初三化学采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简称新教材)。开学初,我通读了整个上册教材,找出了它与旧教材的一些差异,对于怎样让性更易接受,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在实践中摸索、探讨,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佳的效果。

以下,简述我几个月来对新教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实验较多,新增的活动探究也较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中每个学生郊有机会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变化的过程、结果。也使学生亲身体会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科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实践证明,多开展化学实验可发展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如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课题3走进实验室,我边讲操作规则边演示了几个基本操作,当我问学生想不想自己动手时,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我带他们真正走进了实验室,做[实验1-3]、[实验1-5],我让学生分成12个组,每组四人,每人轮流动手。先做锌粒与盐酸的反应,两种反应物一接触就剧烈反应,学生惊奇地边做边观察并认真记录现象,有的边做边问:这个反应怎么这么快?冒出的气泡是什么?怎么试管的温 度会多高?我一一给他们简略解答后,告诉他们,只要你们有兴趣并能认真学下去,以后你们就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并验证产物,接着做硫酸铜溶液与氢氧比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看到有蓝色絮状沉沉生成。加热这个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发现蓝色絮状沉淀消失,试管中出现黑色物质。这些初学化学的学生顿觉眼界大开,有的迫不及待地追问这是些什么物质,我略说了一下答案,并没有要求他们记注产物,只要求他们能讲出实验现象。但后来发现,同学们对亲手做的实验印象特深,产物、现象同时牢牢记住了,对氢气燃烧产物的检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都理解,掌握得较快。在做[实验1-3]、实验[1-5]中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组配合非常默契,同时发现和提出了不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者,新教材的第一个阅读栏中,绿色化学的知识有其重要的意义,说明化学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就不仅要求从事化学方面工作或研究的人,还要求我们教化学的教师及学化学的学生都应有发展的思想。只有认真学习、钻研化学知识,才能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自己,从而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坚持实用性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新教材的实用性较强,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如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这样从生活实际出发,展示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生活中。当学到课题3《水的净化》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净水流程、折叠滤纸、过滤操作,区分软水、硬水,特别讲述到硬水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利与烦恼时,学生更是听得入神,我带了几瓶井水、河水到教室让两个学生在讲台上进行了过滤操作,之后布置他们周末回去可在家里用代用品进行过滤操作,经讨论学生知道了该用哪些代用品:小的油漏斗代替漏斗、餐巾纸(或卫生纸)多叠几层代替滤纸,筷子代替玻棒。通过对水的认识,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学生还能从新教材的《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中深刻理解化学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领悟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坚持直观性原则,让学生易接受抽象性知识

新教材有直观性特点,课本上彩色图像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有了过渡,起了桥梁作用。如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课题3离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而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新教材中配了彩色插图:钠原子边踢一个电子边说:“电子走开,我要形成相对稳定结构”,氯原子赶忙捞住被钠原子踢来的一个电子并说:“我需要电子,我也要形成和对稳定结构”,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分别形成了钠离子、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手拉手地结合成化合物氯化钠。这样学生仔细观察了类似卡通人物的离子、电子,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再如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新教材中也采用了类似卡通人物的原子站在中间有一支点的木板的两端,当两边大小人物数目不多时,像在玩翘翘板,当两边大小人物数相等时木板平衡了。课本中的图片把化学中抽象的分子、原子、离子、电子拟人化直观而有趣,对学生较快掌握并领悟知识的内涵大有帮助。

四、坚持互动性原则,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新教材中讨论栏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也多争论,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俗话说得好“理愈争愈明,愈辩愈清”。争讨中学生个个有不甘寂寞的冲动,而要说得确切,就要平时基础打扎实,堂堂课过关。无形中学生之间形成了一股奋发问上的竞争意识。如: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中课题1燃烧和灭火就有两个讨论栏.先讨论: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后讨论:从现实生活中的灭火实例来分析其灭火的原理。领悟能力强的学生即兴发言。不太理解的立即翻书之后也能说出其所以然,通过两次讨论,学生能当堂掌握知识要点。再如学完二氧化碳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讨论或查找资料,以二氧化碳为题写篇小论文,学生思维活跃,有的以采访方式写,有的写成童话,有的以电视科技栏的形式出现等,有位学生写道:“Hello!my name is CO2,我的家庭里有4位成员,碳爸爸、氧妈妈,弟弟CO和我。我的性格分为两大类:一是物理性格,二是化学性格……最后,我想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愿意为人类明天美好的生活,奉献终生。”从以上可知讨论对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如表达、思维、互助等化学科之外的能力大有益处。还有新教材中讲述化学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中分别有图片:四个学生兴高采烈地围在一块,一人说出了一点意义,这对于学生形成互动互助风气有鼓动作用。

以上是我个人对新教材的有利方面的浅析,我以为不利方面也有一些,如第二单元的习题中,氧化物的判断出现过早,呈跳跃式,若在提出元素、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之后出现学生会更易更快地接受。

总之,新教材是适应现时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无论对推动化学教改的进程,还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大有裨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8-9-15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实施化学新教材所引发的变化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薛青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普遍认为,这套新教材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新教材的实施已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观念的变化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规定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而学生也只能是教材规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的“表演”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但现在教师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导致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例如,第一单元的课题二(相当于以前的绪言课)的处理,以往教师都将绪言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知识作为“主料”,而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辅料”。但现在许多教师都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有的教师不惜花费2~3节课来完成课题1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确实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教学方式的变化


先进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同时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必须是在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结论,如概念、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等,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重视正确结论的掌握,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就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过程而言,在新教材实施前后却相距甚远。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结论而轻过程、重学会而轻会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长而轻视知识的构建和方法的掌握、重视问题的解决而轻视问题的发现。教师只需要将知识进行讲解,实验进行演示甚至讲解,学生也只需记忆、模仿。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权利,其培养出来的所谓好学生也只不过是些应试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但在新教材实施后,教学方式已有较大的改变,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学,在传统上大多采用如下流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总结实验中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实验。笔者听了一位教师的课,他是这样处理的:他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组装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由于学生已经具有排水集气和给固体加热的基本知识,因此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教师巡回视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装置并总结装置中的注意点(至于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如棉花、伸入大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等,教师此时也没有指出);第二阶段是制取氧气。开始前教师作适当提醒:让学生注意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各部分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然后各小组利用自己的装置分别用排水集气法制取两瓶氧气,接下来学生开始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那些非正常的现象,大家一起研究并提出实验改进的具体方案。如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使水槽中的水有点淡红色,从而得出试管口放置棉花的原因,在此处许多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上升,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从而认识到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必要性。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许多道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前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在选择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几乎都是接受式。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探究式学习的最大优势在于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例如,“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即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关于“分子性质”的学习,以前都是教师直接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新教材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苯分子的图像,在讨论交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两种学习方式都不可相互替代,应让两者达到动态的、和谐的统一。目前虽然教师还不能完全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具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他们的行动中也有了这样的尝试。

评价标准的变化


评价标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一般是以学生对学习结果(主要是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基本依据,通过检查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来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但是这种结果性评价并不能全部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种教学目标是不能直接反映到学习结果中的,但它们也都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基于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维度的变化以及教师在实施教材中的体会,现在教师在评课时会经常出现“兴趣”“活动”“探究”“讨论”“体验”等词语,也就是说,教师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时候不仅关注结果性评价,同时也关注过程性评价。换言之,以前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关注教师如何去教,而现在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去学,初步建立了“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伴随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2.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


传统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只关注学习成绩的单一评价扩大到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情感意志、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变化引发了教师对“差生”态度的转变,这使得“差生”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学习化学有兴趣了,这为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8-9-16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



江苏省无锡市南泉中学 王静春



──《水的净化》教学片段及评析

师:我们无锡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因为我们拥有一个美丽的太湖。太湖美在哪里呢?

生:太湖美在太湖水。

师:有一首歌唱出了太湖水的美丽。请大家欣赏歌曲《太湖美》片段。

[师生共同欣赏]……

师:现在的太湖水美不美?

生:不美。现在的太湖水被污染了。

【教师拿出两杯水,一杯混浊,另一杯清澈】

师:[指着清澈的水]以前的太湖水象这杯水一样清澈。[指着浑浊的水]这是现在的太湖水。你们喜欢哪种太湖水?

生:喜欢以前的太湖水。

师:现在的太湖水浑浊了,怎样让它变澄清呢?请大家想想办法。

【教师表演魔术】课前,教师配制一烧杯Ca(OH)2悬浊液,准备一块能盖住烧杯的黑布,在黑布的一面用细线系上一只小药瓶,向小药瓶内注入足量盐酸,保证盐酸与烧杯内的Ca(OH)2完全反应。教师用黑布盖住烧杯(这时,小药瓶进入烧杯内,盐酸与Ca(OH)2反应。)

生1:不能向河里、湖里倒垃圾。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坏的动作】

生2:工厂的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排到河里。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3: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4:居民的生活用水要经过处理后排到河里。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生5:定期挖出河里、湖里的污泥。

师:这个办法可行。【此时教师伸出手,做出凌空抓住这个办法,并把这个办法放入烧杯的动作】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让太湖水变得清澈。这些办法一齐用上、若干年后,太湖水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澈美丽。

【教师揭开黑布】

生:烧杯内浑浊的水变澄清了。

师:除了同学们刚才讲到的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能使浑浊的水变澄清。下面,我们学习《课题3 水的净化》。

……

【评析】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这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欣赏歌曲《太湖美》,不仅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清去学习化学,还激发学生热爱太湖、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这也是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根据学生己有的经验,组织学生讨论治理太湖的办法,同时,用小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过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清、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新的化学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1: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