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22#
发表于 2008-9-13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和谐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8-9-14 07:2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化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阅读



肖远瑛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实验初中 443100



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能很好体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还要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可使一堂课教法丰富多彩;在教学呈现上,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学组织上,经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交流;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方法。

为引导学生阅读化学教科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指导。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认读──理解──吸收,认读是基础,理解是核心,吸收是结果,三者联系紧密。根据阅读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预习阅读、课堂阅读、复习阅读和课外阅读。

1.预习阅读,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质疑能力

预习阅读是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进行的阅读。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通读课本,了解课文的概况,理解课文的重点,琢磨课文的难点,自主构建学习内容的框架,遇到学习困难,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若还有困难可做好记载待上课时解决。如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可以设计以下预习提纲:(1)金属材料包括哪几类?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是哪几种?(2)金属具有哪些共性和个性?(3)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用铅制?(4)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5)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哪些不良后果?(6)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你明白了哪些道理?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与交流,能激发求知欲,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2.课堂阅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探究能力

课堂阅读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一种要求,这种阅读以精读为主,所以教师应把握其侧重性和时机性。

(1)侧重性

根据教学目的,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作为教学重点或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体现出来,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学生的精读、细读,根据需要进行筛选,以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在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在探究了一些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后,要求学生讨论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意义,讨论后可及时指导他们看书: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2)时机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何时向学生提出阅读要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把握时机。一般来说,当学生在理解问题中产生思维障碍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那时学生的阅读心情是迫切的,阅读情绪是高涨的,阅读的效果往往比较理想。如在讲分子的性质时,讲到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而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对这一结论,学生感到模糊不解,带着这一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由于心情迫切,阅读效果很好。

3.复习阅读,培养学生注重复习的习惯和归纳能力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阅读又是复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种阅读是阅读所学过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加强记忆学会比较、归纳、总结。若教师仅仅是指定阅读内容,学生阅读的效率不高,没有兴趣。若老师把要阅读的内容设置成相关的探究题目,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阅读相关内容才能完成,这时才会是有效阅读。例如,在复习酸碱的知识时,若要学生直接阅读酸碱的知识,他们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用下面的方法:这里有两杯掉了标签的酸溶液A和碱溶液B,并提供下列用品:石蕊试液,酚酞试液,锈铁钉,pH试纸,AgNO3溶液,大理石,锌粒,氯化铵,CuSO4溶液。请问你可用哪些方法检验A是酸溶液,B是碱溶液?请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来实施你的方案。不用老师强调,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复习酸碱的知识,增强了阅读的有效性,最后通过学生的方案可归纳总结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4.课外阅读,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视野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拓展化学视野,加深课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把经过阅读理解,评价而贮存起来的知识,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新的教科书里,有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讨论栏目,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的资料和方向。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资料并提出问题,向学生推荐阅读的资料、书籍、报刊及网站,要求学生作好笔记,在研究型课堂中进行交流、探讨,必要时可用实验进行验证。如在讲煤和石油时,可要求学生在课外查阅“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汽油的主要成分”,为什么汽油中加了乙醇变成乙醇汽油就会减少空气的污染?通过查阅资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8-9-14 07:2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开放的化学,创新的思维

湖北宜昌市第七中学 刘四方
── 一道中考试题的赏析
[试题]2002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化学试题第23题:
现有五种溶液:盐酸、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请你从中选两种溶液,用五种不同的化学方法进行鉴别。
要求:所依据的化学性质不能雷同;所用试剂在上述五种溶液之外。
①你选择的两种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鉴别它们的第一种方法是:(包括步骤、现象、结论)
③鉴别它们的另外四种方法是:(只要求写出所用试剂)
④写出③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道好的题应该不是所有考生都难以“下咽”的苦果,恰好相反,应该是所有考生“品尝”时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一道菜肴。23题正好体现了这一点。也正因如此,该试题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一、选择的自由性和方法的多样性
从中考阅卷情况来看,该题很好地体现了《中考说明》中的低起点、小坡度、严标准的要求。试题没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学生可以任选五种溶液中的二种,这样的组合方式有10种(见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择溶液
HCl
H2SO4
HCl
Ca(OH)2
HCl
NaCl
HCl
Na2CO3
H2SO4
Ca(OH)2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Ca(OH)2
NaCl
Ca(OH)2
Na2CO3
NaCl
Na2CO3

只要你动笔,第①问应该是举手之劳。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越大,鉴别的方法也就越多,发挥潜力的空间也就更大。如果以每组最少平均5种方法鉴别来计算,则共有50种方法之多。也难怪阅卷教师在此题上花费的时间、精力最多,学生五花八门、别出心裁的鉴别方法,折射出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
二、知识的系统性和表述的简洁性
试题同时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样在考查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系统性之上的。由于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很多,显性有题目中提供的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具体物质化学性质的相异性;隐性的有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这些知识点分散于全书的各个章节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复习,是完整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由于是简答题,要求考生回答时言简意赅、简洁明了。实际上,该题有多种多种表述方式,阅卷中考生最常用的是叙述式、流程式、图示式。以第2组选择组合为例解答如下:
(1)叙述式:分别用两支试管取待鉴别的溶液少许,各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振荡,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盐酸;变蓝的是氢氧化钙溶液。
(2)流程式:
(3)图示式:
三、过程的探究性和思维的创新性
在《中考说明》中,已明确提出:“当前要特别重视和加强具有探索性、开放式的简答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小结反思、悟法开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考生用的是常规方法,个别考生突出了自己的个性,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如有的考生选择含有硫酸的组,将两种溶液分别涂在火柴梗上,较快变成黑色的,则所涂溶液为硫酸。这种解答考虑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考生对浓硫酸的脱水性情有独钟。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维轨迹进行探究的过程。灵感的突现、方法的顿悟、思维的创新,将学生的个性尽显答卷之上,可谓淋漓尽致。
阅卷完毕,余音绕梁;静思此题,韵味十足;再次咀嚼,回味无穷。该试题对今后教学具有以下导向功能。
1.重视“四基”,培养能力,着眼素质
我们平常说“注重双基,培养能力”。在现行的教学中应赋予新的内涵。由于当今社会对公民和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仅仅具有“双基”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基本能力和基本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修订版)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所以教材仍然是进行开放性教学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仍然是开放性教学的主渠道,家庭小实验和实验习题设计仍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展示个性的大舞台。由于化学具有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活广泛联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大胆鼓励学生求异和创新。以能力立意是本次年度化学命题技术创新的一大突破。在培养能力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试题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功能。
2.寻根溯源,回归教材,灵活创新
这道题拿到手中,学生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似乎在哪儿见过。的确,在第八章中有两道类似的习题,一道是是鉴别盐酸、硫酸和硝酸,一道是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也有一道与之非常类似的题。习题就是上述三道题的“原音重现”。回归教材,就是教师要对现有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改造、重组,重视课后习题的创新和再生利用,在重视基础的同时,要设计一些开放题和实践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回归教材不是死啃教材,而是多次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以达到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有限资源。特别是过程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习题更能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情景,教师大胆地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才能盘活思维,灵活创新。
在平时的教学特别是复习备考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并训练一些开放性试题,无疑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体现课标,渗透理念,培养能力
实验设计开放性试题,各种层面的考生都能动手解答,但所得分值又会因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不同而拉开档次,从中考阅卷抽样来看,该题具有较明显的区分度。试题将教材中简单化学实验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把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原理及书写实验报告(特别是现象与结论)等不同技能和能力要求融于一体,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
由于新的一轮课改即将拉开帷幕,凸现课改理念的科学探究理所当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学中创设自主探究的开放性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是一道隽永意长的好题,它对我们今后的化学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总之,开放性化学试题有利于促进化学教学改革。新的评价理念要求,试题的开放程度要进一步增强。由于初中化学为启蒙阶段教育,要在短时间内命拟出理想的开放性试题,的确难度不小。这还需要在以后的命题工作中继续努力,命出好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8-9-14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初探



湖北宜昌市点军一中 闵 静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靠满堂灌、题海战术、实验照方抓药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片面的化学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与能力,就应该通过相应的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进行。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犹如一个冰山模型,露在海面的冰山一角为显性知识,而在海面以下的为默会知识,即只有通过—些相应的主体活动才能获得的某种知识或技能,比如学生的阅读、观察、思维、操作、想象能力等诸多技能。

教育学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借助教材这个中介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主体活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或主动获取知识,并把学生的活动引向设计性、探索性的方向发展。在这点上,我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过程

l.做好“五个一”工作,学生兴起,让学生有主动学习意识

兴趣,在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重要的学习动力,这是由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认为,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做好“五个”工作,即”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第一次演示实验”、“组织好第一次学生实验”、“重视第一次评价”、“组织好第一次实践活动”。

(1)上好第一节课,做好第一次演示实验

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为对实验的浓厚兴趣,尤其是趣味性实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走进化学世界”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并没有安排实验。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勉力,补充一些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唤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同学们兴趣盎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2)组织好第一次学生实验

学生第一次做实验,往往带着复杂的心情,有的胆怯,有的好奇,有的希望得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在实验前,我充分讲清实验规则、重要性、安全性,以消除他们做实验前所有的心理疑虑。第一个学生实验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我则不失时机地问他们。你知道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等—系列学生未知的问题将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我则在适当时机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成功地作好了第一个实验。

(3)重视第一次评价

当第一个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其中观察仔细的学生实验报告写了满满的一张纸,我在评价中写到:“你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同学,有良好的学习素质和学习习惯,我相信你有成为化学家的才能。”而有的同学实验报告只写了寥寥几行,我也在评价中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但我相信,你的实验报告以后会更好。”这些评价,都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4)组织好第一次实践活动

仅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外,还必须广泛利用其它的课程资源如社会、媒体资源等,如在学完“空气”这一课题后,我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报纸、上网收集关于空气质量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改进大气质量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其中几个同学经过收集资料,写成了小论文《论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收到了同学们和教师的好评。

2.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倡导以探究性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必须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地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他们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组织好科学探究活动至关重要。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有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A、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探究

例如在CO2的实验制法的教学中,我以下列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实验加以探究:

(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组物质:a、大理石和稀盐酸;b、大理石和稀硫酸;c、纯碱与稀盐酸。从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组最适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若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应选用什么装置?所需仪器有哪些作用?

(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向气体发生器中如何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怎样使制得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应怎样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可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组合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制取CO2的实验装置,并让每组同学介绍装置的优缺点,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做实验的思路与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问题的讨论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

B、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说“于无疑处生疑,方可进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第一个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中的作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以掌握倾倒澄清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个学生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尝试研究出两套不同于课本中的实验操作:①将蜡烛放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②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旁放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进行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应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曾提出以下问题:①水电解时,每两值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个氧分子,但是当最后只剩下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时,情况是怎样?②原子结构中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它们应相互吸引,为什么质子在核内,而电子在核外?等一系列问题,有些问题我尽量解答,而有些不能回答的我没有以“这个问题不需要知道”或“以后就知道了”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师生讨论,共同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他们问题意识。

3.注重学法指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终身学习。面对时代的要求与挑战,社会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课堂内外自主探究.并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除在课堂内自主探究外,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了CO2的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后。我提出: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含有酸如桔子水、柠檬、醋,也有类似于CaCO3的物质,如家庭用小苏打。你们回家做一下试验,看它们放在一起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结果,一部分同学回家后做完实验并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做实验的结果,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合作交流。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如实验、实践分工,以求共同发展 因为探究性学习活动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我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学,并激活学生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在学习了“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后,我打破以往由教师复习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交流,教师作为一个主持人的形式把舞台让给学生。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所列复习提纲各不相同、又各有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在复习了“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后.我让同学们自编习题,并上台展示和对教师和同学们提问,师生之间互换一个角色,其中一个学生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果是物理变化,怎样解释?如果是化学变化,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让我也一时语塞。但我表扬了这个学生。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怎样复习的一种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从新课程标准不难看出,化学教学已不仅仅满足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单一渠道,学生们不仅要学到书本知识,还要具备多种技能,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受益终身。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方式决定着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我根据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确定了综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不以学生的一次性的考试定终身,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主体地位。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并设计成以下评价表的形式。

班级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此表作为平时成绩,每项各占5分,一月一总结,期末取平均分,占期末考试的20%,期末考试分操作考试和纸笔测试,操作考试由教师指定或学生自选一个完整的实验操作,占10%,纸笔测试占70%。

创建的形成性评价一览表,能方便地让教师及时、准确、客观地对学生学习的阶段性或 全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清楚,既有利于科学地调控学生的参与面,又有利于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进而以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参与学习。

三、教学体会与收获

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课堂教学的面貌,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我接受了以诱导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学习过程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即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作为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即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变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构建了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主动意识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8-9-14 07:2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九年级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研究



湖北省宜昌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刘永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我市。化学与其他初中起始学科一起闻风而动,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半年。半年来,在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方式、评价与管理、师生的成长与发展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评价方面尤为突出。新的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化学课程如何转变呢?特别是对学生学习化学的评价如何转变,这是我们必须作出回答的重要问题。现结合我们在实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上册)中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树立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理念

实施化学课程,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评价,即只关注选拔、只关注结果、只关注少数、只关注智育的倾向,树立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是与教学活动共生共存,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评价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教育、激励、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终身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努力实现了以下几个转变,从而逐步树立了发展性的全新的评价理念。

1.认识评价目的,注意从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

以往的学习评价在于甄别与选拔,通过评价给学生分等,借用分数给学生排队,用以挑选出“适合教育的学生”,这就严重违背了教育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化学教师正逐步树立评价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理念,按照新课程评价改革的要求,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发挥教育、改进与激励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和成功,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最终使我们的化学教育适合学生,让他们得到越来越好的教育和发展。

2.明确评价内容,从单纯重视知识的向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转变。

以往的评价只注重学生对化学初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是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实践中,化学教师通过学习,逐步明确评价的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一致,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半年来,化学教师以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评价内容,初步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3.改进评价方式,从单纯重视笔试向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转变。

在以往的评价中,注重笔试和量化,强调相对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在实践中化学教师能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对象。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如采用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项目调查、活动观察、实践操作、情景测验等方式,同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

4.改变评价主体,将学生由被动评价的客体向积极参与评价的主体转变。

在以往的评价中,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新的化学课程评价要求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在实践中化学教师改变了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倾向,将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建立了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加强化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个人和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促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自觉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二、确定全新的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

由于化学学习的评价与学生化学学习过程是共存共生的,而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因此其评价的目标与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受到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育人目标(教育方针、政策)、学科的学业目标(课程标准)以及学生个体年龄心理特征这三个因素的制约,也要受到教学进度、学情和情境的制约。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依据国家对中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国家对初中化学教育的期待,把学生个体的和谐进步放在首位,培养有觉悟、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初中化学学习总体评价目标可以表述为: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的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方面,在已有水平上获得长足的进步;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能够文明地交际,有良好的团队素质。

第二个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包括最基本的化学概念,物质的微观构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知识去认识身边的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地去探索新的化学知识,能识别和收集、筛选相关的化学信息。

能根据实验课题选择化学药品和常用仪器装置,会使用它们进行基本实验,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包括设计表格记录、使用化学术语和简单图示来描述,能写简单的报告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认真参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化学现象,能提出问题和猜想,拟订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能主动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清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结果有一定的评估能力,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与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亲近感和探究欲,乐于探究化学问题,乐于参加化学探究活动,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高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绿色化学观念。具有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第三层次:这一层次与教学活动密切关联,所以它是具体的、动态的。这一层次的每一个目标的确立,都取决于具体的学情,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非完全的形而上的预设。但正是这个建构的过程,才使得化学教学目标—一实现,学生个体的心智得以健康的发展,因此,这一层次的评价目标也是具体的、动态的,同时也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

三个层次的目标把人的塑造凸显在十分显著的位置,是理想的现实化。而人是具体的、有差异的,因此在对目标达成度的认同,也有个差异性问题。只有这样,个性发展才有可能。

三、运用积极的化学学习评价策略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改革评价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的多种策略要从是否能起到催化智慧、净化心灵、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作用来选取。在化学学习评价的实践中,我们的实施积极评价的策略大致有如下几条:

1.注重过程评价

由于化学学习评价与化学学习共同生存,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与学,推进学生发展,因此要注意加强过程评价。通过过程中的改进和不断改进的行为过程来收获良好的习惯,播种习惯收获素质,最终发展个性。其方式主要有:①全程式,通过改进的学生学习记录本,师生一天一交流来进行。②专题式,每个单元的学习结束时,结合新编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就自己的“见、闻、思、惑、悟、得、苦、乐”,自主立意,选题表现,也可结合单元探究实践作业来进行。③集体小组式,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课外调查或访问和科学探究活动中等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往往针对小组集体来进行,学生个体只是小组的代表。

2.建立激励机制

①挖掘闪光点。初中学生是一个有着多种需要、有多种文化背景影响其需求的特殊群体。由于个体心理素质和智能的差异,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认知状态。有的学生可能基础学业不太好,有的可能其他学科成绩差,但在化学课特别是实验课中的表现尚佳。例如,积极学习化学,对某一个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在某一次实验中大胆创新、有明显的进步;或某次实践调查中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这些闪光点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把它们挖掘出来,表彰他们的闪光点。

②设置创新奖。这里的“创新”是指自己同过去比较,有新的发现和进步即为创新。并不要求其原创性。根据新课程的观念,老师与学生都只是意义建构者之一,老师是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化学学习活动的建构之中,共同走进化学课程。由于评价强调过程性,平时化学学习探究活动与日常的作业即纳入了评价的视野。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讨论教学:作业安排大量的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展示创新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形成:只要你的意见与大多数不同、是正确的;你的看法与书上的不同。是正确的;你的实验设计与老师的不同是正确;你的调查有独到之处、一次有亮点的课堂发言……等等都可以授予“创新奖”。总之,只要你有创新就给予“创新奖”,并记录在成长档案中。实践证明,它尊重学生的体验,有利于鼓励学生的独创,是培养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发展个性的好方法。

③构建“表现场”。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转化为一种持久的人生趣味的,就是成就感。因此,在化学学习评价中,我们十分重视通过构建“表现场”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来说,你的自信要通过“表现场”来强化,你的能力要通过“表现场”来锤炼,创新奖的获取,要通过“表现场”来实现。在实践中,我们化学课堂上开放讲台,讨论采取群言堂,作业自主选择,学习采取能者为师、多种热线相助,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实验自主进行,开辟《化学论坛》、编撰《化学苑地》……等,这些都为学生才能的张扬,构造了多维“表现场”。

我们要继续探讨这三种激励的“物化”和制度化方式,不断提高评价效果。

3.运用多种方式

①强调测试的诊断性。测试与练习是学生每天都要进行的评价。为了有利于改进与改善学习化学的状况,我们注意强调测试评价的诊断性。诊断性评价是这样一种评价: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这样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就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通过对一个单元、一个学习探究过程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行为的变化,是化学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任务。

②注意评价形式的灵活性。由于评价内容的具有多元、动态、综合的特点,其关键在于着眼于学生发展,因此对化学学习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如测试的开卷──闭卷一一开卷的历程:平时开卷,单元闭卷,大型测试开卷。实验考查开卷,笔试闭卷。这次期末测试我们在部分学生进行开卷与闭卷对比测试,对期末测试的开卷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③加强化学学习评价的激励性。

由于评价的对象九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师生赞许与期望,可以强化其优良行为,进而养成习惯,从而提升品质,因此我们从发展性目标出发,在各种学习评价中十分注意加强其评价的激励性。如引导思考、期待成功常用信任性激励;掀起思维波涛,深化认识,推进探究,常用激发性激励;对于化学学习活动小结提出了挑战性问题,则注重激励的及时性;即使是有意无意的过失或答题欠佳,也找出闪光点,予以肯定,同时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学情,是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激励性评价。

④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化学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定量测试主要在期末考试中采用等。而定性描述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

定性评价所依据在的材料主要是来自观察和学生的成长袋。在自然实验状态下,观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所以,观察必然是定性评价的重要前提。观察要求做到:客观、周到、积极;连续性与典型性的统—。对观察的结果要进行记载、整理,为书面的定性评价做准备。据期末对化学教师给学生的质性评价结果的抽查、大多富有个性色彩,饱含激情的期待,与学生进行一次有效的心灵沟通。

在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化学教师及时召开了座谈会,或进行个别谈话、家访等,来收集信息。

多种评价手段的组合,就会形成—个整合信息的网络,这是高质量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托。

4.建构学生评价机制

①自我反思。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总是以一定的价值尺度为基础的。自我分析就是把自身的行动及其结果,与一定的价值尺度相比较的过程。自我分析是个体认识自我的有并行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尺度与他人尺度的比照,对自己进行理性分析,获得个体言行、社会形象的解释,这是个体良性发展的重要心理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一是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二是要教技术,三是要养成自我分析的习惯,四是要有评价措施。

②同学评价。同学评价是认识自我的又一条路子。人总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反映中去认识自己。虽然这种认识有危险(也许别人的认识是偏见,也许别人的标准与自己的不尽相同,等等),但人总是有社会角色期待心理的,如果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好的,他就会按着这个期待去行动。因此如果老师能够善于利用这个心理特点去引导学生的行为,那么不仅教学质量会更上一层楼,就学生而言,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也会上一个台阶。

③家长评价。这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对话等形式来进行,这是促使家长关注孩子的重要举措。

学习生活的丰富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而整合评价手段,科学地分配权重,对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构建化学学习评价的板块结构

初中化学学习的整体性,化学素质的综合性,决定了化学评价系统具有多个板块。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系统,“由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化学学习成长袋和化学学习质性评价四个子系统构成。化学基础知识板块,重在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打好基础,偏向理论与常识上,往往要通过笔试的方式来评价。化学实验技能,侧重在动手实践上,往往是通过现场情景测试的方式来评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我们在每单元的教学中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性作业。期末考试中则安排有“化学实验”的操作考查。在考前一个月宣布,采取自主选择和延时评价的方法,通过现场表演的方式进行。第三个板块为学生学习成长袋,采取定性的短语进行评定,不给等级,只对其特色进行褒奖。第四个板块为师、生共同撰写的质性评价。评语要从三维目标出发,正面肯定,客观公正,张扬个性,饱含期待,心灵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8-9-14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下面是化学学习评价的表样。

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评价表

  学生
  
学校
  
班级
  
教师
  

测试成绩
实验操作考核
(优、良、中)
学生成长袋
笔试成绩


  
  

过程评价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
  



化学学习评价强调在“过程中”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在“过程中”发展化学能力及其情感、态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它始终把学生与教师的活动看成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始终把学生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而不是抽象层面上的“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评价,推运学生改善化学学习、发展个性、开启智慧,化学学习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多维性和评价策略的灵活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8-9-14 07: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湖北省宜昌市六中 罗 红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化学课标教材) 在我市的使用,我市的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实验已如火如荼进行了半年了。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感到传统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新的课程的要求,甚至成了课程改革的拦路虎。为了顺利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在评价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突出评价的发展性

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册。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教师通过不断收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并与他人比较,提倡进行质性描述,并通过评定,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有所提高,以利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特长,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和发展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如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利用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地促使学生朝向既定的学习目标。通过经常性评价,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

2.利用成长记录的方法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我们为学生建立了化学学习成长记录袋,其中收集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能力。

3.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如在期中考试中出了“二张卷子”──A卷(基础或较低要求)、B卷(较高要求),并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机会。又如,在单元测试或实践作业考试中,给予学生多次考试机会,只要学生觉得考试结果不理想,就可以申请重考,使考试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二、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突出评价的发展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评价来改进教与学,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无论这个结论是等级还是分数。例如,在一个单元的教学或完成某项探究活动后,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基础,指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及其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合理的改进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6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