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原创:新课程理念与化学教学的融合

天津塘沽教育中心 康永军
  摘要: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程已走进了我们教师的生活。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要明确课程不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师应以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出发,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抛弃传统式教学思维模式,重构化学新课堂,推动化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课例
教师
学生
融合


  一、从教学课例看新课程理念

  课例1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

教师和学生讨论,决定由全班同学分头去做课前准备:第一组,负责去图书馆,通过书籍、报刊、杂志,收集有关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水对生物体的作用,水与工农业的关系等资料。第二组,网上查找最新的有关水资源的危机,水的污染问题及有关解决方案的报道。第三组,调查附近小区中用水情况(教师为学生提供调查项目:平均日用水量,家庭用水排向何处,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等)及调查附近工厂生产用水情况和废水的处理情况。第四组,从附近水域采集水样交检测中心检测,测定污染程度。

()课内活动

首先各组代表汇报工作情况和结果,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各抒已见。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自愿根据调查结果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或者对当地的环保部门提出一些合理的解决建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设计“节水微记”,并解释设计意图。

教师电脑打出“节水微记”,让学生讨论其涵义,并讨论生活中应怎样做?

【点评:这个课例体现了课内课外相贯通,体现了师生能很好利用周围的环境,恰当利用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切身体会到应节约水爱惜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课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师要树立新课程意识。

1.要全面理解新课程

我们以往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就是教学计划,或者教学大纲。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购教材,或者编写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知识与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

例如,课例1中的设计对课程的理解是广义的。课例1教师充分利用了生活环境。活动内容设计巧妙,分课内和课前两部分。课前活动内容源于教材,又广于教材,课内活动使课前活动的情况和结果得到综合归纳并深化,得到教材中提出的结论又超出结论的范围,在不断地身临其境的实践活动中,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如四个小组调查的内容基本是教材中的项目,但又远远超出教材,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水资源的开发、保护等通过网上信息的查询等,得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使学生探索的空间更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或体验到化学等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关注新课程目标

教师以往关注的是课程的内容而忽略的是课程的目标。而课程目标是最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培养目标。没有培养目标,课程就无灵魂,无方向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这在我国基础教育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重大突破。将培养目标纳入课程改革的整体构架,从而赋予课程以灵魂和核心。教学的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实验展开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体现提高国民素质其实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


课例2《溶液》的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1、首先给学生展示5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惊叹,让学生感到了化学带来的美,从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提出问题: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么漂亮的液体想到了什么?
畅所欲言:
1)这么漂亮的溶液是由什么做成的?
2)它们的味道如何?

3)它们有什么用途?

4)它们可能是属于混合物,因为它们的颜色不同。

5)可能是由水添加不同的色素形成的。

6)它们的颜色不同可能性质也不同。


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动力


(二)学生探究活动一


食盐、蔗糖和硫酸铜的晶体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现有什么现象?
过程:学生小组实验探究
小组的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小结其他的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适当地点拨。
学生创新:一个小组的同学把三种晶体同时放入水中。
设疑:几种物质为什么能够消失在水中?形成的液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猜想:从学习过的分子运动的知识作出自己的猜想小组进行讨论,教师适当引导。


结论:溶液、溶质和溶液的概念
联系生活的实际: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哪些液体是属于溶液?并且分别说明溶质和溶剂是什么?
畅所欲言:糖水、海水、饮料、碘酒、果汁、牛奶……
从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疑:衣服上沾有了油污,吃饭以后的碗碟上的油污我们是如何清洗的?原因是什么?
(三)学生探究活动二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药匙、试管4只、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汽油
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与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练习和巩固。



●学生对于溶液的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为有条理的理性认识。



●课堂教学的时空向课外延伸:小论文《你所知道的溶液的用途》



课例蕴含的理念之二是课程理念昭示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1、课程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者“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渐渐地淡化,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彼此成长负责。”对学生而言: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对教学而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课堂中设计的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反串角色的交流和书面的交流,形成了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2、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知道,课程是知识只强调课程的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是文本,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经验,忽视潜在的课程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所以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从课程是经验的角度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过程中。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课例提供的行动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新课程中的教师是课程资源重要的开发者,课程开发给老师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来说,老师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他的课程意识,他的课程开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对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这个学校、这个班级的学生。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建构主义提供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并未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当学生没有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时,教师帮助引导;当学生迷路时,教师引导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教师引导鼓励增强信心;当学生对内容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问题是情境的内容,氛围是情境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化学教学如何来设计问题?



⑴要在关键点设问。如在溶解度的教学中教师问“一定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蔗糖(或盐),而蔗糖(或盐)谁溶解的能力大呢?”这一问题在本节课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⑵要在疑点上设问。如在一氧化碳教学中:“煤气中毒中的是谁的毒,怎样避免呢?”或“造成CO与CO2性质的差异是什么呢?”“没有酒精灯能否完成本实验?”等等。情境是放飞思想的舞台,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天地中可尽情畅想,尽情创造。所以说问题情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



3、充分利用差异



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相信差异就是资源。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尽量让学生表述与众不同的见解。如课例2“实验能否进行”教学,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鼓励学生说出和别人不同的想法,这些都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合作学习小组要体现异质分组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原创:落实素质教育 提高课堂效率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刘宝收



  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发展。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和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关键是在提高教师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本人针对初中化学教学,谈谈个人看法:



一、提高教师素质    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使受教育者成为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就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而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落实。



要成为一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下的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并完善自我。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观念要更新,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树立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新人才的教育观。初中化学大纲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可见初中化学教学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必须加强教师的自身素质建设。



其次,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化学专业和教育专业知识领域上不断充实自己。由于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的限制,初中化学教师长期在初三任教,容易形成知识的狭隘及教法上的单一。所以要不断的学习教材,钻研大纲,提高自身应用知识的能力。要熟练的掌握教材,明确整个教材体系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要研究初中化学教材的基础知识,还要研究高一级教材同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即要在更高层次上来看初中化学教材和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对初中化学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要具备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教师应该不断的接受继续教育和积极进修,拓宽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结构由单科性向多科型转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成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力的促进了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张嘴进行教学将成为历史。作为一名高素质的化学教师必须熟悉现代教学手段的理论以及操作的技能。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的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如电脑、录像、投影等同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模型等合理结合,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三,要结合初中化学教育教学实践,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往往是凭兴趣出发,开始学习积极性较高,随着学习的深入困难的增多,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的情绪,有的甚至发展到厌学,所以化学教师要深入到班级研究学生。教学是双边活动,如果只凭经验进行教学,不了解自己面对的对象,是盲目的教学实践活动,效果是肯定不会好的。要不断开发学生的优点,发掘他们品质上、智力上的优势,找准学生的知识缺陷及其形成的原因。只有对学生了如指掌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第四,初中化学教师必须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学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先导的作用,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化学教育活动。教师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善于总结自身教书育人的策略和技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要只做“教书匠”,而要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素质教育必须通过教师才能实施,教师要有紧迫感。只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形式的需要,才能搞好初中化学教学。



二、加强实验教学    落实素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生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进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各方面得到综合提高,显示学生在受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文化科学素质

   

1、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因为在化学实验中,不管条件的好坏,学生不可能对每一个实验都亲手操作并了解透彻,因此要做好实验和适应教学发展的趋势,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意识,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发挥实验的能动性,反反复复的强调以加深学生的识记能力。例如,在讲浓硫酸的稀释时,先辅助的做一些浓硫酸的强酸性、腐蚀性的实验,然后:(1)让学生感触到稀释过程为放热过程;(2)使学生认识到物质密度的大小,懂得稀释前后顺序和前因后果;(3)讲明违反规范性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板书小结说明。这样,学生对实验有了充分认识,懂得了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学生实验中,认识到不遵章守规的危害,就会避免一些学生抱着试一试的逆反心理违反浓硫酸稀释的先后顺序。实验就在学生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就有了一定的思维趋势和实验意识。实验意识的培养,是充分发挥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体现,是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技能培养,是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也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规律、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创造机会让学生观察,从中得到训练。如教师把演示实验分解成学生实验、利用电化手段放大微小实验、布置可行的家庭小实验、填补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实验、成立课外实验小组等,都能使学生增加实验和观察机会。在观察中要求学生养成手动、眼观、耳听、鼻嗅、脑想的良好习惯。例如,每次做实验前要告诉学生实验名称、实验目的、操作程序、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观察什么,实验完毕后观察到的现象(即实验前、实验进行中、实验完毕三个阶段)。



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正确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使学生逐渐养成对所见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有序的观察方法,总结观察事物的规律,提高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加深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教师先介绍装置和反应原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按阶段进行观察,教师要检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反应前试管中的固体为黑色,试管壁上无水珠,当通一会氢气再加热后,试管中的固体变红色,试管口有小水珠生成。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每次实验后教师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1)用化学语言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形式按现象发生顺序讲出整个实验现象,尤其是细微现象和瞬间现象,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2)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提高分析能力;(3)指出实验成功的关键和失败的原因,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4)做1—2个练习题,以巩固实验内容。经过长期培养,会促使学生变被动观察为主动观察,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景之中,主动实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有力的改变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及重知识学习而轻实验实践的状况,有利于学生成为手脑并用的和谐发展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二)   在化学实验中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化学实验千变万化、现象各异、操作要求高,有些实验现象相近或仅是一个瞬间过程而难以观察,有些实验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带来现象或结论的改变,有些实验因操作程序不同而不同等。这一切都要求学生必须有一个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实验中要严格操作,仔细观察纪录,认真分析归纳,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化学实验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克服自卑感,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顽强探索真理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德。通过化学实验还可以教育学生严守纪律、爱护公物,这些都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重要意义。



三、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而提高学生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感到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热爱本职工作之外,还必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高效率的利用课堂45分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   备好课是前提

   

只有认真、充分、科学的备课,才能从容驾驭课堂,发挥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



    第一,备教材,这是备课的关键环节。备教材包括钻研大纲、通读并掌握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通过备教材,制定出单元课时教学计划,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使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等,还可避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具体。



第二,备学生,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想法、哪些想法是需要给与引导的及如何去引导等。其次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方法、接受能力以及有无知识障碍。



第三,备教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船”或“桥”,那一节用“船”好,那一节用“桥”好,用什么样的“船”或“桥”更好,这就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因素来确定了。



(二)选教法是关键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初中化学从其内容来看,课型很多,有绪言课、概念课、化学用语课、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实验课等。由于课型不同,其教法也应不尽相同,具体每一节课应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看课堂的指挥员——我们做教师的指挥艺术了。我认为选教法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顺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二是力求教学的最优综合。



(三)教学法是重点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化教学的趋势之一。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古人云“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作为化学教师,不但要把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化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全方位的进行学法渗透,随时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理解,怎样观察和思考,怎样去利用规律等,着重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勤于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教学是保障

   

    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堂教学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使学生在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均有高质量的收获,我认为一节优质的化学课的完成都应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优化教学目标;二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三是根据学科特点,优化课堂程序。



(五)育新人是宗旨

   

    教师要教书,更重要是育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教育是实现“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教学指向学生明白准确的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智力,它泛指一切教学活动。育人就是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和生活情况,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由于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就是说,育人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在课堂上,教师应不失时机的、自然的、巧妙的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行为教育、理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端正的学习态度,树立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总之,21世纪需要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业已刻不容缓,随着教育体制和结构的不断改革,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素质教育只有深入到包含化学在内的各学科领域才算是真正的得到落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的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劳动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浅谈新课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初级中学 端木传胜
  摘要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
情境
探索性
情感
科学方法
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从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建构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实现这些目标必须依赖课程内容的改革。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具体而言,在化学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必须改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打破现有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强化学生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景。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谈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沙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变主观为客观,变枯燥为生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学生无法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这时可运用多媒体把水分子放大到可以观测到的粒子,用图象、声音、文字等动态的效果的演示整个过程,使学生清晰的看见水分子如何变化成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又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金刚石和石墨结构的差异、红磷和白磷结构的区别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从而大大激起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2、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时,先演示一个有趣的实验,如右图,现象:几分钟后,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渐渐变成了红色。在学生情绪高涨的同时,我提出:请猜想是什么使小烧杯A中变成了红色?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有三种情况:①蒸馏水使酚酞溶液变红。②大烧杯上有物质使酚酞溶液变红。③B中物质挥发处一种看不见的微粒运动到小烧杯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那么,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如何验证你的猜想呢?学生纷纷动手,基本上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又如,在讲完质量守恒定律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时如何变化,是增大还是减小?有的学生认为增大,有的学生认为减小?这时,我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大多数学生得出减小的结论。这时有位学生大声喊道:“我知道了,我看见一阵白烟,是部分的氧化镁变成白烟跑到空气中,没有被称到,所以变轻了”。这样实验不仅使学生的信息兴趣大增,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动机。



3、联系社会与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因为学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认为有用的情境中特别能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例如对“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教学时,处理教材时一般将它简单的视为识记级的基本知识。但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的宜昌大火以及俄罗斯友谊大学的火灾让我们警醒:学习再也不能纸上谈兵了。于是我采用了“调查——决策”模式,一周前布置学生进行火灾调查情况:①火灾发生的地点和原因识什么?②火灾发生后人们如何自救和灭火?③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该怎么办?④火灾造成的损失有多大。上课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如,在进行“铁的物理性质”教学时,可以设置如下问题:①铁块可以拉成铁丝,说明铁有何性质?②铁块可以打成菜刀,说明铁有何性质?③炒菜的锅铲要接上一个木柄,说明铁有何性质?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以激发学习动机。



二、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大了解。即使是传统地验证性实验教学,基本上也是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地学习地位,易导致实验重结果,轻过程。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而探索性实验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9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1、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探索性实验的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下图:




  2、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实践

  
(1)利用现有中学化学教材,进行探索性实验教学



  如学习“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时,先让学生单独加热过氧化氢,发现过氧化氢受热后才缓慢地放出氧气,再让学生加入二氧化锰后的过氧化氢制氧气,发现放出氧气的速度明显加快。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①二氧化锰本身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受热不放出氧气,但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③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这时,再单独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然后教师再借助实验录像,证明二氧化锰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最后让学生归纳出结论。经过这样优化组合后,实验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大大增加。



(2)指导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



现有教材中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其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



例如,“铁锈蚀”一节的教学就可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教学。



【提出问题】通过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资料的收集,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①如何防止钢铁生锈?②钢铁为何会生锈?



【作出假设】学生依据日常钢铁生锈的经验及已有的化学知识,提出以下可能假设:①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作用的结果;②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水分作用的结果;③钢铁锈蚀是铁与空气中氧气与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验探究】分组,由学生讨论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例:某组同学设计以下方案(如右图):①将在第一支试管中放一枚铁钉,注入蒸馏水,不要浸没铁钉,使铁钉与空气和水同时接触;②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枚铁钉,注入刚煮沸的蒸馏水至浸没铁钉,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使铁钉只与水接触;③第一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放入一枚干燥、洁净的铁钉,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



【得出结论】一段时间后,由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课后延伸】收集资料并交流讨论,提出钢铁防锈的合理建议。



3、实施探索性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有可行性



实验探索问题在内容、方式、方法和探索的程度等方面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不能太难或过于简单,超出学生的能力所及。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他们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毕竟有限,生活经验不很丰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时半会解决不了。如探索溶液导电性时,为什么连接氯化钠水溶液的灯泡比连接氨水的灯泡亮?初中学生显然无法回答。



(2)问题易小不易大



探索性问题不要过于繁杂和开放,可将问题控制在一个点或面上,便于学生实现探索目标,得到正确的结论。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的实验,涉及到许多化学实验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提出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但是如果探索一些小问题,如不加或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对产生氧气的速度有何影响,反应完毕后二氧化锰如何回收等,以使学生形成催化剂的概念即可。



三、运用情感教育和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设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的教学环境时,应重视师生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以自己对学生浓厚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使师生情感交融,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愉快合作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只有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才能使探究学习成为可能。如学生整日精神高度紧张,处于惧怕教师、厌恶教师等环境下,何以谈学习?更不用说进行较高层次的探究学习。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与构造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渔”。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科学方法:在问题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主要有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主要有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学等资料整理的方法等;在结论阶段,主要有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跨学科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双流县棠湖中学 张新功
 化学是一门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能源、资源、卫生保健等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理科综合试题突出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综合性强。试题考查的内容至少是两门学科的综合,它有机地渗透了物理、化学、生物、环保、生态、数学、思维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学科融合性,超越了“学科本位”意识。试题多以科学、技术、社会的例子进行立意命题,既能运用实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针对这一新情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如若不然就无法适应这种新情况,学生面对这类试题也就无从下手。为了增强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这类新型试题的能力和技巧,我在初中化学科教学中注重和加强了跨学科知识的传授的探索和研究,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近几年初中升高中的化学科考试和全国初中化学竟赛中已显示了它的优势。现以几个实例谈谈我在教学中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些的做法。




一、数学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数学中的极值、数轴、直角坐标系、三角函数以及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等知识在解决有关化学试题中都有快捷、独道的功效。适时地引入会使学生在解决化学问题时感到亲切和轻松,并加强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例如:我在讲解关于建立在直角坐标系中的金属活泼性和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小的综合试题中,利用三角函数的知识并赋以它的物理意义(即速率)并结合有关化学知识来解决,就能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因为三角函数和速率是他们在数学和物理中早已熟知的知识,现在仅是用已熟知的知识来解决有关化学问题罢了。而在解决一定质量的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多少氧化镁和氮化镁等类问题时,应用数学中极值的思想来解决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在讲解有关溶液计算时,我引入了数学中的“十字相乘法”(即十字交叉法)来解决。数学上的“十字相乘法”是因式分解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这是学生早已熟知的方法,而学生往往不会自觉应用到有关化学计算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我在讲述溶液有关稀释、浓缩和配制计算时,通过一个具体的计算让学生感觉到用“十字交叉法”解决溶液计算问题比用常规的列方程解要简便,而且用“十字交叉法”进行计算可免解方程的繁琐,不容易出错。学生通过练习后,很容易掌握应用“字交叉法”解决有关溶液计算问题,然后我再将此方法迁移到其他类型的混合物计算之中。



例如,经测定由Fe2O3、Fe3O4和FeCO3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则该混合物中Fe3O4 和FeCO3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Fe2O3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相等,即都为70%。利用“十字交叉法”很快计算出混合物中Fe3O4和FeCO3的质量比。即:


            



二、物理知识在化学试题中的应用


物理中有好多知识点是分析物体在某个物理量变化后产生的变化,这正好与化学变化这个动态过程相吻合。因此,物理中的浮力、气压、导电性、杠杆等知识以及“等效电路”等思维方式常会出现在化学试题中,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相关知识点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知识的迁移。


我在讲授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一节时,有意安排讲解灯泡的亮度与电流强度,电流强度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和离子所带电荷的关系,这为后来再结合我们化学中的复分解反应有关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打下伏笔。



例:在进行Ba(OH)2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时,往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或缓缓通入下列物质,能观察到灯炮由“亮一暗一熄灭一亮”的变化的物质是(



A.H2SO4

B.CO2
C.K2CO3
D.稀盐酸


再例:如图所示,在一只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往烧杯中加入少量某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在此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A.Fe

B.Cu

C.Ba(OH)2

D.Ba(NO3)2


在解答这样的考题时,不仅要用到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还会用到浮力、密度等物理知识。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三、环保知识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在进行空气、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氧化碳和化学肥料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中,应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环保知识的传授,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自觉性(这一点对于处于西部的化学教师来说是应特别加强的);另一方面也才能解决有关环境和化学相结合的问题。



例如,1997年,某中学组织自然科学兴趣小组针对我市某热电厂下游几十公里的河水中鱼类几近绝迹的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取得了一些资料:



测定热电厂使用的燃料煤中硫含量,测得煤中含硫的质量分数为0.0064%。



了解煤燃烧后的气体排放情况。发现燃烧后的气体未经处理即排放到空气中,该热电厂地处多雨地区。



了解热电厂发电用水的情况。发现电厂发电用水未经冷却直接排入河中。



根据上述调查资料,回答下列问题:(l)分析鱼类几近绝迹的主要原因:①(写化学方程式)






(2)试计算该热电厂每燃烧1 000克煤,理论上有
克SO2排放到空气中。



四、物理、化学、生物知识的融合
  浙江省在全国已率先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合编为自然科学。虽然,我市尚未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合为一本,但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穿插有关知识,不然就无法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
  如图所示: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装置,步骤如下:l、烧杯内放入金水藻,并注入足量的水。2、用漏斗罩住金水藻,并将盛水的试管倒置在漏斗上。3、放在强光下照射。4、检验试管内气体的成分。根据以上实验,如果用实验室来制取试管内的气体,则化学
方程式为
。若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试管内外液面高度差10厘米,则图中试管内A点的压强为
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教学中加强学科知识问的联系,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就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才会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才会避免应试教育中曾出现过的“高分低能”等弊端。使教育为生产实际和生活服务。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自觉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教学和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00: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