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诱思中探究在实践中体验
胡晓琳 山东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中学 264207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学习方法、应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过程的训练和培养,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须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农村中学,学生与实际生产、生活接触比较多,化学知识随处可见,如何使化学课程与实际相联系,让化学知识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了解化学变化的规律,把化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就成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多方诱导,启迪思维,培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实验探究、室外探索等直观或现实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1、运用音像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里面有我们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我们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我们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就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如讲《CO的性质》时,我把家中的煤炉燃烧情况拍成录像展示给学生。运用录像学生在教室里还可以看到液态的氮、氧,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可以看到固态二氧化碳制造的烟雾缭绕效果;可以亲眼看到合成氨,生铁冶炼的设备、空气的工业制法,煤和石油的炼制等……直观、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放映教学录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时,我播放了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实况,及在国际上造成影响的几大空气污染事件的新闻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其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农村中学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不很强,通过计算机软件把物质变化、微观结构制成动画,带领学生进入虚拟现实世界或遨游微观粒子天地,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原子结构部分的教学抽象、学生难以接受,我通过Flash软件制作原子的内部结构及电子的无序运动动画,附加模拟制作α粒子轰击金箔时产生的三种不同现象的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微观世界的画面。课后,王俊同学以“我是电子”为题,写下了一篇充满了想象力的科技小论文,并在科技论文大赛中获一等奖。
在讲解HCl的形成过程中,我利用Flash软件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形象地展示出来,让肉眼看不见的化学反应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又如讲化学反应实质、复分解反应原理等教学内容时,运用Flash软件模拟化学反应的过程,引导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起来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学习兴趣
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自然科学问题比比皆是,它们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头活水”。比如学了“溶液酸碱度──PH值的测定方法”后,了解了适合植物生长的酸碱度,我就组织学生回家测定自家田地土壤、水质的酸碱性,为父母提出合理施肥,合理种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学生学了“一定浓度溶液的配制”的知识,了解了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的性质用途,有的同学自己配制农药,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农村、农业第一线,调查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农村使用化肥种类、有效成分测定、化肥使用对土壤的影响、无磷洗衣粉使用情况,并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调查报告,这些活动的价值并不在于学生取得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管齐下,诱导探究,实践体验
1、善思善诱,自主探索,增强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深切体会到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多么欠缺,“我的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探索知识的海洋”的想法时时激励我,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一切可开发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在交流中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如,在设计“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这一实验方案时,有一小组设计实验如下:取两份氯酸钾,向其中一份加适量的氧化铜,同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分别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哪支试管的气体最先使木条复燃,借此可证明氧化铜可不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设计表示肯定。就在大家跃跃欲试急于动手实验时,一位同学站了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质疑“难道取氯酸钾的量不需要相同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大家手上的动作都停止了,而思维却开始活跃起来。又经过一番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做对比实验时,根据对比实验的要求,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即有无催化剂,其它因素应完全相同。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得出肯定的结论。此时学生完全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之中,没有再继续探究的欲望,但我深知学生对概念的理念还不深刻,于是我模仿上面同学的口吻提出“难道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就是催化剂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讨论开了,我走近他们听到一学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光凭加快反应速度这一点不能说明它做了此反应的催化剂,因为我们没有证明在反应前后它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没有发生改变”。听到这儿我欣喜万分,对他的分析表示肯定。如何探究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经过各小组的讨论,他们都很快拿出了方案。一个小组的设计是这样的“实验前用天平称氧化铜的质量,实验结束后,采用粗盐提纯的一套方法,先将反应后的固体溶于足量水中,后过滤将滤渣洗涤烘干,再称其质量比较两次质量是否相同。”大家对此做法表示肯定。但在比较化学性质是否相同时,几个小组费了一番周折。几次讨论后终于得到了初步方案,认识到氧化铜的催化作用就是一条化学性质,可以用提纯出来的氧化铜重复操作上述实验,比较其催化性是否改变。也有同学提出氢气、一氧化碳、碳等具有还原性,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同时体现了氧化铜的氧化性,这也是一条化学性质,还可以用提取出的氧化铜做这一氧化还原实验,并且通过分析得出用碳做还原剂操作更方便。就是这样我努力使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师生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2、走进社会,调查研究,培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或事实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愿望,培养其探究能力。
如《水污染与防治》一节的教学,如果划出知识点让学生去记,学生在10分钟之内一定能记熟,但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任何的提高。而我的做法是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学校所在地的崮山水库上游的五渚河畔进行河水污染情况调查,让学生亲眼目睹家乡秀美山川的污染情况,了解果园边被农药化肥污染的水塘的现状,以及乡办工厂旁边的污水池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课堂上我让学生谈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发地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把问题分成几个专题如:水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并把学生按个性特点、学习状况分成三个组如:外向性格的同学组成实践调查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组成监测组,有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同学组成网上调查组。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研究活动的实施方案,课后小组成员间共同协作,密切配合,展开研究。在汇报课上各小组汇报了行动过程,展示了研究成果。课后同学们自发地把考察情况如实地反映给了市环保局,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治理了五渚河流域污染,还威海主要水源地──崮山水库一汪清泉。 整个活动过程既让同学们体验到思索探究的心路历程,又让同学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支点呢?我想这个支点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探究与体验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