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对此,请你帮助八戒同学解决以下问题。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质量与原来镁条的质量比较应_______。(答“变大”“变小”或“不变”)

(2)造成生成物质量比原来镁条质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为                  。

(4)针对造成生成物质量比原来镁条质量小的主要原因,请你根据以下所提供的仪器、药品,帮助八戒同学设计一个实验,为八戒消除心中的疑团。(简要写出步骤、现象、结论。)

(提供仪器、药品:集气瓶、锥形瓶、橡皮塞、气球、塑料袋、铁丝、托盘天平、石棉网、酒精灯、烧杯、镊子、火柴、砂纸、水、镁条等。若有另需,可向实验室领取。)

【例2】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初中化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将经常用到。教师对此都非常重视,也都会花很多精力去准备。

本节内容常见的教法是先由教师板演例题,学生在下面看,然后做习题进行当堂反馈。这种教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觉得心中有底,上起来顺畅,感觉也很好。

另一种方法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参考例题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利用学生完成的作品,有选择地进行展示,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达成共识。最后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但让学生活动探究,极容易产生“上课很有趣,下课全忘记”的弊病,因此教师容易产生患得患失的心理压力,既要放,又怕收不起来,操作时难度较大。

这节课可以按照第二种方法进行,主要流程:复习→自学、讨论→练习→展示→讨论、评析→小结→布置作业。通过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和增强,对本课题的知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避免形成两极分化。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不只是物质的性质可以进行高效探究,定律或者计算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通过教法、学法的改变,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更能深刻体会到定律的含义和解题方法。但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才能学得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要摒弃学生什么都不懂的错误观念,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学习方式按“被动主动自主”转变,努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悟化学是一门既深奥,又贴近生活的学科,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十分有用、有意思的,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8-9-24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新课程下几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福建厦门市逸夫中学 廖彩娥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借鉴了杜威的学习程序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①引导发现式:创设情景──观察探究──推理证明──总结练习。②探究训练式:遇到问题──搜集资料和建立假设──用事实和逻辑论证──形成探究能力。经过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以“引导—探究式”为主要框架,比较符合国内实际的实用型教学方式。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仿造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实例:《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中,由于变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学生实际参与了一个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能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仅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而且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自主式课堂教学方式

自主性是人类成为主体的关键,它决定着人们能否独立自主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和能力。只有自主性较强的人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原苏联的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到教学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基础确立在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上,认为人的发展是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人是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认识自己的本性,从而实现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使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精神得以发展。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认知水平,虽然有些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只有通过自身的再认识才能很好地得以纠正。

教学实例: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8-9-24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十分强烈。社会实践中,学生积极向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提问,掌握了许多实用的知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搜集和掌握了关于我们已知和未知的水的许多知识,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环境意识。有的学生制作的手抄报图文并茂、知识性强,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我觉得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自主式教学方式的重点在于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生的认识水平,恰当地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教学。初中教材中,适合此法教学的知识内容还有如: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铁生锈的条件和防止铁生锈的方法等。当然,这种形式的教学有一个较长的准备阶段,初中化学属于启蒙阶段,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作出较多的指导和帮助。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以后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
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最早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教育界的专家们注意到了传统教学“你教我听”的单向灌输极大地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纠正这种弊端而提出了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们知道不会合作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合作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合作是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而通过协调作用形成的联合行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以“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顺应)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手段来实施教学。我认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前提。
教学实例:二氧化碳的性质。
合作式教学方式主要用于活动课的学习,在矛盾、困难和创新中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协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使每个成员在相互的交往、协作中体会到彼此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品质。初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适合用此方式进行教学,如:酸碱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总之,合作式教学方式课题的提出,可以是生活中不理解的现象,也可以是平时学习中搞不懂、总是出错的题目。
上述三种教学方式只是众多教学方式的一部分,究竟选取哪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来确定。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做可行性研究,并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当然这三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同一个课题,有时可以是三种教学方式并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8-9-24 07: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浅谈新教材对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点措施



福建厦门市金鸡亭中学 谢 逊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一点不假。综观古今中外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功大都起因于从小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注意力集中,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然而,兴趣的产生常常是诸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一个人因为一本引人入胜的好书而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并对其献出毕生精力的事例也是屡见不鲜的。新编化学教材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人在学习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1.教材在编排、内容、插图、装帧设计上都有大胆的改革举措,可谓形式灵活多样。有课题内容,问题讨论,活动与探究,资料,家庭小实验,调查研究,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及习题等。其中“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兴趣、知识发展的有利条件。全书的色彩艳丽、清晰生动的美丽图案不计其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人产生较强的阅读愿望。每一单元前都用了一个篇幅的彩色图案展示了这一单元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书中的插图更可谓丰富多彩,有相应于内容所做的描述性插图,有对一些较抽象的概念所做的形象比喻性插图,有对实验操作过程所做的步骤性插图,有根据物质的用途所摄的具体实物插图,有显示数字对比的圆饼式、柱状图表,还有一些趣味的卡通形象等。这些插图的版面设计突出核心内容,层次感强,有助于使一些深奥、难懂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一些繁琐而又需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图像的显示而变得简单和易记。图案色彩虽艳丽丰富但搭配合理,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和美妙的遐想,学生乐于阅读、便于阅读、能够阅读,从而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从编写的内容上看,教材的主要知识主线与旧教材没有很大的区别,但却把知识内容融入到社会生产活动和学生生活实际中。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方式,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一切知识或问题的发端都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开始,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不是故意杜撰的,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课是与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重对自然环境,生活现象的观察并获取经验的积累,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好奇心,对社会生活的亲近感,又能使学生从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出发,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观点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新的经验。这样的编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学习知识有个智力背景问题,新知识若与自己智力背景相近就容易掌握。知识联系于实际,学生易于理解,知识贴近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了有用,容易产生联想和记忆。学生学得懂就乐意学,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书中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等部分章节上,除了有些帮助理解的图示外几乎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描述,略显遗憾和不足。这需要教师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平时多认真观察学生生活、情感爱好、语言特点,在备课时,尽量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事例引入这些深奥难懂的概念,达到易学易懂的目的。这方面在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化学》中有较好的体现,值得借鉴。

3.化学实验一直是学生颇感兴趣的内容,那趣味无穷的化学反应,奇妙的化学现象,学生不仅喜欢看而且更喜欢自己动手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新教材主要从两方面改革了以往的编写,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书中不具体地区分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而是把实验内容穿插在教学内容中。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特点、实验能力、实验条件以及课时安排,调整处理教材。求新、求异、求奇是14-15岁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不管实验内容是什么,千篇一律地都交给学生做或都由教师做演示,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厌烦,也是不科学的。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地多一些、活一些,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形式也应该多样化。学生动手实验时,与事物近距离、面对面,更能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动手实验的能力,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得一些较难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现象不够明显的实验更好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的规范操作可以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实验能体现师生间的亲密、平等、合作关系,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依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实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兴奋感。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发展中愉快地学习。

(2)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以实验为主要呈现形式的“活动与探究”部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对较抽象理论、概念认识理解的探究活动。如催化剂概念、质量守恒定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分子运动等;也有对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进行的探究活动。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金属的腐蚀和保护等。还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内容,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用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酸碱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些探究活动围绕主题,紧紧结合教材内容,既注重探究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又注重探究内容的价值和有效性,同时使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的魅力和价值,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实践证明,用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而得来的知识激发学生,是使学生学有兴趣、乐学不倦的根本途径。教师不仅仅只是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还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某个结论或定律产生的科学过程,充分展示科学探究历程所带来的世界进步和发展的魅力,让学生感到探究知识的奥秘不只有艰辛也有无穷的乐趣:它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等到学生愿意并且能够自主提出知识中的问题,设计探求知识中的原理时,他们的兴趣才有持久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造意义了。这才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4.新教材在习题内容上有较大的变化,而且一改过去只在纸上作答的传统习惯,编入了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探究活动、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完成的作业等。如:小组合作实地调查研究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空气质量、水的污染情况,通过学到的知识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形成小论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拓展性知识和最新科技动态;通过家庭小实验认识周围生活用品的有关知识,自制简易净水器,收集各种包装袋学会看懂配料表或成分表的内容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他们乐于接受这样的任务,态度认真,积极性高。我所教的一位化学成绩很一般的学生,因对上课所讲的干冰非常感兴趣,自己主动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撰写了一篇关于干冰的小论文,还配了些下载的图片,论文涵盖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教师在课堂上所能传授的知识,甚至有些知识是我在看了他的小论文后才知道的,令我深受鼓舞。

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8-9-24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福建厦门市第九中学 陈惠敏



    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实践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研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尽管初三化学教学内容不多,但由于有中考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有些教师认为初三上学期的化学课可进行创新教育,初三下学期可进行应试教育。然而,笔者坚持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途径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创新认识的误区,创设课堂教学模式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如:小组讨论(其实在聊天),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一堂课下来,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到了初三下学期,课堂上满堂灌,一天一次练习,讲评、考试没完没了,何谈创新教育?其实,每一个合情合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我改变背诵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相关的系列练习以巩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以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得出结论。在桌上提供药品:铁片、铜片、银、盐酸、硝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亚铁等。让学生当场合作设计实验证明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马上提出多种方案:①铁和盐酸反应,铜、银不和盐酸反应而铜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②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③铜不和氯化亚铁溶液反应,而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等方法。教师都给予热情的鼓励,把教师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前演示(一个学生演示实验,一个学生讲解他们的设计原理及思路),另外由其他学生点评实验方法的优劣,并提出更好的方法。教师适时质疑,如:“为什么不用硝酸?”“为什么硝酸银、硫酸铜不用固体而用溶液?”最后由大家评选出最佳方案:铜在氯化亚铁溶液中不反应,而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这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铁>铜>银。方法简单、现象明显。通过转变教学模式,学生不但掌握了金属活动性顺序,而且明确了本章置换反应的条件,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可见,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别人是否提过,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挖掘教材,创新教法,高效地驾驭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题意不明确。然后他们向教师质疑,向优等生质询,展开讨论。对于学生的求知、求思,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并用“大胆说”“你是怎么想的”“你已经找到了答案”“很好”等一系列渐进的语言,欣赏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探索,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勇气。教师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补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这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掌握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思维过程,只有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如:复习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五种气体的性质、制取、收集方法时,充分利用优生的资源,挖掘他们的潜能,请他们上台当小老师,进行归纳、串讲。学生能举一反三借助知识迁移探索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如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但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因为它能溶于水。加热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可以选择和制取氧气相似的装置。他们不但会分析题意,还能综合小结全章的知识脉络。台上学生头头是道,台下学生鸦雀无声。学生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令听课教师赞叹不已。当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将会发现学生身上隐藏着的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资源,以优导差,以差激优,才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团结协作、师生互动的课堂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8-9-24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教师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将抽象的、深奥的概念和理论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蓝猫”是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当讲授“常见的盐”这节课时,教师播放“蓝猫”动画片中的一段科学小知识“人在死海为什么不会沉下去?”引入新课。蓝猫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蓝猫在海里自由自在畅游的情景激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问题,自觉地去解决、创新。一节课结束,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人在死海中不会下沉除了死海含盐量高,还与物理学中的密度、浮力有关。还有的学生提出创造性设想:从死海里提取食盐。只要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就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创新信心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有个女生,每次考试,只要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特别是开放性、给信息的题目,就空白不做、放弃思考。课堂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笔者特意请她上台板演,可她坚持说不会做。教师微笑着鼓励她:“你能做出来的。”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走到黑板前面,教师再引导她按照题目的意思一步一步写下去。她最终顺利完成,全班学生为她鼓掌、欢呼。此后她经常捧着化学书请教教师。后来,她还在化学用语考试中取得了80分的好成绩。为什么一句“你能做出来的”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呢?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成功。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创新信心。

(三)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身先士卒,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创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家庭实验,补充探究实验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等材料,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大力开展简单易行的各种替代实验、微型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课本中证明鸡蛋壳成分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教师口头布置学生回家做,势必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教师也无从考查。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样品带到课堂并提供必须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除了鸡蛋壳,还有海蛎壳、贝壳等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成分呢?到了下一节课,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学生带来的样品五花八门,除了蛋壳、贝壳还有寿山石、珍珠项链等。有一个学生提出生蛋的蛋壳和熟蛋的蛋壳一样吗?教师鼓励他进行实验,结果蛋壳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学生的动机是什么,再下结论。

(二)给学生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示赞许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有一道选择题:氮的氧化物,氮与氧的质量比是7∶12,相对原子质量比是7∶8,确定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一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始终不肯用笔列式计算,教师有点生气地问:“为什么不算?”他回答:“我会,为什么一定要算,我说可以吗?”教师表示同意。该生讲解:分别将各自的质量比和相对原子质量比相除就得出2∶3。全班都惊讶了,这种方法简捷,概念明晰。教师及时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语言表示了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2002年中考中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所任教的三个班级均分均超过市平均分,其中一个班化学成绩在54分(满分60分)以上有18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为主导,也需要学生为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才能教学相长。教师只有将创新理念落实在每天、每节课,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8-9-24 07:1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科学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浙江温岭温中实验学校 金伯明 江再富



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7~9年级)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本质,突出科学探究,反映当代科学成果。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必须把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重要理念加以强调,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个性、特长才能自由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全面提高,也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人才。基于科学(7~9年级)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本文试图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目标要求和实施策略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的学习方式不仅应包含许多具体的学习方式,更应是一个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包含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心理、学习过程等内容的学习系统。它的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

1.自主性和合作性

自主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那种统一目标、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方法的班级教学无法照顾到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为此学生必须用自主学习来解决这一问题。从横向角度综合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包括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等。

根据合作学习研究的代表人物美国约翰逊兄弟的观点,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表现在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并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积极发表己见,倾听他人意见,互助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够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创造性和探究性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指出:“研究是自学的好方法,中学、高中及大学生都应该进行研究。”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被动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认为老师讲的、书上说的都已成定论,都是对的,没有什么东西值得去发明创造,探究意识、创造意识不强。作为初中生,要学会在创造中学习,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放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迷信权威等等都是创造性学习的严重阻碍。二是要掌握创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创造性学习提供理论指导。三是把创造性的原理运用于学习、实践活动中,把创造性的知识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

学习的本质就是探究求知世界。探究学习就是探索求知问题,通过独立自主发现、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从而构建知识结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在活动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既是暴露学生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心智、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的情感体验。

3.问题性和实验性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是孕育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问题性表现在学生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论,从中领略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这样,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决方法,并从中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行为。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实验是初中科学的特点,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理论的建立都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实验来验证。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而且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进入到生命领域、情感领域和人格领域。

4.过程性和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的目标具有开放性,其过程具有开放性,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最重要的是问题的开放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开放性学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学生在开放性学习过程中,不再是沿着特定的教材轨迹行进。开放性学习所追求的是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情感的体验,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不必担心开放性学习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进而影响掌握知识的能力。

显然,上述特征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科学课程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实施的目标要求

1.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科学课标的终极目标,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更重要,该能力应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得以发展提升,在课时设计与教学实践中须做到,与学生一起确定学习目标及最佳实现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预习、学习、反馈的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科的学习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学生的优势和个性,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性评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因此,任何学习方式的实施必须是以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2.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相互取长补短,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目标。

3.增强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几个人在一起交流自己的知识、思想就会促进每个人多学到一点儿东西。通过合作、交流,每个人很可能得到一个、甚至几个金苹果。这实际上包含有合作学习的意思。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实施策略

1.自主学习方式的策略

自主学习方式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它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也不是自由散漫的学习。它是强调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和创新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该学习的基本程式为生疑→质疑→释疑→拓展。

(1)生疑。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在互相交流过程中提出疑难问题,简单的问题立即解决,不能解决的重难点问题认真筛选,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筛选问题的形式不仅是选择,还可以是完善、合并、修正表述。

(3)归纳释疑。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领悟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并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提出独特见解。

(4)巩固拓展。巩固是对学习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记忆不仅是单一形式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并结合现实问题深化发展。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摩擦的利和弊”等就可按这一模式教学生学习。

2.问题学习方式的策略

问题学习方式是强调心理倾向性、问题构成的目的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该学习的基本程式为提出问题→筛选问题→探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反思问题。

(1)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内容产生疑问,推敲并调整问题,促进学生产生出新的问题,提出原发性问题。

(2)筛选问题。关于筛选问题的标准,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学习目标,思维程度,问题价值。经过合议确定出最想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3)探究问题。这是基于问题学习科学课程最需要实实在在行动的一个阶段,学生将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展开较有深度的思维。

(4)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倡导在学习活动中交流与对话,经验共享,强调个体与他人的联系,这是一种有自我又保持开放心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优良人格形成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题方案,直到问题解决。

(5)反思问题。这是学习模式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其含义是学生对前面经历过的科学学习的程序做反省性回顾,目的在于努力提升以问题为基础的科学学习方式的合理性。这种反思至少有如下特征,一是个体性、二是批判性、三是建构性。如“地球仪和地图”、“保护土壤”、“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等均可按此模式进行学习。

3.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

合作学习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如何实施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实转变,就成了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

合作学习是以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等为基础,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学习方式。艾丽斯和威琳指出,合作学习模式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合作学习需要小组的成员积极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力。该学习模式的基本程式为选定课题→小组设计→实践活动→总结评价。

(1)选定课题。确定要学习的内容或任务。教师创设目标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积极思考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2)小组设计。研究小组学习的规模、划分学习小组,并承担相关的学习责任。

(3)实践活动。学习小组的成员面对面交谈、讨论学习材料。在小组内交流和研究,发表意见,筛选最佳的意见和建议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全班交流。

(4)总结评价。向全班提交小组的学习结果,完成形成性评价训练题,自评,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反思纠正。或进行组内互评,交流解题方法,共享最佳成果。教师总结、评价各组的学习,必要时对学习内容进行补充讲解。如“空气污染与保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探索宇宙”等都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方式。

4.网络学习方式的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该学习的基本程式为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点评。

(1)任务驱动。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电子邮件、BBS论坛、实时聊天、虚拟环境、视频会议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答案。学生也可以利用Web网页技术、Flash动画、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合作学习。在网络中,学生问可采用BBS论坛方式,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另外,也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

(4)交流点评。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通过网络(如BBS论坛方式)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积累起来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同时,这种学习反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现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如“材料的发展”、“核能的利用”、“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等都可以通过此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5.探究学习方式的策略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而进行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学习的两种基本途径是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

(1)课内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类似学探究的学习,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课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实施研究直到课题解决。课内探究的基本策略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以探究为核心,以感悟科学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为宗旨。其基本程式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获取证据→做出结论→评价交流。如“探索碱的性质”、“氧气和氧化”、“电生磁”等都适合于课内探究学习。

(2)课外探究是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组成课题组,像科学家那样独立自主地开展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体验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学习程式为具有问题意识→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实施→研究结果表达→总结以及交流。如“土壤中有什么”、“日食和月食”等都适合于课外探究学习。

学习有法,学无定法。这一方面表明学习有其内在规律和方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习者只能认识利用这些规律而不能违背这些规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科学的学习方式也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绝不能盲目、机械地照抄照搬所谓“良方妙药”。主张有模式,但不模式化,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实际,设计符合学生特征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式,并且在实践中随时调整优化,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不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可以说,学习方式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掌握学习方式并不是目的,而是要善于灵活运用学习方式,像庖丁解牛那样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才能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7 11: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