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lspj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复制链接]
64#
发表于 2008-9-22 06: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辽宁大连市第七六中学 刘明辉



在化学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多引导、启发,学生自主的找到化学规律,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上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我几点教学体会。

1.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定义、概念学生在掌握和区分时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讲解某些定义时采用先举例,再让学生找出共同点,进而得出定义的方法,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物质,而教师板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分类书写,把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非金属单质写到一起,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非金属氧化物写到一起,两大类写到一起,再引导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得出定义。

2.序言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序言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因此培养其兴趣是关键。在这一部分应多引入一些图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绍一些科技发展史,再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培养其学习兴趣。

3.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是非常关键的。例如,在讲述如何正确闻气体气味的实验操作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先讲述正确的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学生忘记,那怎么办呢?第一天我们闻的是空气的气味,因为空气无色无气味,他们的印象不一定深,那么第二天让他闻氨水的气味(少量氨气毒性不大,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气味却很大),挑一个学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闻,那么他一定一辈子也忘不了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

4.在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可以先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结论,再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这里可以做一些手脚,让其不成功,再引导学生找出其失败的可能原因,这样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总比我们灌给他们要好。

5.讲解稀有气体和氮气的用途时,应引导学生看书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总结出他们的用途,并引导学生警醒对比,比较其相同点与不同点(个别题也考其共有的性质),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学性质稳定“,从而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观念。

6.在做《硫燃烧实验》与《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铁丝也可以放少量细沙,做完实验可以提出设问:“硫燃烧可不可以也用细沙来代替水?”引导学生放它们的原因:铁丝燃烧是为了防止红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烧是为了吸收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7.讲解双氧水制氧气实验时,可以顺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将书中的两个实验增加一个加热双氧水的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加热双氧水也能产生气泡,那么产生的气体到底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可能有三种答案,即:水蒸气、氧气、两种气体的混合物,那么该如何验证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当然,学生刚学习化学,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为了验证到底有没有氧气,该用什么进行检验呢?学生肯定知道是带火星的木条,但事实是木条并不复燃,相反可能熄灭,再进行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要做的是提供一些信息,及时进行引导。

8.讲解元素符号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号,直接在黑板上写一个单词“gold”,问学生的意思,学生肯定都认识,反过来在黑板上写出汉字“汞”或其他的你认为学生不会写的让学生回答,学生肯定不会并期待你的答案,此时你出乎学生的意料,说自己也不会,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然后趁机引出元素符号的重要意义──通用,那么这节课一定会很顺利的上完,学生的印象也会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微观世界,因此树立一个微观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呢?适当的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演示可以使微观的结构、变化变成宏观的影像,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

9.关于符号表示的意义,可以反过来进行讲解,如设问氢元素怎么写?一个氢原子符号怎么写?从而得出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该元素,也可以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通过提问铁的元素符号怎么写?一个铁原子的符号怎么写?铁物质的符号又怎么写?引导学生得出“Fe”,反过来,氢气又怎么写?由于学生学过氢气的化学式,会写其化学式,再通过几组例子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分子构成的单质其对应的元素符号只能表示两种意义;原子构成的物质其对应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三种意义。

10.核外电子排布:先教给学生如何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再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分别画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非金属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的多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多于四多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其非金属性;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氦为2)是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多为稀有气体元素。当然,这些结论都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思考而得出得结论。

12.书写化学式应先讲解规律,即根据化合价进行书写,等学生差不多会写了,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即化合价绝对值交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什么要等到写得差不多再找规律呢?主要目的是为了以后求算化合价打基础。书写练习时要由简到难,如先写氯化物化学式,再写氧化物化学式,再写“几氧化几某”,再写酸、碱、盐的化学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类书写时教师先演示几个,然后在找学生到黑板写,其他在下面写,让学生对黑板学生进行讲评。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着课程改革,在我理解课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将一些,这样即减轻了教师课堂上的负担,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08-9-22 06:5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兴趣是创设情景的基石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凇城中学 王莉莉



在东北师大学习期间,有幸听到郑长龙教授的讲座,使我感触很深、受益非浅,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他谈到一个问题即:知识是有“情景”的,意指人的学习活动是在某种情感环境中进行的。认知需要情感,情感促进认知。如果能诱发一种真实的情感,营造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景,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才会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知识是活的,是由景生情的过程。现代认知观把学习视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适宜的情感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更好的认知。

教学情景是被一个明确界定的概念,不同于日常概念,与“情感环境”中的“情景”也有所不同。认为情景的设置,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这种观点只注重了情感作用的一个侧面。实际上,情景还应该提供认知所需要的信息,营造认知氛围,情景设计不仅包括情感气氛,情感环境的设计,还应包括认知情景的设计,行为环境的设计,情景不只在讲解新知识前发生作用,它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和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情景创设具有全面性和全程性。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头,“先声夺人”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贯穿整堂课。因此,我在这里侧重谈谈情景创设的导课部分。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实践证明,当人们对某方面事物感兴趣的时候,这种兴趣会引导他积极地从事这方面的实践活动。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认识的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需要为基础,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是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与学习密切联系的天然本性,好奇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起点。因此,情景创设的引课部分应以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设计情景。例如:讲解“空气”时,我以一个谜语开头,学生猜谜的兴趣很高,效果不错,接着我介绍一段原始大气演变的资料,学生在了解大气演变的过程中,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提取、挖掘,自然就会产生大气中到底有哪些成分的探究欲望,这样就使感性认识上升到资料所提供的理性认识。

设置导课的情景是在讲解新知识以前,利用与新知识有关的实验、故事、问题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原电池一节中可以将发现原电池的史实用实验的形式展现出来,意大利的医学家伽伐尼在偶然的情况下,以铜制的解剖刀碰触到置于铁盘內的青蛙,发现其立刻产生抽搐现象,教师将这样的情景展示给学生,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被充满奥秘的实验吸引,还体会到科学家身上显示出的智慧光芒、性格的坚毅和对真理的执著,同时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也能感染学生,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设置引课的情景,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一节课中,设置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情景,学生在激烈的场面中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情感,我随即话题一转,假如你是周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假如你是曹操,你能用什么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欲望。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配上动画讲《屠狗洞》的故事,设下疑问“屠狗妖到底是谁”,爱护水资源一节中用美仑美奂的九寨沟风景与黄河断流的影片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进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学生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兴趣,他们就会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以最佳的状态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记忆也会牢固,学习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兴趣的起点,好奇心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一种自然的探索欲和一种潜在的创造因素,求知的好奇心是获得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的源泉。教师在设置引课的情景时,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果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励,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有关事物,逻辑记忆加强,想象力丰富,学习热情高涨。为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学生能深入理解内容的实质,有时甚至很少受到内容的限制,而是广泛地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得新知识。

设置教学情景不仅创新,还要以客观实际为源泉、以景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对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手段,体现实践性。实践证明,创设最佳问题情景,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实验报告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林治强



    作为国家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大连市开发区自2001年秋季承担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实验任务,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进行实验。

    一、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1.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新教材比较完整地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从基本理念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内容的启蒙性和基础性,选取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备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3.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符合《课程标准》的规定,覆盖《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新教材设置的内容科学。准确,没有违背事实和真理的现象。选取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素材,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金属硬度的比较”“碱对鸡爪的腐蚀”“纳米材料”“C60分子”“海底可燃冰”“形状记忆合金”“导电塑料”等内容。新教材既注重内容的先进性,又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能调动起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兴趣。同时新教材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在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降低不必要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型、开放型、实践型的题目,为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主动学习、发挥自身特点的机会。在编排上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化学概念和观点注意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

    二、新教材与教师、学生的适应性

    1.新教材突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体系,采用“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的优点,既注意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注意对生活、环境现象的观察和经验,使学生产生对自然、社会的亲近感,拉近学生生活与学科之间的距离,又着眼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观点的理解,形成学生最基本的化学视角。同时也促使教师在教学组织和处理上发生转变,从近几年一直强调的学科知识要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过渡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逐步融合学科知识,在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经验。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2.新教材将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内容,为教师提示了教学的过程,同时精心设计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材中有与学生对话的阅读部分,有引导学生活动的“实验”“活动与探究”“讨论”“调查与研究”等部分,有提纲挚领的“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归纳部分。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比较合理和完整的学习过程。

    3.新教材突出了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实验内容不单独另立,而是穿插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内容之中,方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设计,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和完整。模糊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界限,提倡学生多做实验。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化,增设了“家庭小实验”和“习题实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降低操作规范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新教材注重科学探究,精心设计了“活动与探究”部分,上下册共设置32个“活动与探究”,主要是以实验承载。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既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又注重探究的价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探究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指示剂”等,都颇具新意,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也从这些活动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5.新教材设计灵活、有弹性,为教师教、学生学留有足够的空间。如新教材采用“单元、课题式”,淡化章节的学科系统性,便于教师调整、处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力和个性。新教材中设置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兴趣发展、知识发展的条件。新教材在实验、讨论、小结、拓展性课题等部分恰当地留有一定量空白由学生完成,使学生不但要学习教材内容,还要通过学习活动补充教材内容,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起到教材与学生交互的作用,其中不少地方蕴涵着对学生学习方法、科学方法的良好影响。

    通过使用新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教师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放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再是以往的“短期效应”。(2)在教学行为上,教师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过程和方法”“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视,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再是以往的“知识本位”。(3)在自我意识上,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紧迫感,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增强教学研究的主动性,不再是以往的“一劳永逸”。从学生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以前学生刚学习化学时,由于固有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高,但随着化学知识的增加和知识难点对学生的“分化”,学生的兴趣逐渐降低。通过使用新教材,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在今年的中考中,全区及格率比去年有所提高。(2)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以前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课、看书、做题的循环往复,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成分很少。目前学习方式正在向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多样化方向发展。仅以作业为例:已不单单是做题,而是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小论文,学习体会等多种形式。(3)获取知识的途径有所变化。教师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参观考察、社会调研、学生之间交流、资料网络查询等已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三、新教材与地区、学校的适应性

    新教材在内容选材、实验器材、活动方式设计、社区资源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具有比较好的普遍适应性,是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或解决的。开发区既有城市初中,也有农村初中,没有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社区不同,而造成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等方面的不同。

    四、新教材呈现方式分析

    1.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科学合理,令人耳目一新。本着“学科与社会”相融合的设计思路,使知识顺序、活动编排相互匹配、相互补充。

    2.新教材文字规范、准确,计量单位采用规定的名称和符号,化学名词、术语均符合国家标准;文字表达简练、流畅,增强了对话功能,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制作精美,图表规范、科学、清晰、多样。突出重点,与教材内容配合紧密;感官效应强烈,内涵寓意深刻,有助于学生理解内容;趣味性强,有吸引力,发挥出图表的独特教学功能。例如,“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化学方程式配平”等,版面设计突出核心内容,层次感强,有助于学生课堂学习、记忆;色彩搭配合理,符合“用眼卫生”。

    3.新教材中的活动安排及建议具有针对性,注重将“三维目标”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案例具有典型性,例如,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1]等,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范例。

    总之,实践证明,人教版新教材具有比较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对于能力一般的教师按照实验教材的内容和设计思路进行教学,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于能力强的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体现了教材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连续性。

    五、新教材有待改进的方面

    1.部分语言的学术味道还是浓了一点。例如:实验教材第一单元的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给人一种学术报告的感觉,通俗化、生活化不够;在绿色化学中提到的“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在有机合成材料中提到的“细菌分解”等,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概念,理解起来有困难。

    2.有些实验在操作上要求较高,不易完成。例如,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的实验,加热5%的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木条复燃的实验,粉尘爆炸实验,等等。

    3.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学科特点突出得不明显,缺乏具体学科知识承载,常识性知识不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可不单独设置,宜采用分散融合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感悟化学新课程



福建厦门市集美中学 曹桂祯



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实践,我深感人教版新教材有许多值得圈点和品味的地方,本文就此谈些体会。

一、新教材在选材上做到了“四个关注”

关注一: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认为义务教育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应该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义务教育也是一种国民的素质教育,应培养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现代生活,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的这种基础性与普及性决定了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人为本,以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程度作为选材标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对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最为重要的知识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担当起社会责任,确立正确的自然观与科学观。

关注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新教材特别重视从化学的视角回答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江河之水是如何经过净化变成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的?硬水、软水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洗涤剂能洗去油污?我们每天摄入体内的食物分别属于哪类物质?它们的作用又分别是什么?这些都只是科普层面上的问题,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常识。通过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也有学问,学好化学能使人明白身边更多的事理,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也可能因此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乃至人生态度。

关注三:化学科学的最新进展。

新教材把化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反映到教材中,如碳元素单质的新成员──碳60;把新思想融入教材中,如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介绍了新材料,如隔水透气的材料,可用于海水淡化的高分子膜以及纳米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新教材努力体现学科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改变了原有教材的“繁、难、偏、旧”,让人感受到一种与时俱进的清新气息。

关注四: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材在不同的课题中都努力体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主旨,把化学放到社会大背景中阐释。如各种合成材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面貌,各种特效药的合成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但同时,新教材也不讳言人类在享受化学带来的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人类正在受到来自自然的各种报复,如酸雨毁坏了森林、酸化了土壤、腐蚀了建筑物和雕像等,这提醒人们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

二、新教材在编写上凸显“五大特色”

特色一:以“生活—化学—社会”为主线。

空气和水都与生命活动密不可分,教材就从这些身边的化学物质入手,介绍空气、水的成分,适时引入“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再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化的进程引起了空气、水体成分的改变,造成了大气和水体的严重污染的事实,引起学生对保护空气与爱护水资源的关注,使化学走向社会。在此过程中,生活中的鲜活例子是学习化学的起点,解决复杂的社会生活问题是学习化学的目的,而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则是桥梁与纽带。

特色二:以图表代文,图文并茂,生动活泼。

教材用大量的图形来展示实验过程,用大量的表格与统计数据说明问题。图表有能让学生一看就懂,减少阅读理解文字的劳神,又便于直接模仿的优点。第一单元课题1以一组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确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二单元课题1用一幅漫画把温室效应、酸雨、臭氧空洞及其危害形象地表达出来。第四单元课题3以一幅妙趣横生的漫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钠原子、氯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第八单元课题2用卡通人物的不同表情来区别不同金属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可谓形神兼备。第十二单元课题3用儿童手牵手来形象表达乙烯分子形成聚乙烯后的链状结构。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媒体,它有文字表述难以达到的效果。大量图片的使用,使教材的叙述变得更为生动、活泼、有趣,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和阅读习惯。

特色三:方法与过程完美结合,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在小学《自然》中学生就知道了“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可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教材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从实现现象得出这一以往只能死记的结论。实验后有学生说“原来这么简单,科学研究并不神秘,我也会!”通过对蜡烛密度、燃烧产物的探究,有学生说“看来只要留心观察,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学问还真不少!”小白花遇醋酸变红,单独接触二氧化碳或水不变色,同时接触水和二氧化碳则变成了红色,这说明水与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生成了某种酸性的物质。这一实验排除了二氧化碳和水有酸性的可能,言之有据、推理严密、让人信服。实验后有学生说“原来化学这么讲理!”此外,教材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的编写上体现了案例教学思想,做到了“授鱼之时授以渔”,在教给知识的同时教给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这早已是大家的共识,但应如何处理好知识与方法、过程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却一直是编写教材的难题,应该说新教材在这点上已有了可喜的突破。

特色四:淡化概念、分散难点、降低难度。

第一单元第1课题就已提及“元素”,并在后续教材中不断用到,但在第四单元课题2“元素”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才正式给出,这里采取先入为主、先用再说的策略。教材不在化合价的概念上纠缠,而是强调它的应用。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分析和图示,让学生知道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中都有OH-,不另提酸碱的概念。电离的概念用“解离”淡淡带过。只提“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而不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所有这些都是出于对义务教育教材的正确理解与准确定位,避免了把有限的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概念的纠缠上,不再犯“学科中心论”的错误。

《酸 碱 盐》的教学历来是学生的分化点,新教材巧妙地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来阐述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把原来的《酸 碱 盐》一大章分为两个单元,同时根据酸、碱、盐三者的联系,把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三个课题中去(见附表)。这与原有教材一贯的编写方法──“酸五性”“碱四性”和盘托出相比,真可谓用心良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附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在人教版教材中的分布



特色五:既是教材又是学材,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教材在叙述方式上处处为师生的教与学考虑,为师生的教与学设定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如“讨论”“活动与探究”“资料”的合理穿插,有利于改善课堂结构。每一实验都配上相应的表格,以便于学生记录与分析。每课题后通过“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帮助学生提纲挈领地梳理知识、抓住重点。“本单元小结”则给出了知识归纳图表,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练习来总结归纳出各单元的核心知识,使重点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然,新教材的特点可能远不止这些,这里说的只是一孔之见。但有一点或许应当成为我们的共识,那就是:新课程是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人不懈努力的创新成果,新课程引发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革命”与“学习革命”。新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表现形式,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都必然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间接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用新课程标准来评判各种版本教材成败得失的过程。新课程是新生事物,大家都处在学习阶段,只要我们“好好正视她”“学会欣赏她”,秉承“先做学生,后做先生”的精神,在“学中教,教中学”,最终就一定能很好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新课程新教材新实践



福建厦门市集美教师进修学校 张素红



    一、新课程
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1)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2)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3)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4)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初中化学课程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从三维目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二、新教材

我市初三化学使用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教材,该实验教材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科书设计的出发点,把对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终身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三要素,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构建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

1.改革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使教科书编写体现学生活动和科学探究的特点,精心创设开展活动和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以获得对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3.教科书实行弹性设计,除遵照课程标准精心编入必学内容外,还编入拓展性课题等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学,以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注意图文并茂,加大以图代文和利用图画、资料等创设学习情境的力度。语言力求生动、简明,版面设计新颖活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实行系列化教材设计,使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网络教材等密切结合,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建立开放式的教科书体系,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学习化学。

三、新实践

(一)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涵盖的内容很多,如科学素质、科学世界观、科学进取心、科学思维习惯等。化学新课程、新教材的使用和推进,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前提,有些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较低,常常违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规律而教学,如:“质量守恒定律”的“活动与探究”中,有的教师只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就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这违反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一般需要多次实验,多种类型的反应并进行验证。

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师生情感的交流、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各种情景的创设,开放性教学,激励性、发展性的评价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学化学,在生活中找化学,培养绿色化学意识,能源意识,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介绍、学习科学史实,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中学的能力。

(二)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程、新教材改革的最大笔墨,我觉得是在情感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启亮建议: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倡导的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新增目标,从“师生角色的转换”“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强调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发展功能”可以看出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化学,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人教版新教材从呈现形式到整体内容的编排都非常关注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从教材的封面、各单元的首页、活动与探究、经典实验等彩色的图表中,介绍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的相关知识,给学生留下直观、鲜活的“第一印象”──化学世界真美呀!我要学好它。其次,教材中每个知识的引入都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入手,“先入为主”,体会“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之中显化学”,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毅力和恒心。

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学生,更加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创设与实际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一致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教与导,把“生活”的化学变成更“有趣”、更“有用”,让学生“想学”“要学”“乐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提高我们教学的实效性,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因素”的超常发展。

(三)联系实际,迁移应用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教学中要集生活的实际,采社会的热点,记学习的足迹,应用活生生的情景素材,充分体现化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广泛联系起来的意识,逐步做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应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1】在防“非典”期间,我市电视台新闻报道:有些医药商店利用中药紧俏,把部分已经变质发黄的中草药,用硫黄熏白了,再卖给顾客,工商部门依法进行了查处。通过这则报道,引入了硫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硫与氧气反应的原理及产物的污染性,食品的安全与人体健康。

【例2】水果店里各种水果摆放整齐,五颜六色,种类繁多,有苹果、梨子、葡萄、龙眼等,通过具体的看得见的实物引入抽象概念:原子(苹果、梨子等)元素(水果的总称)。

【例3】洗衣服,可能有些学生自己没亲手洗过,但洗头发,应该要自己洗了,如果头发比较脏,你要洗2遍,第1遍用了洗发水后,泡沫少,第2遍即使用的洗发水量不多,但是,泡沫丰富。教师从而引入硬水和软水的概念及其检验的知识。

……

以上的例子,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而实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实验教学,视实而定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实验教学跟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

在新教材中,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但并没有特别指出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学生实验?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自行决定;随着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也在不断提升,从验证实验向探究实验发展,由探究实验上升为设计实验。在教材中共安排了26个“活动与探究”,其中有16个是以实验为主要活动内容,“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更加侧重于探索和研究,在新教材的教学中,验证实验、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应根据实际而定,不能一味地进行高要求的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应适当调整难度,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教学,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把探究实验改为验证实验也可以。先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再让学生进行实验,在溶质、溶剂和温度改变的情况下,通过食盐和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体会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这个处理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适度开放,张扬个性

新教材对于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都没有给出唯一的答案,而且在习题的选取上,也选取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倡导学生多角度、多视点、多层次、多侧面、多途径、多方法地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室温下,有体积相同且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蒸馏水各一杯,请你设计合理的方法予以区别。”食盐水和蒸馏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外观相似,它们可用化学、物理、生物的知识来区别,没有上过学的家庭妇女也会“取少量液体品尝,有咸味的是食盐水”;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用“继续加入食盐,不能再溶解的是食盐水”或“加热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食盐水”;根据Cl-的特性,可用“溶液来检验,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食盐水”;根据物理知识,可“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密度大的是食盐水”“称液体的质量,质量大的是食盐水”“能导电的是食盐水”……

对于开放性的问题,教师提问学生也要有技巧,让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中等生补充,优等生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言、充分表现、充分参与。

开放的教材,开放的课堂,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禀性、天赋各不相同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

课程改革,就是要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和适应化,转变教师的课程实践模式,使教师在课程变革实践中得到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成为革新的课程实践者。

(六)以学论教,共同发展

以前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关注教师如何去教,而现在关注的是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去学。

新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从“我已经知道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正在探究什么?”“学完本课题我发现了……”,让学生从“学会”转为“会学”,从“学好”转为“好学”,教师的“教学”转为“学教”。课改的课“怎么教”?教师要学习,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学习教法,与学生一起成长。如教材中“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4个问题:①根据物质组成是否单一,可以把物质分为几类?(混合物和纯净物)②在纯净物中,根据组成元素的异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单质和化合物)③在单质中,可以按性质的差异把它们分成几类?(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④在化合物中,可以按组成的差异把它们分成几类?(氧化物、酸、碱和盐)通过学生的讨论,让学生会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物质进行分类,并把物质的分类用框图表示。

课改的课,每个教师都会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只有适应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过程的课,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3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初中化学获奖论文浏览

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思考与探索



福建厦门市杏林中学 杨火灿



现代教学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最好是能无师自通,学生学习要从“接受探究”转变,所以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很有必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学生应学会科学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观察思维、创新实践等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必要结合课程改革理念,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一、启发引导,激活思维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不必将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已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设置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指导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积极思维。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维,搭桥引路,让学生在学习上由不知到已知,再将已知转化成能力。

启发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启发的精髓是激疑,有疑才能去探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教师的启发要设法造成学生“愤”“悱”和积极求学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切合学生实际,要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索,欲罢不能。

二、创设情景,畅所欲言

初三学生的一个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争强好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起争论、组织学生研讨,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办法。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争辩等多种形式让学习主体──学生“活”起来,这样的课堂就有活力、气氛就紧张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交流讨论能力及造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机会。如在探究化学式的书写时,部分学生对原子团是否要先写括号再写数字产生争议。这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是否需要括号,如何验证,从而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把讨论引向高潮,抓住关键问题引起交锋,逐步深入,必要时可做补充发言、小结。教师的补充发言或小结要注意简明,点明即可。

教师要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让学生明确课堂是犯错误的地方,克服怕出错,怕显得无知,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而有意识地躲避一些辩论的错误想法,只要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要注意倾听,从中找出闪光点加以肯定,要与学生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要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三、自己尝试,自己发现

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发现问题,这是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唱独角戏的传统思维,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时间和表现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知识的真谛,体会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下面结合实际举两个例子加以阐述。

【例1】在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探究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变化。这个知识点,有的教师结合质量守恒定律一语带过。事实上,如果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可以促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实验前,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讨论,分析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质量变化情况,然后进行实验,让学生发现生成物质量比原来镁条质量还小。由此,学生免不了又是一番争论,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一致的原因,针对原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多数学生能够指出原因主要出在产生的大量白烟上,这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针对原因再次进行实验,有部分学生提出在燃烧镁条上罩上大烧杯,于是学生再次进行实验,发现这时生成物质量与原来镁条质量比较接近或略大一些,但学生也指出,还有部分白烟逸散到空气中去了。这时学生的兴趣达到高潮,教师因势利导,激励学生针对白烟的逸散这一实际,设计合适装置加以克服。结果很多学生能够联想到类似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装置或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装置,这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根据所设计的装置再次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由于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很容易把橡皮塞顶起影响实验,怎么办?通过讨论,最终研究出图1所示的装置,该装置能够很好地克服镁条燃烧产生的大量的热,解释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变大的原因。

由于有平时的实验探究作为基础,在期中考试时,我们适时针对这个实验再次进行了考核,效果比较令人满意。

题目:八戒同学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时候,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发现生成物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小,他一连做了几次,结果都一样。结合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他感到很疑惑:难道质量守恒定律是错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02: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