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专家论文: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不教“字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3 08: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不教“字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 唐晓敏
近百年的语文教学,其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字词教学”。为此,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古人是怎样做的呢?简单说,古人,也包括上个世纪前期家塾的语文教学,基本没有“字词教学”。



古人让孩子读书,并不讲其中字词的“意思”。字词的“意思”,儿童是在大量读书的过程中自然懂得的。



对此,赵元任讲过:“从前所谓‘念书’就是念书,先生不一定讲,学生也不一定懂,真是‘读书不求甚解’,可是过了一阵,甚至过了多少年,书里的意义渐渐地明白了。”



邓云乡也说:传统语文教学也有“讲”,但是──



这个“讲”,现在的读者要理解,不是一般讲解词句意思,这是靠熟读背诵当中自然理解,老实说是不必讲的。明清两代八股文教育中的所谓“讲书”、“开讲”,都是讲《四书》中的每一句话如何发挥,如何写成一篇八股文。



对此,周振甫说得更明确、更细致。他写过一篇非常好的文章“我们怎样学习古文”,文章用“立体的懂”概括传统语文教育不讲“字词”的特点和优点。他说道:



不论唐代人或是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熟读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七月七日的乞巧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午节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政协委员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熟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的点,记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可以说,周振甫已经把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了。



甚至,学习过汉字的日本人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日本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讲自己小时学习汉文典籍的经历时,就说:



入小学以前,就学了中国的各种古典,其实只是跟在祖父的后面吟诵,开始当然是不懂,但奇怪的是,虽然没有人教,后来竟也似懂非懂了。



我们常常给孩子讲字词的意思,也就是“解词”。其实,有经验的外国教育家也早就知道,解词教学徒劳无益。俄国的文学家也是教育家的托尔斯泰,自己的经历体会道这一点,他说:



我们应该承认,最近两个月来我们不止一次地对此作了实验,每次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厌恶,这证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通过这些实验我才确信,解释词和词语和言语的意义,是完全不可能的,甚至对天才的教师了是如此,至于平庸的教师所喜爱解释的“好多就是不小的一大群”之类的解释就更是不必说了。解释一个什么词,比如说“印象”这个词,你不是在要解释的词的位置上加进另一个也不懂的词,便是加进一系列像该词一样不明白其联系的词语。



总之,学习语文,关键是多读文章;文章读得多了,特别是能够将这些文章背诵下来。其中字词的意思自然就能够懂得。一时不懂,慢慢也肯定能够懂得。



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们的孩子没有多少时间读书,这些时间都用到“字词教学”上了。实际上,我们若是让孩子多读书,这些书籍的字词本来是早就可以认识、掌握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0: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