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大的“书”》听课感想评课稿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5:17 | 只看该作者
一.我感觉姜老师的确是很注重朗读指导的,整节课读得也很多,可是后面部分的读有些流于形式,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没有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指导。如“很久很久以前……”那一段,老师和学生对读的时候,老师读得非常好,但学生却没有读出“时间久远”的味道。如果姜老师能够让学生慢慢地读,轻轻地读,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哪个词读得好,重音、轻音、快慢等,效果应该会更好。
  二.语文课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课、常识课不同。因此,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而本课的教学,特别在“波痕”那一环节,姜老师的设计还有较多讲解科学知识的痕迹。如果把那个时间节省下来,放到后面的说话训练中,学生说的话应该会更加流畅而有条理。
  总之一句话,这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2】
  听了师傅上的《最大的书》收获很大。庄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2次教学的尝试,她的设计理念,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以及在教学上符合学生特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
  老师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语文书有什么特点?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总结出来的:有文字、图画、知识等特点,为对照学习“石头书”埋下了伏笔。
  “通过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问题引出,让学生直接找到了课文的第四小结,从而展开教学,解读石头书的文字、图画等。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经常提醒学生要求把话说完整。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比较强,如何体现他的语文性呢?庄老师在教学时,不时地抓住语言训练的机会,如是岩石书的图画;不就是书的文字吗?还让学生把陈述句改成反问的形式说一说,这些都是语文味的很好体现。
  回想自己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往往抓得比较琐碎。从文本的整体出发,这点值得我学习。此外,不管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都应该从整篇课文入手,不能只着眼于一课时,这样教学才会比较连贯、完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5:33 | 只看该作者
在本轮“同研一节课”中,我上的是第四册 21 课《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一课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涉及了自然科学的知识,讲述了在地质勘探员的眼里,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川川。如何把握好语文的特质和特点,坚守语文的课程本位上好这篇常识性课文呢 ?


1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抓住本文对话较多的特点,让学生亲密地与文本接触,“潜心会文本”,引领他们自主地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初步认识化石,感知地壳运动,再利用句式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介绍化石,利用给动画配音赏析文本。在师生、生生分角色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语言积累中又进一步认识这本最大的“书”,在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2 、挖掘想象资源——使文本活力充溢。让文本活力充溢,就要让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学会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更应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培养他们想象力的舞台。这节课我让学生由雨点的脚印去想象雨痕,由波浪的足迹去想象波痕,再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想象地壳运动的场景……既展示了学生理解的多元,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既避免了讲解科学常识的枯燥乏味,又为学生的智慧学习搭建了一个个平台。整堂课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3 、准确把握“书”的内涵,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准确把握三个难度的“书”,即平常的书,文中最大的“书”,大自然中更广的“书”。我以平常的书引入,以大自然中更宽泛的“书”结尾,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又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使学生的视野不再被禁固在本教室,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本课堂。


上完这节课 , 我们组的老师给我评了这节课


侯老师说 : 这篇课文的知识性比较强,如何体现他的语文性呢?于老师在教学时,不时地抓住语言训练的机会,如——是岩石书的图画;                 ————不就是书的文字吗?还让学生把陈述句改成反问的形式说一说,这些都是语文味的很好体现。不足是:语文课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和科学课、常识课不同。因此,本课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细的讲解,只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就可以了。


刘老师说:《最大的“书”》课文很有意思,于老师更是把这个“有意思”带入了课堂,带进了学生的心田。她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体态,引领着学生进入了自然科学的世界。另外,于老师还紧扣字、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周老师说:本课中对于问句的朗读,于老师做得非常到位,也可以说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从一开始在课前谈话中的用动作表示问号,到后来找出问的句子,再到“老师读两遍,你听一听,哪遍更有问的味道?”“你听听,哪个字、哪个词读好就可以有问的味道?”再到后面教师和学生的表情对读,可谓层层深入。在这样手把手的指导中,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了切切实实的提高。可是后面部分的读有些流于形式,学生读得不够好,老师也没有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指导。如“很久很久以前……”那一段,老师和学生对读的时候,老师读得非常好,但学生却没有读出“时间久远”的味道。如果于老师能够让学生慢慢地读,轻轻地读,更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比如哪个词读得好,重音、轻音、快慢等,效果应该会更好。


本次讲课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备学生方面还存在不足。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但要备教材,在备课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备学生,你的设计再精彩,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只能等于零。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5:53 | 只看该作者
《最大的“书”》评课稿

                         -------何学婷

今天听了陈梅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 。《最大的“书”》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了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由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科学性较强。

怎样把科学性较强的课文上得有语文味,陈梅老师在以下几点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字词复习有新意

低段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的教学。陈梅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在课始,她就对第一课时中学过的字词进行巩固复习。她采用的是猜谜语的形式。她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让我们跟着川川去大自然中探密吧。然后逐个出示谜语:山下有石  家里有一块玉 厂里过日子 小其拿锄头,用力挖宝藏  这些谜面浅显易懂,孩子一下子就能想起前节课学的生字来,而且对这些生字的字形又一次牢记于心了。复习完生字后再把生字藏在词语中,让孩子们来读词语。同时教师把要复习的词语进行了处理。如本文中最难懂的词语是“刨根问底”,陈梅老师在复习这个词语时,就用了不同的出示方法。她说:“孩子们,我们读了这么多词语宝宝,可就是有一个词还不肯出来,这个词我们小朋友都有,遇到问题总要问个明白,这个词是谁啊?”孩子们一下子就说上来了。这样一来,孩子们又一次清楚明白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教师解释得这么不露痕迹。再由这个词语引出下面的教学:孩子们,课文中那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是谁呀?为什么说川川是个刨根问底的孩子,去课文中找找吧。“花开自然,叶落无声”我想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二.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体应该聚焦“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这句话的时候,张老师让学生口头填空“岩石上的字是(          )(          )和(           )。(       )(      )和(          )是岩石上的字。虽然是一样的答案,但是言语的表达形式不一样,让学生明白了,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说,可知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啊!

三、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陈梅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如:在学习“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段话,周老师出示了课文中那幅岩石图和堆积起来的书本图作比较,小朋友一眼就发现了岩石一层一层,就像一页一页的书本,非常直观、形象。这样课文的插图很好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四、关注标点

陈老师课堂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关注了文本中的标点,从课前的游戏到课中的教学,都时时在渗透标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课前,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由拍肩,拥抱的动作到用手势表示标点符号,不仅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小朋友们的距离,而且也为后面的课堂教学铺下垫子。

在课堂上,陈老师问,为什么说川川是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孩子们的答案是因为川川一连问了那位叔叔六个问题。很自然课堂的教学就一下子聚焦到了这六个问题上。陈老师为指导孩子读好这六个问句,花了不少心思。有时她让读得特别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读;有时当孩子读不好时,她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范读给孩子听;有时用言语描述来指导孩子朗读。在课堂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孩子的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孩子的朗读水平一层推进一层。

在学习岩石书的用处那一段时,周老师问,读了这本岩石书,除了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外,还有其他的作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的省略号,周老师说:“是啊,文中的标点符号也会说话呢。”多绝妙的点拨啊!

陈老师的课犹如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的茉莉,清新幽远。让人不知不觉坠入其中,陶醉其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4:46:10 | 只看该作者
听周小平老师上了一节《最大的“书”》,似乎自己也看了一本有趣的“书”,听到了文中的川川与爸爸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感觉到神奇的大自然真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难怪课文蕴含着巨大的吸引力。

《最大的“书”》科学性较强。怎样把科学性较强的课文上得有语文味,这是一大难点。周老师认真钻研教材,课堂上较沉稳、老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以下几点:



一、落实低段教学目标,教出了二年级语文课的特点。

低段的语文教学,其主要目标是字词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牢牢抓住了低段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紧扣字、词,扎扎实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例如:在检查生字词时,生字词分组出现,先是三个比较容易读的词语,再是一组前鼻音,接着是一个专有名词和一个难读成语,再接着是一组多音字,最后是难读的句段,再到指导难写的生字。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刨根问底”这个词语周小平老师分三次教学。第一次重在读准音。第二次周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在川川与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中,川川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一定把问题问清楚,教师指出课文里有一个词是“刨根问底”。这样,学生对“刨根问底”理解就水到渠成。第三次周老师创设了一个语言形式,让学生一一提问,体验“刨根问底”的过程,对词语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二年级的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意识为主,因此在帮助学生了解“雨痕”、“波痕”的时候,借助了大量的图片,学生一看就能辨析什么是“雨痕”,什么是“波痕”,并利用图片理解了什么是“化石”。



二.立足语文的本体,注重言语形式的教学。

语文教学应该聚焦“言语形式”,本课的教学也做到了这一点。在品读“有,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这句话的时候,老师出示相应的图片,并提问:“书上的图画岂止是这些化石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口头填空:“有,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哩!”然后让学生去发现这三句话是怎么连起来的。“有……有……还有……”这三个连接词。这就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进行了构句方法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

《最大的书》这篇课文有一幅插图。周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这份资源,如:在导入课题就引导学生发现课题中的“书”带有引号,并以此为主线,在理解岩石像书的时候,周老师也是叫小朋友观察岩石的形状,岩石一层一层,就像一页一页的书本,非常直观、形象。这样课文的插图很好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把岩石书和我们学习的书进行比较,发现岩石书也有文字,即雨痕、波痕、矿石等,岩石书同样也有图画,即树叶、备课、小鱼等的化石,有字有图,怪不得勘探队员叔叔说岩石就是书。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不满足于此。



这节课周老师领着学生一页一页细细翻看着这本厚厚的“书”,看到了书上的奇妙的字呀、画呀……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训练,真正感受到大自然魅力无穷,学生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朗读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10: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