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听课反思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5:48 | 只看该作者
《雷雨》评课  

《雷雨》一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听了何老师上的这一课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通过出示文中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想象谈体会。相机板书课题:雷雨。采用看图的方式引入,营造了教学氛围,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学文情境,把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练习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让学生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识记,先是同桌交流,促进学生丰富识字经验,然后利用生字卡片,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领读,还去掉音节让学生认读。最后通过识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认读。如:开火车读、摘苹果、猜字谜等,同时找出这个字在文中的那句话,结合文中的句子朗读进行巩固,老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在读中发现,在自学互动中交流识字方法,丰富识字经验,激发识字爱好,进而提高了自主读书的能力。

      3、朗读感悟,在教学中,老师让学生观察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不同的景象。接着图文对照,读课文,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想象图景,边读边想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整体感悟课文的意境。最后选读积累,研读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勾画出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在班上研读,读后交流朗读体会,读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同样也是重要方法和手段。坚持以读为本的设计,有效地突出了读的重要性、层次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多形式和多次数的读书活动中,理清思路感受语言,体会情境丰富了学生的熟悉和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6:23 | 只看该作者
有效性研究:集体备课二年级语文组《雷雨》评课记录
李芳芳:

《雷雨》一课是我们二年级组集体备课的展示,从初接教研任务到撰写教学设计,再至一而再再而三地试教、改教案,至最后这堂课的呈现倾注了曾妮老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也倾注了组内老师对她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我们的黄老师,可以说是字字句句、手把手地教。这个磨课研课的过程对于年轻的曾老师来说就是一次宝贵的历炼,也一定能促使她蜕变与成长;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也在协作过程中学到很多,受益匪浅。

  这堂课虽然谈不上是一堂高质量的研讨课,但是我依然能从中收获良多:

首先,语文教学要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读。阅读教学总得读,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声音来再现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读做到了,层次分明,方式多样。初读的感知,精读理解,默读、范读、自由读、男女分组读、比较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得课堂书声琅琅。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也注意到了读的方式与目的的统一,需要思考的地方要求学生默读,需要学生读出感情的时候则要求学生大胆的自由地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很有帮助。

其次,曾老师努力挖掘了教材的语文因素,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学习雷雨前部分抓住“垂”、“压”等词语反复品读,感悟雷雨前乌云、树叶、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从而体会雷雨前天气的闷热,紧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越来越怎样来体会作者是按照天气的变化顺序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先是闷,再是风,然后是闪电和雷声,以此来感受雷雨前天气的变化之快。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曾老师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如: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既有雷又有电的景象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雷雨中的景象吗等等,试图充份利用课堂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积累。

   以上是我个人的两点体会,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田蓝蓝:

和前几节试教课相比较本节课进步很快。整体感觉不错。从刚开始的紧张备课到说课直到现在呈现出来的这堂课,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曾老师在进步我也不在不断的学习中。

第一:主线清晰,主次分明,但细节目标不明确。

第二:紧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写作顺序。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学习课文。找出雨前周围的变化。重点分析词句:黑沉沉、压、叶子一动也不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许多让老师意料之外的语言。

第三:抓住重要的词句进行训练但是训练不够充分,点到为止。如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通过看图来想象,我觉得这是本课的重点。

第四:图文相依,但学生的观察不够充分。图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此处似乎有点颠倒了顺序,我认为应该向看图充分想象然后再来分析文字,进而达到更高一层次的理解。而且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相应的指导一下观察方法和顺序。

最后在全文分析之后朗诵全文达到一个彻底理解的程度。





黄平:

雷雨》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字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以二年级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带着“学生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来看曾妮老师执教的《雷雨》一课。

一、         教学主线清晰,但细节目标不够明确。

曾老师教学从整体入手,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明白课文写的是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再深入到局部,按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顺序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读书了解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不同特点,再回归到整体总结全文,较好地把握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并且紧扣雷雨前、中、后的特点进行设问,如雷雨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雷雨中问“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的?这样设问,比较符合低年级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年龄特征,有益于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细节目标显得不够明确,如“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到底要让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老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二、         语言文字训练比较贴切,但训练不够扎实有序。

阅读教学万变不离其宗——语言文字训练才是根本。曾老师从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特点出发,采用换词法理解“垂”,借助乌云图理解“压”,运用比较朗读理解“叶子不动,蝉不叫”与“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的不同表达效果,运用采访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理解“坐”和雷雨后那种清新畅快的感觉等。应该说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比较常用,也比较符合文本的特点,是贴切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有欠扎实有序。如:理解“垂”,学生理解过后再齐读然后又去比较“垂”与“掉”,应该先比较再在理解的基础上齐读句子,顺序才对。又如“蜘蛛又坐在网上了”的“坐”,从学生朗读的效果来看,学生一直在强调“又”并未强调“坐”,说明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并未完全对“坐”的“悠闲”理解到位,训练还有欠扎实。

三、         学习课文图文相依,但看图与学文顺序本末倒置。

课文有两幅图,图画是供学生观察的对象,又是理解的凭借。教学中,曾老师让学生先看图,表述图意,再学文,用“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场雨下得大,下得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描写这场雷雨的,并指导朗读,拉近了学生观察图画与作者观察生活之间的距离,又利于理解文中的词句。但是本文非看图学文,因此应先学文,再借助图加强理解,不能本末倒置。

四、         教学方法把握比较准确,但学生整体朗读欠充分。

本文文字优美,宜以读代讲,在读中体会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点,以及课文是如何通过生动准确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些特点的。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读的形式也比较多,用得较多的是引读和个别读,但是整体性朗读欠充分。因为课文写的是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即雷雨的全过程,那么在未打下课铃有时间多的情况下,可以整体性朗读雷雨的全过程,用朗读来表现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五、         课堂教学看中预设,但忽略了生成性的教学资源。

从教学全过程来看,曾老师备课认真详实,但看得出教学过程中曾老师比较看中教案和预设,对教学对象——学生有所忽略。那么课堂上如何跟着学生走,顺着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相机的引导、点拨、反馈与调控,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看法,不一定正确,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薛根生教授:

优点:

1、读比较充分,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体会雷雨前后的变化。

2、设计到位,从体会感觉到读出感觉,遵循低段学生心理学习的过程:阅读课文——体会感觉——读出感觉。

3、抓住词句的比较加深对文字功用的感性认识帮助读,例如两个按点的有效设置。

4、典型句式的训练有所设计,如“越来越——”,建议适当拓展,不仅抓住教材里面的,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5、互动软件使用在本堂课的选点恰当,设题简明,调学有效。

6、板书达到了三个“精”:内容精当、文字精炼、结构精巧。

不足之处:

1、整体朗读不够。

2、讲论“挂”时体会不够,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体会,如美化房间要挂点什么东西,从而体会“挂”是创造美好景象;又如“坐”,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会用词的精妙。

3、这不是看图学文,学雷雨中时先看图再学文这个思路不对,应以学文为主,图只起辅助作用。

4、按点设置还可以广泛一些,从语言因素、语言内容、语言思络去选按点,如作者为什么写得出这么真实的雷雨?也可以设置一个按点即从语言的思路去设置有效按点,另按点的题项还可以丰富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7:10 | 只看该作者
《雷雨》评课稿我认为孙老师的课有三个特点:

1、  词语理解方法妙。如做动作理解“乱摆”,让学生做刮小风、大风时树摇摆不定的动作;“压”字的理解先让学生做动作理解,再回到课文中理解,让学生知道“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垂”和“爬”的区别;又如“清新”一词,老师充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师适时指导,让学生知道“清新”可以理解为空气好,也可理解为给人感觉好。这样理解词语的方法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易于接受。

2、  朗读指导效果好。教师抓住重点句子,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反复朗读。如采用多次齐读让学生感受;教师范读,让学生模仿;读出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体会感情。这样读得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这样的指导才会有效。

3、  媒体运用促理解。教师运用课件,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境演示出来,图文声并茂,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垂”字下面两横要注意:最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要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3-12 10:17:36 | 只看该作者

<雷雨>的评课稿



听了陈老师的课,真是受益非浅啊!
  1.生本。在课堂中,陈老师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即使学生在最简单的地方发生错误如:指名学生读文章,一位学生读123小节,一位学生读456小节,还有一位学生读78小节,没想前两位均出现了错误,但陈老师的举手、投足、表情、眼神全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肯定,一种尊重。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中才会如此轻松愉快地学着,对于课堂中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也能放飞着自己的想象。
  2.生态。现在我们都讲究生态平衡,那么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她就创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她安排学生听音效,听发言,说想法,读感受,让听、说、读、得到平衡;同时她在课堂上,通过精彩的设计,精妙的语言,让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之间得到了平衡,教学最后一个部分时,将最后一个小节变成了一段小诗,不但独具匠心,之后的仿说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有了精彩的发言:①池塘里的水满了,荷花开得更美了。②猴子在树上荡来荡去。
  3.生动。陈老师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教学主线,把每个阶段出现在事物的变化概括性地罗列出来,还制作的蜘蛛垂下来的动画。教学压让学生将小手伸出让老师压一压,在压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词语,我想这时候的理解更是让学生印象深刻,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充分把学生的思维、情感、表达动起来,使课堂成为了激情飞扬的动感地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5 01: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