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0 23:33:29
|
只看该作者
活动4 生活中的颜色(综合)
活动目标:
1、通过儿歌欣赏,体验热闹与安静色彩的不同感受。
2、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动作表现儿歌的两段内容。
3、选择不同颜色形状的纸片粘贴热闹和安静的画面。
活动准备:
1、《白天与夜晚》图片
3、各种彩色纸,贴有月亮、太阳的篮子各一只,托盘一个
4、各种颜色、形状的纸片若干、图画纸、胶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图片的内容
1、看图片:白天
师:图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丰富儿歌中的语句)
白天这幅图上用了哪些颜色?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想做什么事情?
2、看图片:黑夜
师:图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夜晚这幅图上用了哪些颜色?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想做什么事情?(做个安静的手势)
(二)按白天与夜晚给颜色进行分类
1、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图形片片,请你给它们分一分,哪些颜色像白天一样,给人很热闹的?哪些颜色像夜晚一样,给人静悄悄的?
2、幼儿分类
3、讲评:请个别幼儿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三)学习儿歌
师:老师用儿歌来讲白天与晚上的事情,请你们仔细听一听,听听老师的声音与速度是怎样的?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一遍
师:白天很热闹,我们应该怎样念这部分儿歌呢?(快、响)
教师与幼儿练习一遍
师:夜晚静悄悄,我们应该怎样念这部分儿歌呢?(慢、轻)
教师与幼儿练习一遍
(2)讲述热闹和安静的事
师:我们还会做哪些热闹的事情呢?我们还会做哪些安静的事情呢?
(3)集体完整朗诵儿歌一遍
师:我们一起把儿歌完整地朗诵一遍,小朋友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四)、美工活动
师:老师今天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图形片片,请你们选择一些你想要的,用它们来讲一讲热闹与安静的故事。
(1)幼儿操作
(2)相互讲述贴的画的内容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反思:应该说,提问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运用最普遍、最平凡的一种策略了,用以了解孩子对某一问题的思考状况或对某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提问有何要求,提出的问题要把握哪些尺度,孩子会如何应答……这些都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都必须周密考虑到的。因为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成功得开展下来,这是我在实施了活动《生活中的颜色》后,才深刻感悟到的。
这是一个综合活动,主要通过让幼儿欣赏白天与夜晚两幅画面,体验安静与热闹、色彩明亮与暗淡的不同感受,然后通过色彩与图形的选择来表现热闹与安静,拼贴出一幅美工作品。当时的设想是美好的,为了让幼儿充分体会到热闹与安静的感受,我特意为孩子增设了字卡与图示,在我看来,增添的字卡与图示从直观上更能增强孩子的视觉效果,强化孩子的内心感受。然而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对画面的感受并未如我预先所料,对于这两幅颜色强烈反差的画面,他们的感受可丰富了。惠惠说:“白天有红红的太阳,我觉得很热。”豪豪说:“白天太阳暖暖的照在我身上,我觉得很舒服。”璐璐说:“白天我觉得很美丽。” 岑岑说:“白天有小朋友和我一起做游戏,我觉得很高兴。” 也有的说:“夜晚我觉得很冷。”“天黑了,我觉得很害怕。”“有妈妈陪我睡觉我很幸福。”“我喜欢夜晚,晚上很安静”……他们尽情诉说着自己的内心体验,好不容易才将他们的思维拉到我预先设计的环节中:“是呀,白天有小鸟飞飞,有小朋友的拍手、唱歌声,白天真热闹呀!”“夜晚小鸟、宝宝都休息了,周围都安静下来。”说着,我将预先准备好的字卡贴在相应的图画下,并请幼儿用图形符号表示,在我的精心引导下,孩子顺利地完成了我设想好的环节。诚然,这个活动我也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也尽力地将活动组织地生动丰富,但是我所作的准备能否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呢?
活动结束后,园长和老师们的讨论让我深思:我提出的问题是否只有唯一答案,而我准备的字卡与图示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而面对孩子不同的感受与体验,我没有积极地引导与应答,而是一味地将他们的感受拉拢到我预先指定的感受中,我设计的字卡与图示也只是更加强化了我的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以为只有我出示的字卡与符号才是正确的, 这样不就将孩子的思维空间越拉越小了吗?这样做反而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呀!
所以说,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多考虑问题的发散性,能否引发幼儿多角度思维,是否问题只有唯一答案,然后再对教具加以强化、修饰,让教具真正地做到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否则准备的教具也只是画蛇添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