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83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总复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0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总复习
本站所有资源下载均无需注册,下载方法:下面的附件,选择右键,目标另存为,保存在你的电脑或桌面上解压缩即可!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点归纳总复习.rar (18.78 KB, 下载次数: 2624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01:32 | 只看该作者
小语室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台湾小学语文课本文言文比例:40%、50%、60%。(待核实)台湾新党主席谢启大说过一句话:“陈水扁搞‘去中国化’你们不用担心,因为台湾的中华文化底蕴太深了,他去不掉。我认为海峡两岸统一,最重要的是大陆不要去中国化。”近几年跟台湾、香港语文界同仁接触较多,
?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朗读基本的要求:正确、通顺、流利;(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背诵。
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像《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一则精讲,另一则适度放手自学。第一篇《学弈》文字较难,老师可以多扶一些,第二篇则可以放一些。
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
一说“为”读“wéi”,“以为,认为”的意思;一说“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建议用第二种意见:“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2.《匆匆》

   写作背景不必过多交代,可以适当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朱自清,使学生多一点关注文学、关注文学家的意识。
  声情并茂的“读”、熟读成诵比分析更重要/背诵积累。
  文章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哪些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重在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
  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这句话用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如果没有这些修辞的运用,表达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  试着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你来写一篇要珍惜时间的文章,你会怎么写?试着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句子。
3.《桃花心木》
重点是学习文章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可回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中,借景物抒情、五年级下册《白杨》的表达方法/作家杨朔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特别是文革前后学生作文的影响/当前存在争议。
6.《北京的春节》
■ 重点了解详写和略写的方法。
哪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什么有的详写?有的略写?
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必须大扫除一次”“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等。紧接着详细描述腊八、除夕、初一、元宵四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如:
腊八: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抓住除夕真热闹这一句来体会。
初一:各种热闹的活动。
十五:着重写各式各样的灯。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到按照时间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   感受北京语言的味道和谈话式的文风。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  文字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眷念和对老北京的喜爱。
老舍对北京的喜爱并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他并不是直白地说我喜欢春节我喜欢北京的春节,这种喜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比如说写腊八粥,泡腊八蒜,等等。老舍的语言风格就是通过淡淡的笔触让人感受到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
除此之外,也可以在习作上给学生一个启示——习作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虚情假意。
●“阅读链接”的使用

“阅读链接”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练习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我”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的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7*.《藏戏》
简介编排这一课的意图/国家民委审核。
这篇课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比较强,教学时要避免过度挖掘。知识方面对文中涉及的宗教、活佛、高僧、巫女不深究,对唐东杰布的精神不作过多的人文内涵挖掘,重点在了解藏戏的形成及特点、领悟表达方法上。
■可作课前布置,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学生对西藏、对戏剧的认识。
■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
第一步,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第二步,想想文章以三个疑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第三步,熟读课文,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且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色,
第四步,结合课前收集的材料,交流对藏戏、对西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10.《十六前的回忆》
▲编排这一单元的背景:/根据时间决定讲到什么程度。
a.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04-06-01):“四、加快课程、教材、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材建设,严格教材审查。……特别是正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等学科的教材要增加优秀革命传统教育的有关内容,以保证那些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革命传统文章、故事进入课堂。要在语文、历史、地理等教材建设中,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广泛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b.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三、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表现出来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既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又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64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c.《狼牙山五壮士》
▲关于革命传统课文教学注意的问题
●认识上的误区:
a.语文教科书编排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并不影响教科书的整体面貌。/人教版一直没有改动,有的版本教材已经是第5版或第6版了,原因是以前对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重视不够。
b.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能与守旧落后、过时、缺少时代感画等号。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描述的那些可歌可泣的事,抒发的感人肺腑的情,无不凝聚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样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伟大的长征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一种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是一种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是一种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勇气,这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乃至现在提倡的航天精神都是一致的。当今时代的人,仍然需要从这些精神财富中汲取力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c.课文是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科书不同于学生的课外读本,选文不能一味以学生的喜好为标准,应体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所选为语文教材,务求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之精神。事实上,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不但语言典范,思想健康,有启迪价值,而且便教利学。
d.不能一提到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内心就产生反感、产生抵触的情绪,更不能有过激的言行。这与人民教师的职业要求不相符的。
●几点建议
a.命传统题材课文,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教学这一类课文,容易把握强烈的思想感情而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往往将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要注意与思想品德课中的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向学生灌输革命的大道理。要做到“文道统一”,把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与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融为一体。
在教学目标定位上,一方面,不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得太高,脱离学生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使思想情感的浸润、熏陶变成生硬、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不要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一定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重点抓语言文字的训练,明确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有哪些,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如何落实。
b.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学生在内容的理解上困难并不是很大,关键的还是要引领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应该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文章开头,作者说:“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说:“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像这样的前后照应,课文中有许多,再如文中提到:“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为什么这样做,读者不知道原因。“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又如工友阎振三上街买东西没有回来,后来在军警中间发现了阎振三。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段落,仔细品味,在此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学习表达特点,并在习作指导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做到读写结合。
可以设计的问题:
  其问“你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不如问“李大钊沉着、勇敢、从容,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  文章是如何通过对比描写来突出李大钊的形象的?
  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找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写作术语: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可以直接告诉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0 19:01:37 | 只看该作者

c.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理解有点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学习课文前,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学生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一些铺垫工作。另外,要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功夫。“巧”体现在要能够抓住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
例如,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体裁是小小说。这篇课文塑造的是一位普通的老汉——村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小说一般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精神面貌,表现社会生活。要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抓关键点。如,提到董存瑞,我们自然会想到手托炸药包炸敌人碉堡的形象;说到黄继光,就会浮现出他奋不顾身堵敌人枪眼的形象。一些老师在教学《桥》时,常常注意到课文在环境描写方面的简练、准确、生动,如“像泼”、“像倒”,而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两个最关键的词“揪”、“推”往往被忽略。“揪”、“推”就是《桥》这篇课文中关键的“字(词)眼”,应该在这两个词语上做足文章,让学生感受老汉——村党支部书记在灾难面前,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不徇私情、无私无畏的崇高精神;体会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父爱的伟大,体会共产党人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丰富情感的人。
d.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教材编排意图,随意解读革命传统课文。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不要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饱受的屈辱,不要忘记那些为民族解放牺牲的英雄,以此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是,近年来却有人任意地解读这篇课文,认为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学习五壮士奋勇杀敌的段落,“是展示暴力的血淋淋的场面。”于是“有意回避了杀敌的血腥场面,引入‘日寇行礼’的历史细节,教学重点从感受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对敌人的仇恨,转移到体验他们爱人民爱民族甚于爱自己的生命的崇高情怀和英雄气概上。”并认为“这是一个可贵的转向。”我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的现场教学,但非常惊讶于这位老师处理这篇课文的态度和做法,更惊叹于居然有人要“为他们身上所闪现的现代思想、现代精神而激动、呐喊”。这种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思想、现代精神,而不尊重作者表达的情感、教材编排的意图,任意解读、歪曲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是不提倡的。
12.《为人民服务》
  感受演讲词所带来的说话的文风;
  充分理清文章脉络;
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梳理一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  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如P55第3自然段)
  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帮助理解;
课文讲的是道理,要让学生领会这些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可以举出一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帮助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联系实际,不仅要联系过去的,还要联系现在的;不仅要联系众所周知的,还要联系自己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由此启发学生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  适当运用其他学习资源,如电影《张思德》。
更多免费资源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lspjy.com 课件|教案|试卷|无需注册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简说文学作品阅读注意的问题:
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潜移默化地起着对人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文学作品,应当多感性少理性,尽量避免过早抽象“人物特点”“思想品质”的做法。/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要和我国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解读有所区别。
  人道主义是整篇文章的基调。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读、思、议结合起来,不要人为地割裂。例如,在“卖火柴”这部分,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结合具体语句相互交流感受,重点认识小女孩现实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设身处地地引导孩子进入文本。
  设身处地引导孩子进入文本,感受人物的命运。
  五次擦火柴的内容不必一次次地读。
在“擦火柴”这部分,可以先整体默读这部分,启发学生说一说,小女孩共擦燃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再讨论:她为什么接连不断地擦燃火柴?再以第一次擦燃火柴为例指导精读,读出小女孩敢擦燃火柴的勇气,读出火柴光焰的奇异,读出火柴熄灭后回到现实的冷酷无情。在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再讨论: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光亮中看见大火炉?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小女孩太冷,期盼大火炉出现,可见作者的想象描写完全基于现实,十分合理。第二、三、四、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容让学生仿照这一段的读法自学。最后,把这部分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整体上加深理解和感受。
  虚实结合,引导学生感受幻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交织写作方式。
15.《凡卡》
契诃夫:《凡卡》写的是非人生活下的童心童趣。不要急于概括为“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当然,学完这篇课文后,如果有学生能够体会到旧俄时代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这也非常好。这篇课文可以达成以下三个目标:
   对旧俄时代农村和城市生活特点的感受。
   感受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感受文章的独特形式,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中要突出凡卡写信的内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给爷爷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八、十、十五自然段。教学中要把这三个自然段作为理解、体会的重点,尤其要把第八自然段作为重中之重,使其内容和情感在学生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学时,在学生找出信的内容之后,让学生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凡卡来做学徒,曾经有什么指望?然后采取自读和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最后,在理解的基础沙锅内,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注意不要讲插叙等概念,重在体会人物命运。
结合文中回忆的内容与信相关的内容对比、衬托的写法,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写信过程中穿插了两次往事回忆,一次是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圣诞节前夜美丽的夜景,一次是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时的“快乐”生活。这样安排,意在与现实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凡卡在乡村的生活显然也是很苦的,可凡卡回忆起来却感到很美好,很快乐,可见在城里的日子是怎样的痛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凡卡三次叹气的心理活动,这样切实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内心世界。
课后“小练笔”,意在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合理想象,“凡卡睡醒了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直接针对他的美梦的,通过凡卡美梦的破碎,进一步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这既是写话的练习,也为学生表达对凡卡命运的关注、表达对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个平台。
课后思考题是“把凡卡的信连起来读一读”,但老师切忌设计“把凡卡回忆的部分连起来读一读”这样的问题,割裂文章整体的情感脉络。
引号的用法。
16*.《鲁滨孙漂流记》
编排这两部长篇作品的意图——通过教学,使学生有读整本书的意识,并学习如何在老师的指导下来读整个一本书。因此,除了了解梗概,略知大意,品读细节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法的指导。要以方法的渗透、习得贯穿课堂。
第一个回合的读:读梗概、了解大意,并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大意。
之后,老师和学生有个评议、反省、修改的过程——是否说清了几个点:时间、地点;漂流到荒岛后,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这些是否都交代清楚了?
在第一个回合的基础上,再说得具体点,用画和批的办法指导学生,找出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开始时,老师提的问题不要太概括,而要问一些稍微具体的问题,在学生说清楚之后,再提出更概括的要求。这样,就体现出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这种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应该初步具备的。
对于精彩片段的教学,不要过早地进入细部。应该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个片段在整部作品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它主要讲了什么?让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有个整体的把握。之后再进入精彩细节的赏析。
   阅读“梗概”后大致了解全书内容;
  “精彩片段”教学前要介绍前因后果;
   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是教学的重点;
   可以先布置学生阅读全书,然后通过读书活动来讨论交流。
18.《跨越百年的美丽》
“深”课文如何“浅”教的问题/避开难点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初步接触论说文体,以感受为主,少用些术语;
  重在对科学精神的把握,少点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  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你觉得通过这些事例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
  如果你想表达一个观点,会通过什么样的事例来说明?/初步学习用事例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2-4-2 12:5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14 20:36:08 | 只看该作者
没第六单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4: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