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年级数学《乘法的分配律》听课心得体会评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0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乘法分配律听课随笔
今天听了景秀老师的一节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作为数学教学的门外汉,说点不着边际的想法,供大家批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来听数学课的最大目标就是因为数学课的目标非常明确,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目标的整合,所以,我的学习目的就是看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如何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的。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乘法的分配律,教者紧密围绕这个目标,开始创设情境,并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标。教学过程精炼、有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  任务。
有几点想法,和大家讨论:
  1、我觉得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的一种潮流,但,作为潮流,我想在执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比如,一开始选用了一个例题,设置的场景是音乐老师购买演出服,那么我想,从数学角度来讲,买夹克和短信衫是可能的,但在生活中,如果买演出服,恐怕就不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吧?
  2、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或引导。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出裤子和夹克衫一共多少元。然后再算他们一共多少元。”很显然,孩子这里的表述不够准确,教者应该进行引导,因为,数学语言应当是准确和严密的。
  同时,教者在教学时候的提问也应当力求准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应该做什么。
  3、有一个现象,我们应当注意,我们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其实要比教材的要求高许多,如何在教学的时候关注这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实际联系中,学生的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想,是不是可以围绕最后一道题来对概念进行巩固。
  如:四年级3个班,每班45人;五年级3个班,每班48人;六年级2个班,每班48人。
  我想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
  A五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相同的数 48
  B 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相同的数 3
  C 四年级五年级一共多少人? 相同的数 3
  D 四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多少人? 没有相同的数,不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此外,上课的时候那个学生把数字搞乱的现象并不是一两个会出现,我们如何交给学生一些小窍门,让他们少出错或者不出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思考:
  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数学老师的目标明确,教学严谨;
  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英语老师的手段丰富,寓教于乐;
  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学习计算机老师的开放性、综合性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08:10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听课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中央路小学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简单的使概念“符号化”,而是遵循概念教学的特点,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与体验中理解和运用乘法分配律,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题教学时,学生解决“买4份这样的奖品需要付多少元”,计算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不同思考方法后,得出了一组等式,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通过学生自己举例,为学生自己概括出字母表达式提供了足够的素材,同时,让学生自己用文字、符号、字母等概括乘法分配率,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34×6”开放题的组织,突破了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难点。练习反馈中,增加了判断25×(8×4)=25×8×25×4是否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使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乘法结合律的区别了,加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08:5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提高数学猜想有效性——《乘法分配律》听课有感
因为一直一来是教语文的,所以很少听数学课,总以为数学课比较枯燥,没想到张老师的课,改变了我的看法,数学课也可以上得生动有趣。整堂课,我这个外行看来觉得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学生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09:38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观摩课 评课
1、观察法。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本节课中,老师巧妙地设计旧知识向新只是的转化过程,由计算长方形草坪的周长的两种解题思路引出等式(64+26)×2=64×2+26×2,然后先重点让学生观察等式左边与右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观察、思考时间,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相同点有:①运算符号,两边都有加有乘;②参与运算的数都是3个;③有一个共同的因数2;④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认识乘法分配律。在运用两种方法解决植树问题后,又得出另一个等式,老师让学生观察两个等式左边与右边的相同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分配律。这两次观察侧重点不同。第一次是横向比较,为后边总结规律和今后运用乘法分配律打好基础;第二次观察是纵向比较,如果只单一的由一个等式得出结论未免过于牵强,缺乏说服力,这里开始由一个案例开始普遍性延伸,再加深后边学生自己列举的实例,为规律的总结提供了有力的证明。这两次观察,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猜想、验证法。本节课中,在规律得出之前,老师始终本着观察→猜想→验证的思考方法,让学生亲自计算,逐步感受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在解决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利用口算验证两边结果是否相等。在解决植树问题时,让学生动笔计算。观察完两个等式的共性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都有这样的规律?”这时,有个别学生回答:“是”,等式更多的学生犹豫不决,表示怀疑,老师让学生带着的疑惑距离,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一次计算,为总结规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小组合作。在讨论(64+26)×2与64×2+26×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老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这里为什么要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我们备课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对似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观察能力还比较单一、浅显,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相互补充,可以使观察结果更全面。②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而表示老师刚一发问,就要求学生立刻回答,这样中上水平的学生能够接受,但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会处于茫然状态,不利于后续学习。我们的专题是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只有让尽困难多的学生参与学习,理解、掌握新知,才能更好地体现“有效性”。③学生只有深入观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为接下来寻找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乃至总结规律做好铺垫。所以,这里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保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0:09:58 | 只看该作者
乘法分配律评课
本节课是从实际情境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对于情境的合理使用,陈老师做的非常好。通过课件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对两种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联系,学生比较容易说出在运算顺序上的不同。整节课,陈老师的思路清楚,条理清晰。通过多次比较,使学生得到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提出一点小建议,王老师在请学生列举算式时,学生只是根据上面的规律列出算式了,是不是要让学生验证列出的这些算式是否是等式呢?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也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也好,要使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体现数学思维的合理性。对于课件认识乘法分配律,我也有些思考。作为老师,我都得仔细听,认真辩,才能弄懂课件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学生呢?是否真的听明白了?

听了两堂课,总是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数学老师的语言该是精炼的,问题的提出该是让学生一听就明白你要让他干什么的。对于这点,作为新教师,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语言的艺术,还值得我们花很长时间去锤炼。总是要求学生要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那我们呢?更该如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18: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