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 | | | | |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 | | | | | | | |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朗读课文的同学,是具体地表达春节中的习俗;把一、两段话,凝结成了几个词语,是概括地表达春节中的习俗。为什么大家能够轻易而举地从句子中摘录词语概括习俗?这是因为作家笔下的语言── 生:直白。 师:正如老舍先生自己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 3.读中思,回味课文,体味详略 师:作者详细写的是哪几个部分? 生: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为什么这几个部分详细写? 生:因为这四个是最主要的节日,所以要详写。 生:在这四个节日中,都有很多特定的习俗,所以写得详细。 生:在这四个节日中,最为热闹了,所以作者要详细写。 师:说得好!因为这都是春节的特征,这样详略穿插描写,让人觉得琳琅满目,眼前好像有一幅幅画面出现,有的是放眼掠过,有的是停下来仔细地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静思默想,体味年的味道 师:老舍先生说,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默读课文,思考:年味儿藏在了哪些句子里?过年的味道,是一种怎样的味道?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地写写。(学生默读后,纷纷回答。) 1.年特有的味道 生:“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过年是热闹的味道。 师:“热闹”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真热闹”,一次是“分外热闹”,热热闹闹,才有年味。他找到的是描写饮食的,还有补充吗? 生:“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过年就是一种甜甜的味道。 师:透过课文中的句子,和自己的想法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你的感悟。香香甜甜,才有年味。 生:“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师:色味双美,才有年味。 生: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师:什么叫“杂拌儿”? 生: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师:这句话中,作者一一列举了四样干果,用顿号相隔,假如去掉并列的四个词语,句子岂不是更简洁?请两个同学分别读一读,一个读原句,一个读改后句子。 生: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生:这是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师:你觉得哪句话更有年味? 生:第一句。 师:一个个并列的词语,一个个的顿号,体会到过年是一种怎样的味道? 生:过年是一种甜甜蜜蜜的味道。 生:过年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味道。 师:过年的味道,就是丰富多彩,这味就藏于词语、标点中。 2.年特有的颜色 生:“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过年的味道就是喜庆。 师:红红的对联,这可是年特有的颜色,红红火火才有年味;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喜喜庆庆才有年味。 3.年特有的方式 生:“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我觉得年的味道就是团圆的味道。 师:团团圆圆才有年味。 4.年特有的节奏 生:“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我觉得过年的味道就是忙个不停,所有的,都是新的。 师:是啊,忙忙碌碌,才有年味。 5.年特有的声音 生:“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过年的味道,就是热闹的味道。 师:爆竹声声,这是年特有的声音。爆竹声声,才有年味。还有写爆竹的语句吗? 生: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生: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师:爆竹声声一岁除…… 6.年特有的装饰 生:“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我觉得年的味道就是红火而美丽。 生:那么多的花灯,各形各色,多么喜庆。 师:喜喜庆庆,才有年味。 7.年特有的活动 生:“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这是写人们在初一可以去逛庙会,过年的味道就是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生:“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我读出年的味道是和谐、安祥的。 师:过年,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表达祝愿。和和美美,才有年味。年味,就在一个情字上。年味,要听,要看,更要用心体会。阅读作家笔下的文字,感受着年的味道;味道,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年的味道,就是年的文化。 (六)朗读生词,梳理年的习俗 师:句子要反复朗读,词语也要注重积累。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一起看书后生字表。请用生字表中的生字组成词语回答问题。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什么时候就开始了。 生:初旬。 师:过年特有的饮食有── 生:熬腊八粥。 生:泡腊八蒜。 师:到年底,蒜泡得色如── 生:翡翠。 师:继续说过年特有的饮食有── 生:腊八醋。 生:饺子。 生:杂拌儿。 生:榛子。 生:栗子。 生:麦芽糖。 师:过年特有的玩意儿── 生:风筝。 生:鞭炮。 师:过年特有的活动── 生:逛庙会。 师:哪举办的庙会? 生:寺院。 师:这些生词能写正确吗?回去写的时候,要关注细节,看准了,再书写。 (七)追本溯源,收藏年的记忆 师:这篇文章原载1951年1月的《新观察》刊物上。在原文中有这样一句: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文章中的“现在”,指什么时候? 生:1951年。 师:时至今日,又过去了60多年,文中所提到的习俗,也许,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又看到了,那说明过年的老规矩被我们传承了下来,成为传统文化;那些没有看到的习俗,就像腊八蒜一样,被封存了下来,成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永久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