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辅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目标大而全,显得空洞
      心理辅导课以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辅导课目标是否具体、有针对性,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辅导的成败。笔者在看了不少心理辅导课后,深感不少教师确定的目标偏大偏全,缺乏小而实的特点。
      如一位中学教师上课的主题是“走出人际交往中的困惑”,确定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短短的45分钟里,要达到智力开发,人际关系的建立,良好环境的营造,怎么可能呢?
      又如一位小学教师在20分钟的班会上,辅导的主题是“合作精神的培养”。确立的目标是:“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活动的重要性;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精神对形成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通过游戏,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是培养他们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这样的目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既空又难。
      心理辅导的辅导内容概括起来有:学习心理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每一块辅导内容都是由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的。比如人际交往辅导可分为人际沟通的意义、人际沟通的原则、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这三个分解目标所含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应设立一系列主题进行系列辅导。
      2 过于讲究结构,模式化倾向较重
      心理辅导课以活动为主,当然也具有一定的结构。在师与生、生与师的多向交流中,虽然每一段活动的训练重点不同,但都要体现其主题。但是它的结构绝不同于学科教学。它是开合自如的,是组块式的,并富含色彩的。但不少教师受学科教学的影响,形成了思维定势,反应在操作上,带有明显的学科模式的特点。比如讲究“引入课题(读课题)—展开课题—升华课题—教师赠言(总结)”。在活动的开始和结束环节,教师的语调、语气非常讲究抑扬顿挫、一板一眼,连站姿也是挺胸抬头,少了亲切、自然、平和。在引人课题时还要演示教学目标,并让学生读本堂课的重难点。这显然是受了学科教学的影响。
      3 内容缺乏针对性,忽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与主观需求比较忽略。而心理辅导课强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题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在课前了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确实保证学生一课一收获,避免肤浅。在笔者观摩过的几十节心理辅导课上,大多数的教师选择的是人际交往和怎样面对挫折。这两个选题的确具有现实意义,但在满足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方面,显得视角偏窄。比如初一新生辅导重点应放在学习适应与学习方法的辅导上。事实上,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如自卑、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的不良等)多是由学习方面的挫折带来的。在辅导课上,学生也反应出这个问题。但由于教师在认识、方法上准备不够,对此问题只是一晃而过。
        事实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苦恼是不同的,概括起来,学生感到困难最多、最需要帮助的是如何学习的问题。而目前学校心理辅导课在学习辅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就拿挫折辅导来说,如果从学习的挫折与学习方法、科学用脑这个角度切人,比以一些肤浅的例子让学生进行空泛讨论更能帮助学生。又如,对高中生的辅导除了学习辅导继续是重点外,关于未来发展和职业选择的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职高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而这方面的指导是却是非常有限的。
      4 取例儿童化,未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辅导课的材料引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为了激发兴趣、情感共鸣、辨析思考、感受领悟等。因此内容事例的选择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否则难有实效。但不少教师选择材料显得儿童化和随意性。比如一个教师在“挑战自卑”的辅导课上,屏幕上出现一道“3+5=?”的题,旁边一个小学生满脸通红、战战兢兢、结结巴巴。教师就让学生讨论这类行为的性质,最后教师归结为自卑。这个事例对中学生既无吸引力,又缺乏充分的说服力,还会让学生感到幼稚。又如,一位教师在“认识自我”的辅导课上,一开始就出现“小马过河”的动画。接着让学生讨论“小马过河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结果根本未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讨论不起来。只三两个学生发言。最后教师总结道:“小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这一材料选自《小学生语文》第三册。虽经过修改,但对中学生而言,实在难以激起他们的兴趣。
      5 交流单向,缺乏平等、尊重、宽松的氛围
        心理辅导课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氛围应是平等的、尊重的、接纳的、宽松的,其交流形式应是多向的,交流的内容应是多元的。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积极地参与,自由地倾诉,获得一种在其他学科中无法得到的全新体验与感悟。但有些教师常常是大段大段地替学生发言,大段大段地总结,还常常打断学生发言,急于评价,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自己成了主角。生与生的交流沟通也很不够。有些教师请学生分组讨论,无具体要求,小组间还没有充分交流就结束了,完全流于形式。
      6 活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心理辅导课是以班级为单位。因此它的辅导功能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体验感悟心理知识、感悟心理问题、感悟自我调控的技能,掌握一定的技巧方法,促进自我发展上。这就决定了它的性质主要是活动,其形式是丰富的,且能达到实效。
        在实践中有些教师虽然采用了“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测验”等形式,但表现出的问题,要么是创设情境的事例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第4条中所举例),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不了情感共鸣;要么是不依据主题精心设计,随意进行小品表演,像场闹剧;要么是不管问题的深浅都叫学生讨论,表面热烈,实际上学生未有收获;要么是一堂课里,塞满了动的外显形式,少了内在的思考和感受。
      7 “贴标签”现象较普遍,评价呈两极化、德育化特点
      学生在心理辅导课上真诚地表露,大胆地讲出自己的情况时,有的教师不是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评价,就是根据德育的标准去分析。
      如在主题为“挑战自卑”的一次辅导课上,一开始教师叫学生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作用何在?)。歌毕,师问:“你们是否对自己容貌满意?”(无人应)。见状,师点了一位男生,这位学生把自己的苦恼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我对自己的容貌、个子都不满意。”师又问:“有对自己很满意的吗?(无人应)接着,这位教师小结道:“对自己劣势太强调,就易形成自卑心理,就是心理障碍。”
      又如,在主题为“人际交往的技巧”课上,当一个学生谈到自己对人的熟悉很慢时,教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样是不利于你的成长的,要努力克服,大方地与人交往。”(学生尴尬地坐下了,一些学生大笑。)
      还有的教师用“诱导方式”一步一步把心理辅导课变成了陈旧的政治思想课。如在“嫉妒——心灵的腐蚀剂”一课上,师问:“你们有嫉妒心吗?”(生无反应,于是生做测试卷。)
      师:你们在测试卷上列的几种情况和我想的不一样。不要着急,慢慢想,在生活中嫉妒给你们带来伤害没有?(生无反应)
      师:比如,老师总是表扬xx,你很不满。(学生嘀咕:当然不满。)
      生甲:这是嫉妒。
      师:一个同学穿名牌,另一个学生用刀片划破。(有学生嘀咕:我们班没有。)
      生乙:这种行为很恶劣。
      师:同学们,想想,嫉妒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两生:破坏人际关系!
      师(激动):对!破坏人际关系!导致心灵扭曲!害人害己!
      (师接着讲了一个钓鱼的典故。说的是一个人钓鱼很在行,钓了很多鱼……)
      师:你们会怎么想?
      生:我如是那人,该多好。
      生:我会祝贺他。
      生:我会把这个池塘买下来。    生:那人钓鱼,我就买鱼。
      师:有没有消极的办法?
      生:把那人的船打个洞。
      生:往水里扔石头。
      师:哪种是积极的?
      生:结网。
      师小结:买鱼是不劳而获。打洞、扔石头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试问,这样的课怎么能称得上是心理辅导课?
      8 测验随意,缺乏科学解释
      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常常使用心理测验,其目的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资料,并为辅导决策提供参考意见。通过测验和评价,促进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扬长避短,发展自己。这里指的测验是标准化量表。在学校心理辅导课上,不少教师喜欢搞小测验,好像不测验就无法体现心理辅导的科学性。而教师常使用的却是非标准化测验量表,而且解释全凭教师一张嘴。另外,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一些教师在解释测验结果时,就很不科学。如把“对别人的羡慕”解释为嫉妒;把“做不完代数应用题,感到烦躁”解释为消极情绪等等。
      准确地选择,科学地编制和使用测验表,并科学地解释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因此,使用时需要十分谨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9-7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心理辅导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 观念陈旧、僵化
      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心理辅导活动,都需要建立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心理辅导尤其要体现新的学生观,要“以人为本”,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个体。只有把现代教育理念内化为教师本人的思想,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深入提供保障。
      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
      主要表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大多数教师仅凭班主任工作经验或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心理辅导,未能从观念上把握两者的区别,必然效果不好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 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的认知准备
      一是基础理论,二是专业理论。有些教师仅了解一些普通心理学的概念。对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从未涉及,更何况心理辅导理论了。因此难以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学生的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和心理行为。
      由于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晚(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因此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十分缺乏。即便是一些大城市在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行政部门对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认识不够,更未制定一项切实有效的规划,培训也仅限于上千人的讲座、报告,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师心理学方面的认知需求,故在心理辅导课上出现解释的泛化、脸谱化、贴标签、知识的错误就不足为奇了。这样辅导的结果可能使学生包裹自己,不再愿意让自己的苦恼、快乐、伤心等情况真实地层现出来。
      4 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
      即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未掌握专门的心理辅导技术,诸如倾听、谈话、沟通、共感等技术,缺乏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也不可能上好心理辅导课。此外,教师经验的欠缺也是影响辅导效果的重要因素。
      5 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辅导课的质量
      目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政治或生物等教师。这些教师在心理辅导课上,不可避免地以固有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操作课程。正如前文所举列,带有很明显的学科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3 02:1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