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葡萄沟》听课心得评课稿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葡萄沟》听课评课
 《葡萄沟》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课文以新课标的思想为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领略葡萄沟的风土人情,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和对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之情。
一、围绕“好地方”展开教学
  课文围绕总结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沟葡萄多,景色美丽,维吾尔族老乡非常热情好客;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色鲜、粒大、味甜,非常有名。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葡萄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找课文的中心句,初步感受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在初步感知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激发了学生再次朗读的兴趣。
二、充分朗读,感受“好地方”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如:“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通过朗读,感受葡萄沟水果之多,景色之美,老乡之好客,从而体会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三、巧妙对比,凸显“好地方”
  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时,孩子们很快感受到了葡萄很美,但是葡萄沟葡萄之多,孩子们很难体会到,怎么办?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示范,有意识地将“一大串一大串”改成了“一串一串”;“五光十色”改成了“五颜六色”。通过对比,孩子们很快发现:“一大串一大串”说明葡萄沟葡萄非常之多,“一串一串”已经很多了,两个“大”字,说明每一串都长了很多。孩子们还发现了“五光十色”除了颜色多,还写出了这些葡萄很有光泽,甚至有学生联想到这些晶莹剔透的葡萄在阳光的照耀下如珍珠般闪闪发光。孩子们对葡萄的美感受更深了,朗读也更有感情了,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四、遗憾之处
  在教葡萄沟的样子时教师问的问题太琐碎啦,有点说课文的感觉,没有把读课文体现出来,有点失望。应该吧问题提得明确一些,这样水到渠成,层层递进,只要体现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就可以啦。在一个在教学上要语言精练,朗读一定要到位,读的不够学生就很难理解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5:21 | 只看该作者

《葡萄沟》听课随感
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要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在《葡萄沟》的教学中,杨老师以“趣”贯穿全文,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情趣。让学生在读、说、看、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验,在发展语言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1、精美课件,赏葡萄沟的景美。
从课堂上展示出的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可见老师的巧妙心思。在一张张生动直观的图片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真的乘上游览快车来到了葡萄沟,亲眼看到了像轨道又像龙卷风的梯田、似一个个绿色凉棚的茂密枝叶、大串大串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像碉堡的阴房……课件图文并茂,既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保持了学习兴趣,又较好地推动教学流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
2、品词读句,感葡萄沟的物美。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比较、体会葡萄沟的物美。如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指名读、比赛读、老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品尝葡萄干等环节,使学生感受葡萄成熟时量多色鲜味美。
3、创设情境,悟葡萄沟的人美。
在紧扣“吃个够”进行想象,体会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之后,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扮演当地的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葡萄沟。这一设计是课堂的一个亮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能力。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如何“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通过这一情境表演,孩子们更深入地融入文本,悟到了葡萄沟不仅景美物美,人更美。
整个课堂,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老师采用了多样的形式教和学,使学生学有兴致,学有所得。对于这堂课,我也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供大家思考。
1、“发葡萄干品尝”这一环节,的确很有新意,而且杨老师敢于开放课堂的勇气让我佩服。不过此举将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了争抢葡萄干这一点上,反而有些破坏了课堂气氛;品尝的目的无非是得出“葡萄味甜”这一结论,而葡萄干并非稀罕之物,他们平时应该吃过也知道味道如何,那么这一环节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
2、对于“五光十色”一词的品读体会,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最后得出“五光十色”一词妙在突出了葡萄的“闪闪发光”。这样的说法似乎不太妥帖,不如说写出了葡萄的“晶莹透亮”更恰当。
3、教学中,杨老师的语速有些偏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速稍慢点,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听清弄懂的前提条件。
最后,我要感谢杨老师,谢谢你的这一堂课为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创造了思考的契机。在听课评课这一合作多赢的平台上,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在实践中提高,教育理念会在碰撞中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5:48 | 只看该作者
《葡萄沟》听课反思  
4月28日到莱州中心小学听了张敏老师的二年级《葡萄沟》这一课,使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在整堂课中,张敏老师始终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全篇课文:      

(1)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去葡萄沟里看看,整体感知葡萄沟是个怎样的地方。      

(2)通过多媒体带学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沟里细细地看个够。      

(3)再让学生在细看的基础上谈谈对葡萄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进行感情朗读,在葡萄园里真切感受对葡萄的喜爱之情。

(5)最后,对葡萄干这一段比较枯燥的文字,通过合作、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了解到葡萄干的制作方法。

整节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葡萄沟里走了一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自然流露出对葡萄沟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是篇老课文,但如何上出新意,体现新大纲要求?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现在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地学,旁观者似地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

2、感悟。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

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和“悟”一定都要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根据低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演示、表演节目、画图、朗读、比较,即看、读、听、想、演等手段让孩子感悟词语、句子、意境……感受到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以读品文,读中感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感受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3、效率。要认真落实八大效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效率素养,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建议:

1、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要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2、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思想是作品的灵魂。语文教材很多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审美观点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是学生认识生活的源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形成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强大手段。通过读“凉棚、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葡萄沟的人比葡萄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感受到了人情的美,思想得以升华。

3、重视写字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6:12 | 只看该作者
《葡萄沟》评课稿            秦玉林

李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刚才,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葡萄沟》一课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看后,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摒弃了以往常见的读字、组词、繁琐地分析字形等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生字采用变换字号和颜色的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李老师还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

二 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课而言,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6:33 | 只看该作者
《葡萄沟》评课
        马延中心校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王老师的这堂课,我认为用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读悟结合,达到目标

《葡萄沟》这篇课文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王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读的重要性,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激发情感,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

 二、营造意境,突破重点。

这节课王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歌曲《新疆好》和吐鲁番简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展现了吐鲁番鲜美的瓜果,葡萄丰收时的喜悦场面和阴房中葡萄干的制作过程,带孩子们走进远在新疆的葡萄沟,把静态图文变为动态画面,学生较快突破了重点,理解了难点,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如对“梯田”“阴房”的理解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

就整堂课而言,王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句话组织教学,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又如:葡萄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样顺学而导,学生自然能更好地体会葡萄沟盛产水果、葡萄味甜色美、老乡热情好客等吸引人之处。又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来总结全文,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葡萄沟就是个好地方。

三、知识延伸,情感升华

让学生来当小导游,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学生在情境中投入地介绍,学生喜欢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乐学,爱学,同时,学生将生活中的语言、观察到的动作,情不自禁地结合到介绍中,感觉特别的生动、亲切,充满生活的气息。

在学生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此方法赞美自己的家乡,既锻炼了他们的书写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了他们美的情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10:37:01 | 只看该作者
《葡萄沟》课例点评



[编者按] 2005年11月“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以卫星视频的方式与实验学校教师进行了实时的研讨活动,首先播放了怀柔二小肖海兰老师的《葡萄沟》一课的视频课例,然后进行了说课、专家点评以及通过论坛与广大的一线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以下是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促进工程专家进行的点评。

老师的问题:本节课新在何处?亮点在何处?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是教师的表演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我们应该重视什么?但作为课程改革的课我实在不知道又改在哪里?作为师者的我们究竟该为这个社会培养怎样的学生?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该怎样进行引起了很多教师的思考。希望看到专家的点拨。有关落实新课标的一点疑问,如何把组织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效的安排起来?有时候太过注意课堂教学而忽略了组织教学,有时候又因为强调组织教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

【专家点评】综合上述的一些老师的观点,汇总回答如下:

有人说: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使学生成为他自己,从这个意义讲,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我们的一个选择。尤其是大家大喊全面发展的时候。因为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存在个性差异的,那种整齐划一的全面发展第一不可能实现,第二也没有可操作性。社会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组成这个社会的人的丰富多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就没了生长点。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对话,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二是阅读对话,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沟通对话。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的氛围中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一些语文课中貌似平等的对话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师生的对话成了“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目前的语文课堂中,有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学生整堂课都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忙碌”,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到学生静静地进行个体思考,“他主”迹象明显;二是有的课堂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

一节好课正如一首歌,一段曲子,是有节律的。不过这种节奏感不是由预设所有环节所能达到的。新课标主张淡化预设,注重生成。正是学生和教师真情的投入,真切的情感体验的充分表达才能达到一节课的高潮,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当然我们要把握好这样一点,学生的主动认知需要一个条件,就是现有的教学内容或学习内容要和学生已有体验、经验或图式进行联结,因而在构建教学情境时,我们一定要注意。

时下语文课堂中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可就是不写字,不读书,基本的识字任务没完成,短短的课文读不熟,这样的课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语文课。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一个优秀教师和媒体及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是不矛盾的。关键看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教师在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下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体验和知识进行联结的过程。我们不主张媒体的滥用,而是教学设计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下,构建情境和学生的已有图式进行联结时恰当运用。这样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6 07: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