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2-3-6 14:14:23
|
只看该作者
《吃水不忘挖井人》评课稿
映湖小学 黄美娥
4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听了陈老师执教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课的教学,收获很多,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触和思考。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文章写了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井取水,乡亲们为了纪念毛主席,于是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一句话,让人感觉到一种亲切感和对主席的敬意。但是课文叙述的故事内容远离当代儿童的生活时代,所以要上好又有一定的难度。
陈老师在上这节课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处理,以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点字词,突破难点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抓住“村子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让学生通过“很远”体会吃水的困难,并讲述了毛主席看到乡亲挑的水很浑浊的背景小故事,然后通过“带领”“挖了一口井”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毛主席是怎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一心一意帮助乡亲们克服吃水困难的。再通过想象,让学生体会乡亲们对毛主席会有怎样的一种情感,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更深的感悟。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生字词时以小青蛙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跳出井口的课件来鼓励学生读准字词,生动有趣,这个环节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愉悦感,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了水井的图片,也让学生在感觉新鲜的同时,对课文中的“井”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拓展环节的视频播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比简单地讲述故事当然更有效果。
三、立体阅读,补充人物事件的历史背景
革命题材课文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陈老师在课堂上补充了关于毛主席的生平资料,挖井的背景故事等,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比如,学生从中知道了“沙洲坝人为什么要挖井吃水”,领悟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深刻含义。
四、根据年级特点,趣识字词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重点,虽然这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但是陈老师仍然没有忘记字词的训练。从一开始复习字词到指导书写“井”,再到课文中理解词语“带领”,教师都注重激情引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用青蛙跳出井口的游戏这个环节更是增强了识字的趣味性。
五、板书设计简洁新颖,突出主题
这节课的板书只有一口水井和一块刻字的石碑,简洁明了,但是又很好地突出了“感恩”的主题。我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因为板书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精巧的板书能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六、深挖文本的人文内涵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度”的问题较为难把握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比喻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根据本文特点教师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当我们遇到困难,别人帮助了我们的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又应该怎样?”本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由文本走入生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启发学生感受到别人爱的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教学效果较好。还有关于四川地震中小郎铮的视频和青海玉树地震志愿者的视频都向学生渗透了感恩教育。
不过,这个环节似乎安排的内容多了一些,占用了不少时间,让人觉得拓展得过多了。
另外还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想和陈老师商榷,例如指导书写的环节教师在示范写字的时候挡住了第一组学生的视线,如果教师能弯下身子来写就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书写的过程,教师的示范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了。在补充材料这一块,记得有国民党反动派五次填井,村民五次保卫井的事实,我想加上这一材料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口井的历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