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称象》听课感受评课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3:4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称象》一课听课心得
今年春季的多媒体教学赛课,我听了七节课,印象最深的要数南关学校郭凤玲老师讲的《称象》一课了。下边谈谈我听课后的感想。

一、阅读指导到位,读中感悟。在学生阅读课文时,郭凤玲老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郭凤玲老师不做任何要求,让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还非常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所以学生学习非常投入,积极性很高。

二.、课堂结构紧凑,层次清楚。用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紧紧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展开阅读:1.曹操听了直摇头,为什么?2.曹操点头微笑,为什么?用第一个问题,引出官员们称象的办法,让学生自己说官员们称象的办法为什么不好:“造大秤”不现实也不环保;“宰大象”伤朋友也残忍。学生分析得很好,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曹操听了官员们的办法,除了直摇头还会怎么想,怎么说,问题抛出去,课堂就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新课堂新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用第二个问题引出曹冲称象的办法:“船代秤,石代象”。 曹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单看这段话,很难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虽然只有四个步骤,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就采用课件与课文相结合的办法,一边在大屏幕上一步一步地放语段,一边放每一个步骤的动画课件,使学生在朗读语段,欣赏画面的同时,直观地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办法。为了让学生巩固记忆与理解,能达到会复述故事的目的,教师又放了《曹冲称象》的完整的动画故事,并且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是:8690斤,使学生更加觉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行之有效。使听课者也觉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便是本课的亮点所在。实在值得借鉴学习。

三.课后拓展巧妙,教育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板书,夸夸曹冲后,本以为教学已经结束,没想到郭老师又给学生放课件《司马光砸缸》,《瓦特发明蒸汽机》两个动画故事,使课后主题升华,不仅使学生没有觉得刚才的长时间分析理解很疲劳,而是精神更加集中,情绪更加高涨。教师也及时巧妙地教育学生:要向曹冲、司马光、瓦特学习,遇事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这样的教育,既避开了传统的说教,又让学生能欣然接受,真是一堂成功的多媒体教学啊!

四、培养创造思维,问题巧妙。教学中,郭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们能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这样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让学生体现了主体意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3:47:27 | 只看该作者
                                                                        评《称象》
在这堂课上,许老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互动讨论,通过读文解惑,是极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这种平等、互动、积极的学习气氛中,既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胆的表现自己。使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得到锻炼。许老师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说给大家听听。然后通过看幻灯片看一看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推选最好的说给大家听。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整个的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表达自己。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评一评,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看到优点,更有自信,找到与别人的差距,更好的提高自己。
  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不应该学字是学字,读文是读文。生字与学文脱节。学生质疑时,遇到课文中没有涉及到的问题,应给学生及时解决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一生提出来大象有多重时课文中没有涉及到。老师应随即补充一句“哪个同学知道?请你告诉他”或者鼓励大家查资料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置之不理。我觉得上课时还应加强课上应变的能力,下次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3:48:16 | 只看该作者
听课札记:让课堂多一份本真的光彩
今天参加了成都市第七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收获很大,准备抽时间就一些很有感触的点,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让课堂多一份本真的光彩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涉及到价值取向的问题时,我们总希望学生的理解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在不经意间将人物从现实中剥离,抹掉了那些原本粘附在人物身上的人性色彩。我们的学生也慢慢揣摩到老师的“喜好”,尽量“迎合”,虽然答案几近完美,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课堂却少了一份应有的本真。

【案例】《称象》:顺理成章的“探究”

[学习第三自然段]

谈话引导:官员们动脑筋想了哪些办法?
在学生交流以后,教师说:官员们的办法都不好,曹冲动脑筋想了什么办法呢?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通过观看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
师:故事的结果如何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果然”。
师:曹操听了这个办法是什么反应呢?
生:点头微笑。
师: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呢?
生:既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又不会伤害大象。
师:曹冲想出这个办法的时候是多大?
生:7岁。
师:是啊,曹冲想出这个办法才7岁!你能夸一夸他吗?
生答。
师:看来孩子们对曹冲非常佩服,再读一读,读出你的佩服。

如此顺理成章,似乎有“水到渠成”的感觉。我们看到,曹冲的聪明和官员的愚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学生便在老师的引领下,回到了那个似乎永远是原点的主题:动脑筋。

然而,回到文本仔细一想,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曹操身边的这些大臣真的是愚不可及,不动脑筋吗?他们说的办法是不是毫无道理?答案其实很容易得到,大臣们的意见基于“已有经验”,并非完全“胡思乱想”。既然象是如此之大,如果真有一棵“大树”做成的“大称”,是可能称出来的。曹冲想出的办法只是更好罢了,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要“动脑筋”,而是既要“动脑筋”,还要“学会变通”。

鉴于此,我认为可做如下调整:

【二次设计】《称象》

[学习第三自然段]

谈话引导:官员们动脑筋想了哪些办法?
在学生交流以后,教师引导:这些大臣都没有动脑筋,他们想出的办法没有一点道理吗?
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曹操听了直摇头呢?
曹冲想到的办法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归纳步骤。
交流并板书曹冲想到的称象的步骤。提示表示顺序的词,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用上表顺序的词语复述曹冲称象的步骤。
师:故事的结果如何呢?
曹操听了这个办法是什么反应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曹冲的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呢?
生:既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又不会伤害大象。
师:你佩服曹冲吗?为什么?
学生答后再读文。

调整后的教学为学生主动阅读文本,参与课堂互动预设了更大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呈现更为真实的“自我”,而不是亦步亦趋,违心地迎合老师的引导,树立一个个在他们看来遥不可及的“神化标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5 10:0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