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2-3-3 19:08:10
|
只看该作者
《牛和鹅》教学设计及反思
华三小 汪敦德
注重学生的个体感悟。如:“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你相信这句话吗? ”“让学生初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吗?”诸如此类的教学指导无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悟。
重视文本整体品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我对鹅的害怕,一点儿也不敢反抗。”(此为态度1);改变后的态度(此为态度2); “引导学生体会金奎叔赶鹅时的勇敢以及鹅的狼狈。”(此为态度发生改变的原因);最后,我们在学生从鹅的变化中明白道理的基础上,及时引起学生从鹅过渡到对牛的关注。联系上下文以及紧扣课文的题目来体悟到不管别人怎样说,怎样做,我们都应该正确地来对待身边的每一样事物。各环节层层相扣,追求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我一直在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真真切切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语文教学境界。但这最好有一条能贯穿全文、统领教学设计的线索,以达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龙睛”,能够从一点辐射全篇,我一直很困惑。
教材简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个主题单元“角度”里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在金奎叔的帮助下,赶走鹅的故事。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个道理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自然流露出来。耐人寻味。
学情简析:
本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儿童爱看,同时作为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但作为城市里的孩子,对鹅追人及人欺牛缺乏感性认识,阅历尚浅。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2、体会作者从各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上受到启发。
3、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师:师生谈话:今天上午,我们匆匆见了一面。还认识我吗?(认识,汪老师)我跟你们的语文老师一样吗?(不一样,你是男的,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女的;……)有一样的地方吗?(都是老师;都是语文老师……)同学们真会看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牛和鹅》(板书课题)同学们对牛和鹅又是什么样的印象呢?(课件出示牛和鹅的图片)(生自由说)
二、初读感知,了解“我”对牛和鹅的态度
1、学生自读课文,用笔画一画,分别用不同的线条标出我对牛和鹅的不同的表现。
2、将画出的句子,再细细读一读。
三、细读探究,重点研读作者对鹅前后态度的变化。(4——12)
句1: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走过去。指导朗读,从“远远、大”等词语感受其怕。
句2: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追过来。指导朗读,从“响、贴、悄悄”等词体会害怕。
句3:我吓得腿也软了,……鞋子也弄脱了。指导读,从我落魄的样子,进一步感悟怕。
后来,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吗?怎样的改变?为什么?研读8——12自然段
过渡: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救星到了!
1)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刚才还神气活现的鹅现在怎样了?(指名说)用一个词形容这时的鹅(指名说:落荒而逃、狼狈……)
2)师:情况发生了大逆转,刚才是“我”狼狈不堪,现在轮到鹅落荒而逃,在与金奎叔的谈话中,“我”也知道该用什么态度来对待鹅了。(板书:不再怕)
3)找出文中金奎叔说的话,(勾出来,自己读一读。)师生合作读,说说对你有什么启发。(生自由发言)
4)作者也像你们一样明白了:对鹅而言“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名生谈理解:从鹅的角度看人,和从人的角度看鹅,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果就不同。师板书:角度不同 结果不同)
四、品读对牛态度的变化,升华理解。
句1:“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骑到牛背上去。”通过读,感悟不怕牛,甚至在期负牛。
同样的道理,对牛而言,课件出示: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实在比不上它呀!于是我再也不欺负牛了。板书:不欺负
五、拓展延伸
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呢?举几个例子。(指名说)
六、作业
1、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与他们交流看法。
2、推荐阅读课本第90页的《两个农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