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凉州词》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凉州词》古诗教学的反思





4月12日,本人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活动,并执教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对这节课,虽然听课老师说还不错,而我自己感觉却上得不成功,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课感。

结合上课和评课,我有几点想法与同行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精心预设缘何没有精彩生成

这节课我在04年12月和05年4月分别在县实验小学和诸暨市实验小学执教过,那两堂课应该说“预设与生成”能够“精彩共舞”。为什么同样的精心预设,却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虽然赞同导师周一贯先生的评价,他说我“授予”的太多,放得不开。但是,我却疑惑:如果是预设出了问题,为什么前两堂公开课却能成功?这次上课,虽然事先有些紧张,但并不害怕,而且充满着信心。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上周又作了精心准备,对教学预设又作了深入思考,而且在本校试教了三次,其中二次感觉比较好。

是不是教学内容过于难,学生较难理解和体悟?虽然,前两次公开课我上的都是六年级,这次是五年级,但是我在试教的时候,也都选了五年级,除了一个班感觉不太适应外,其他两个班级还都可以。看来年级也不是问题。学生在我的“主导”下,应该能够理解。当然,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师应该对教材、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但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深入理解告诉给学生;学生没有必要理解得这么透,这么深。

其实,同样的情形,并不只有我才遇到过。我见过两个很好的例子。一个是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他来绍兴执教《古诗两首》,同样的精心预设,王老师能够获全国大奖,而且是一等奖中的第一名,但在绍兴却上得很不成功。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分析过原因,这里不再累述。第二个例子是我名师班的同学俞东江,那年我邀请他到南钱清分校上了《夏日绝句》,非常精彩。事后,他对我说在柯小等其他地方也上过,也上得很成功。但就是这样一堂预设非常精心的课,在省阅读教学大赛选拔赛中,在新昌南明小学不慎遭遇“滑铁卢”!

所以,我又对周老师的观点不赞同了。我们常常以课的成败论英雄,课上得成功了,预设就是好的;课不成功了,预设就是不恰当、不合理的。如果这样,如何看待我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同样的精心预设,却遭遇不一样的结果!难道预设还不够精心吗?如果不是,为什么他们在其他地方就上得非常出色?所以问题不仅仅出在预设上。

精心的预设能够精彩生成,但是,并不是所有精心的预设都能够精彩生成。有了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视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临场的调控;学生素质的高低又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的心情、状态也是一个必要条件……所有这些,哪怕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细小的环节,都有可能影响原有的精心预设而导致没有精彩生成。

二、课文课堂为什么要鱼和熊掌兼得

第二天的评课时,两位老师提出了同样的意见,即课堂中只是反映战士孤寂、痛苦的生活而没有表达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位教师甚至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文化也是最光辉灿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埋怨朝廷、埋怨国家,似乎不妥。我对他们的意见并不赞同。首先是对于这首古诗教学,我的目标之一即是“体验人间亲情,感受战争的残酷无情,激发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思想感情。”王之涣虽然是个非常“乐观的人” (评课的老师如是说),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的意境开阔,格调高昂的诗句。这首《凉州词》中也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的苍茫与雄浑,但我个人以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辽远与开阔,正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有力映衬,更加强烈地衬托了“城孤”和“人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的更多是战士(或者说诗人)对战争的埋怨,哪里有什么对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一首诗自然有一首诗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后者自然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但在王之涣的这首诗里,显然没有这样的思想感情,有的更多的是战士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对战士的同情,也分明流淌在字里行间!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难道不是当时诗人对战争与战士生活与命运的真实写照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吗?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三、关于教学资源的运用

本节课,正像我在设计特色中提到的:“文本、意境、情感在音乐中相融相生。”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许多音乐和图片。目的很明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课前的谈话,我播放的是截取的《渔舟唱晚》,我把节奏快的地方删了;教学“黄河远上白云间”诗句时,欣赏黄河奔流的图片,我播放的是比较欢乐的《黄水谣》;观看荒凉的玉门关,茫茫弋壁滩时,播放的是《梅花三弄》;诵读描写战争残酷与无情的古诗时,配的是《红豆曲》;出示描写杨柳送别的古诗时,配的是《阳关三叠》;出示亲人思念战士的场景,放得是悲伤的曲子,而交流妻子、老母和儿子对战士思念的环节,我配的是非常感人的《夜曲》,最后结束,点明“呼唤和平”的内容时,我配得是萨克斯管《回家》。古代战争的残酷,战士生活的痛苦,现在的学生显然很难理解,所以我通过图片和音乐进行渲染,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体悟当时的感受。在两所实小上的时候,效果都是出来的,有些学生当堂就流泪了,特别是在亲人思念战士这一环节,尤其明显。这说明,音乐与图片的烘托还是有效的。但是,在这堂课上,学生他们显得很自信,也显得很轻松,显然音乐和图片所创设和情境对他们没有起多大的作用。

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当然,我自己就以为描写折柳赠别的古诗嫌得似乎多余,应该还是去掉好,但是我觉得,折柳赠别还是需要。毕竟对主题思想有用。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这节课的思考还要思考。不成功的课也许更有研究价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55:02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二首《出塞》《凉州词》教学反思
    我首先谈话揭趣,揭示课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自在地读,无拘无束地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使我发现学生在练读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正音”探清虚实。

  在理解诗意时,我只让学生初步体会感情,自学古诗确有难度,所以教师只要求学生初步体会感情,我只是抓住古诗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汇报学习成果时,气氛非常活跃。他们有的用朗读的方法向大家汇报,读得很有感情,从他们的朗读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诗意的理解程度。有的用画一画的方法,看他们一边看着自己的画一边讲述着诗意,非常的流畅和贴近诗意,使我们全班同学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有的用说一说的方法,你一句我一言把诗意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既读又说,把一首古诗嚼得滚瓜烂熟,一堂课下来,一首诗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说出诗意学会运用了,但由于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很肤浅,所以学生的理解也没有更深的层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