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2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鹬蚌相争》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0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鹬蚌相争》教后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则寓言故事,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课文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直白地说明了道理。为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领悟寓意,懂得不要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揠苗助长》的方法,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故事大意,之后,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和感悟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鹬和蚌的对话,抓住“威胁”、“毫不示弱”、“得意洋洋”等词语想象鹬和蚌的申请,从而对“互不相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渔翁所得之易,抓住“喜笑颜开”、“没费一点力气”、“一齐捉住”等词语指导朗读,收效更加明显。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鹬和蚌傻不傻?傻在那里?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他们不仅能帮助鹬和蚌出主意,而且找到了原因所在,真正内化了寓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01:09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

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

,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

以便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

时,改变了以往学习寓言“读故事____谈寓意 ____联系生活举实例”的教学模式,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

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

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这节课新颖的设计,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

情感,懂得了道理。

但是,我自己感到教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要在实践中多向他人学习。

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对一些精彩的句子,教师的点评还不到位。(这也正是我在不断学习的地方)

2.在教学第二部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可以在检查完学生词语朗读情况后,安排学生观看动画。这样

可以帮助学生在精读课文故事时,更加细腻地体会到鹬蚌相争的激烈,感受它们内心互不相让的强烈心态;

理解故事后,争斗情节的表演,一个啄住不放,一个夹住不放演示也能更加精彩。而把这个情节放在最后观

看,也出于我的不大胆,总担心安排的教学环节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拖时间,所以就做了这样的处理。今后

,我可以自己决定的是多向周围的老师学习,学习他们每一次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变化的教学机智。课前再

多钻研一点,尽量多去设想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获得课堂上的更多自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01:26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在第一遍试教结束后,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存在很大问题,为此我特意请教了了我的师傅姚老师,姚老师耐心细致的和我交流了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姚老师指点我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让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姚老师指点我可以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马上站起来接上。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我想让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和姚老师一起共同商定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引出历史故事:赵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苏代会怎么说呢?让个别学生扮演苏代,自己扮演赵王,其他同学做大臣。扮演苏代的学生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赵王听,然后让大臣判断,还打不打,并说明了理由。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经过师傅的耐心指点,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01:43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面对信息不断膨胀的今天,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单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我在教《鹬蚌相争 》这则寓言时,抓住寓言的特点及要求,注重了让学生初步掌握寓言故事的学习方法,以便为今后独立学习寓言打下基础。
    课文不长,孩子们读起来困难不大。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真正理解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读完后兴味索然,机械谈寓意。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表演、个性体验、联系生活,角色转换等多种学习方式,将故事与历史事件巧妙结合,于小故事中自然体会出大道理。
    实践证明,不同方式的学习,给了学生不同的感受。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5:01:51 | 只看该作者
《鹬蚌相争》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文字简约,通俗易懂,故事虽然短小,但情节完整,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为推进故事的展开,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争”,为了深入理解“鹬”与“蚌”是怎么争的,我对学生进行语段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练习角色朗读,如:怎么“威胁”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样的?等等问题都是在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中解决的,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时依然是以读为主,怎样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体会“争”呢?我进行分组比赛,看谁“斗”得过谁?第一次是同学们站着“斗”,一部分学生读完,另一部分学生马上站起来接上。大家“斗志昂扬”。第二次是坐着“斗”,第三次是扒着“斗”,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声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从而让学生们理解了“鹬”与“蚌”斗到最后都筋疲力尽了。鲜活地读出了鹬与蚌的“争”:它们为利益斗强——“你不松开壳,就等着瞧吧。”“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它们为利益斗狠——“干死你”“饿死你”。它们为利益斗,竹篮打水一场空。

   前面环节设计好以后,我想让学生在学完这篇寓言后,我想让学生能更进一步体会鹬蚌相争的后果,进而体会出故事的寓意。最后让学生想象说话:鹬蚌被渔夫抓到了篓子里,渔夫会怎么想?鹬蚌又会怎么想?学生基本上能说到:渔夫很高兴,平白捡了个便宜。而鹬蚌则很后悔,早知道就不争吵了,最后进行总结:不要做无谓的争论,不要做鹬蚌一样的傻瓜。然后提了一个问题,鹬蚌不争会怎么样呢?老师得出结论:争一时两败俱伤,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引出历史故事:赵攻打燕国,燕王派说客苏代去说服赵王,请他不要攻打燕。苏代会怎么说呢?让个别学生扮演苏代,自己扮演赵王,其他同学做大臣。扮演苏代的学生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赵王听,然后让大臣判断,还打不打,并说明了理由。最后让学生说说寓意,这时孩子对于鹬蚌相争,第三者得利的寓意了解得更透彻。

   教学的每一环节,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